倪有娣
- 作品数:48 被引量:182H指数:8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 手术学实验动物再使用率的对比分析
- 1999年
- 目的:探讨手术学教学中提高实验动物再使用率以降低费用的方法。方法:在无菌与模拟无菌条件下,分组行兔蚓突切除术共34例,对比观察术后切口愈合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率及死亡率有极显著意义;无菌组实验动物再使用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实验,能提高实验动物的再使用率,降低费用。
- 丁敏倪有娣吴晓山王毓璈江素君郑婷
- 关键词:无菌
- 凝胶化改性壳聚糖膜预防腹膜粘连的效果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对比研究凝胶化改性壳聚糖膜和透明质酸钠对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凝胶化改性壳聚糖膜组(C组),透明质酸钠组(D组).利用大鼠蚓突盲端制作创伤性腹膜粘连模型,然后每组分别用相应的方法处理创面,处理后第2周和第4周打开腹腔,以Bhatia分级法评定蚓突盲端的粘连程度,并对盲端组织行羟脯胺酸(OHP)水平测定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第2周和第4周,C,D组的粘连程度均显著轻于B组(P=0.001~0.013),OHP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37~P<0.001);C组和D组比较,粘连程度分级的差异两组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OHP含量C组显著低于D组(P=0.005,0.002).病理学检查:A组所有大鼠蚓突组织无明显的病理改变,B组术后第2周时处理侧浆膜面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术后第4周局部主要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 相应的病理改变C, D组较B组明显减轻, C组的病理改变又明显轻于D组. 结论凝胶化改性壳聚糖膜具有明显的抗腹膜粘连作用,且此作用较透明质酸钠具有优势.
- 章志量周卸来倪有娣江素君茹金泉杜红英胡巧玲
- 关键词:壳聚糖化学改性透明质酸腹膜粘连
- 男性儿童会阴部热液烧伤的临床特点与处理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男性儿童会阴部热液烧伤的临床特点与处理。方法 对 4 3例男性会阴部热液烧伤儿童进行如下处理 :会阴部创面用 0 .5 %碘伏涂搽 ,阴囊水肿用适当大小的弹力套套在阴囊上 ,采用仰卧和俯卧交替体位 ,包皮口水肿及时插入导尿管 ,插入困难时纵切包皮后再插。结果 4 3例患儿均痊愈。结论 男性儿童会阴部热液烧伤后易出现阴囊水肿和包皮口水肿 ,0 .5 %碘伏可使会阴创面愈合 ,阴囊弹力套和仰卧俯卧交替可促进水肿消退 。
- 钟晓春倪有娣
- 关键词:会阴部儿童
-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0年
-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PSE)对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及栓塞后脾组织的再生过程。 方法在外伤性脾破裂 (Gall和Scheele分级Ⅱ级 )的动物实验模型上进行PSE治疗观察。 结果 PSE止血效果良好 (平均止血时间128.34±7.6s) ,术后16周左右脾组织可通过再生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PSE在有效止血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脾组织 ,且创伤小 ,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止血方法。
- 丁敏王毓倪有娣王艳芳
-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止血术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 缺血性大鼠腹膜粘连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特征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缺血性大鼠腹膜粘连模型并探讨其病理学特征 ;方法 将 144只SD大鼠随机分成手术对照组 (A组 )、创伤致粘连组 (B组 )和部分结扎蚓突动脉致粘连组 (C组 )。C组大鼠在距盲端 3cm处部分结扎蚓突动脉主干 ,造成血管狭窄 ,使结扎远侧蚓突组织发生缺血 ,A组和B组分别作相应的对照处理。手术后 1、2、4、8周分别评定蚓突盲端组织粘连程度和病理组织学改变 ;结果 C组术后 8周内粘连总发生率为 85 .4% ,而A组的总发生率为 18.8% ;B、C两组间的粘连程度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均显著重于A组 (P <0 0 5 ) ;C组术后 8周的粘连程度显著轻于术后 2周和 4周 (P <0 0 5 ) ,而其它各时间点两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组各时间点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 ;B组术后 1周浆膜层尚存轻度炎性充血 ,术后 4周开始主要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 ;C组的病理改变同B组相仿 ,但病变发生在肠壁全层 ;结论 本研究制作的大鼠蚓突缺血性腹膜粘连模型 ,性质稳定、可靠 ,病理组织学特点明确 。
- 茹金泉周卸来章志量倪有娣江素君杜红英郑婷
- 关键词:腹膜粘连缺血病理组织学
- 不同材料人工真皮支架修复猪Ⅲ度烧伤创面比较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比较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及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移植于Ⅲ度烧伤创面后,真皮支架的血管化及支架上表皮移植修复创面情况。方法将3种不同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8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在植入后1、2、3周对真皮支架血管化、创面、支架上表皮移植愈合和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D34阳性信号(新生血管数目)进行检测。以无支架植入的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为对照。结果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2周支架血管化已基本完成,而胶原壳聚糖和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至少需要3周。3种不同材料支架垂直于创面的新生微血管均比无支架对照创面多;不同材料支架组与对照组2周创面比1周创面、3周创面比2周创面CD34的表达均明显增多,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组植入后1、2、3周CD34阳性信号均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其他3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1周,创面植表皮,移植表皮存活良好,而胶原壳聚糖和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植入需要2周,其表面移植的表皮细胞才能成活。结论3种材料的支架均可修复Ⅲ度烧伤创面,而以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的血管化程度最好。
- 徐少骏马列滕建英谢菁朱金土孙东杰叶盛倪有娣王永光
- 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原位诱导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观察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移植于猪皮肤缺损创面后支架的血管化及血管化支架上皮肤移植的成活情况。方法将双层人工皮肤支架移植于10只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在植入后1、2、3周对真皮支架血管化、创面、血管化支架上皮肤移植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D34阳性信号(新生血管数目)进行检测。结果支架植入后1周支架内可见细胞浸润和少量新生微血管形成;植入后2周,垂直于创面的新生微血管明显增多;植入后3周,大部分支架被血管化。CD34阳性信号在支架植入后3周比植入后2周明显增多,植入后2周比植入后1周明显增多。在支架植入后1、2、3周创面植中厚皮,植皮2周后皮片存活率分别为10%、70%和100%。在支架植入后1周和2周创面植表皮,1周和2周后移植表皮存活良好。结论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可以诱导血管长入,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在支架上移植表皮,可较好修复创面,在皮肤移植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徐少骏黄爱宾马列滕建英倪有娣高长有章志量杜庆华董征程
- 关键词:新生血管化皮肤移植伤口愈合
- 兔延迟术后脂肪瓣内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2009年
- 目的 探讨采用脂肪瓣延迟术等缺血缺氧的方法,促使脂肪来源的兔间充质干细胞(ASCs)增殖的可能性。方法以兔为动物模型,在一侧腹股沟处形成脂肪瓣。21d后取出瓣内脂肪组织及对侧正常脂肪组织,消化过筛离心,收集离心后沉淀物中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计算细胞CD29、CD44、CD14和CIM5的表达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脂肪瓣延迟术后,瓣内细胞CD29和CD44的表达率增加,分别为74.06%和90.74%,未经处理的对侧脂肪组织分别为62.88%和7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瓣内细胞CD14和CD45的表达率减少,分别为57.66%和4.84%,未经处理的对侧脂肪组织分别为72.10%和7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脂肪瓣延迟术等缺血缺氧的方法,可促进ASCs的增殖,是用瓣内组织移植后取得更好效果的机制之一;对脂肪组织先进行缺血预处理再移植,可能为一个临床脂肪移植的新方法。
- 江素君何晓升倪有娣刘茂林刘苏杭钟晓春
- 关键词:脂肪瓣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
- 羟基磷灰石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颗粒型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HA)植入体内后的凝固、塑形和机体对植入物的反应情况。方法 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 1 6只 ,随机分成二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取兔鼻小柱正中小切口 ,对照组鼻背筋膜下行钝性分离出遂道后植入固体硅胶 ,实验组钝性分离至骨膜下 ,植入等体积的颗粒状HA。术后肉眼观察局部组织改变、HA塑形情况以及与骨粘连的牢固度。 3周后处死动物取植入物周围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两组动物在术后 3周内手术部位无化脓、破溃和植入物外露。实验组术后 2天植入物凝结成块状 ,1周时完全变硬 ,3周时均达到骨性硬度 ,术后 2周植入物与骨完全粘连 ,经皮难以推动。对照组植入物硬度无改变 ,在隧道内可以推动。术后 3周时两组植入物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 ,且有很薄的纤维囊壁形成 ,以对照组更为明显。结论 颗粒型HA植入体内后可快速凝固 ,且和骨组织牢固融合 ,机体组织反应轻。
- 倪有娣杨天鹏江素君杜红英郑婷茹金泉
-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生物性材料植入物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移植脂肪血管增生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移植脂肪的促血管增生作用。方法切取兔腹股沟脂肪并剪成颗粒状。在兔背部两侧各作一腔隙,将1μgVEGF注射入一侧腔隙筋膜下,在腔隙中再注入脂肪颗粒,对侧仅注入脂肪颗粒作为对照。15d后收集移植脂肪,作肉眼和镜下观察,计算血管数。结果实验侧血管增生明显多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可以促进移植脂肪组织的血管增生,可能有提高其生存率的作用。
- 倪有娣钟晓春杨晓榆何晓升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脂肪移植血管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