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林 作品数:18 被引量:71 H指数:4 供职机构: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 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水利工程 更多>>
脑出血后血肿状态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动物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早期血肿状态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预置管二次注射法,分别用加入促凝剂(6-氨基己酸)、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钠)以及无促凝剂和抗凝剂的大鼠自体动脉血建立尾状核脑出血模型,不同时间点(1h、6h、12h、24h、3d)对比实验组大鼠血肿容积、脑组织水肿病理变化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结果血肿容积比较:1h时间点(P>0.05);6h、12h、24h时间点,抗凝组血肿容积大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损伤比较:6h、12h、24h时间点,促凝组神经损伤评分大于其他2组(P<0.01),1h、3d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水肿比较:6h、12h、24h时间点,促凝组大鼠脑组织水肿程度重于其他2组(P<0.01)。结论大鼠脑出血后急性期血肿不同状态对神经功能损伤有影响,液化血肿易于血液扩散,益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何国林 陈湛愔 梁余航 陈逢俭 林海峰 唐龙冲 陈奕奕关键词:脑出血 神经功能损伤 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5分的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方法选择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0例,根据溶栓后36h内头颅CT或MRI复查SICH患者13例(SICH组),无SICH患者67例(非SICH组)。分析溶栓后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2组患者90d随防预后及终点死亡事件。结果与非SICH组比较,SICH组入院血糖、溶栓后最高收缩压、发病至溶栓>3h、心房颤动及前循环梗死比例明显升高,后循环梗死比例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OR=2.423,95%CI:1.342~7.450,P=0.023)、溶栓后最高收缩压(OR=1.159,95%CI:1.028~2.240,P=0.029)、心房颤动(OR=3.715,95%CI:1.649~8.370,P=0.002)、发病至溶栓>3h(OR=4.604,95%CI:1.952~10.860,P=0.001)、前循环梗死(OR=4.779,95%CI:1.903~12.004,P=0.001)是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3例(23.1%)、10例(76.9%),其中死亡3例(23.1%)。非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23例(34.3%)、44例(65.7%),其中死亡9例(13.4%)。结论溶栓后发生SICH,提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 陈颖 窦智 许雯蔚 李圆圆 肖凯龙 何国林关键词:卒中 预后 基于性别差异的情绪词汇诱发电位认知功能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应用多通道ERPs分析技术,探讨情绪词汇加工脑神经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性ERPs神经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情绪效价的情绪刺激图片对60位健康志愿者进行情绪效价五个水平情绪情绪脑电诱发电位的测试判别。观察不同性别对五个情绪效价水平情绪词汇的情绪反应的差异。结果:对情绪词汇的反应时间差异,男性较女性反应时间明显缩短,两性对极负性和正性情绪词汇反应时间较快,对中性词汇和偏负性情感词汇反应时间延迟。情绪词汇加工ERPs的性别的统计学差异早期分布于双侧眶额顶皮层,中晚期则分布于双侧眶额顶广泛记忆注意整合网络。结论:情绪词汇的认知加工调节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推测与文化教育、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 陈湛愔 许雯蔚 高俊杰 张光妍 何国林 周曙 何良玉 林海峰 梁余航 陈奕奕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性别差异 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的情绪词汇加工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不同情绪效价词汇的加工情况,评估其是否存在情感认知功能损害。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和正常人群3种不同情绪效价词汇刺激诱发情绪反应的差异。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正确率、平均反应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负性情绪词汇刺激反应时最长。负性、中性、正性三种不同情绪效价刺激反应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的t检验统计参数映射:2组3种不同情绪效价在刺激后130~160ms双侧后颞区及枕极均可见显著差异。负性情绪刺激400~640ms的注意加工阶段,正性情绪刺激700~970ms进一步加工阶段,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刺激后310~950ms额极,前颞部区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有伴发抑郁情绪障碍高风险,其情绪性词汇刺激行为效能降低,反应时显著延长,反应错误率增加。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存在明显情绪认知功能损害,其负性情绪认知严重受损,并且其视觉皮层的早期知觉加工也受到损害。 何良玉 陈湛愔 陈瑞珍 许雯蔚 高俊杰 何国林 李达枢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 情绪障碍 情绪加工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临床研究,将发病12 h内358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178例,常规治疗组180例。溶栓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尿激酶150万U静脉注射,其中超早期(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6 h )溶栓组治疗123例,延迟(溶栓治疗距发病时间6~12 h )溶栓治疗组55例。评价溶栓疗效和出血转化安全性。结果溶栓组总有效率89.89%(114/210),病死率3.8%(12/178),脑出血并发症5.7%(12/210),脑出血病死率2.9%(6/21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48.0%(108/225),病死率9.3%(21/225),脑出血并发症0.9%(2/225),无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尿激酶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方面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发病12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较好,但脑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临床终点死亡结局不高。 高宏章 陈湛愔 何国林 陈逢俭 林海峰 陈荣平 陆治中关键词:脑梗死 静脉溶栓 尿激酶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自发性出血性转化145例,动静脉溶栓[应用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注射]后出血性转化52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性转化36例。对影响因素如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浓度、皮质下脑白质病变、低密度脂蛋白(LDL)、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高尿酸血症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结果自发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及抗血小板治疗后的出血性转化,均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皮质下脑白质病变、LDL、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程及伴心房颤动、糖化血红蛋白、LDL和血尿酸、皮质下脑白质病变、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实施溶栓、抗栓、抗血小板等干预措施时应密切关注相关高危因素。 高俊杰 许雯蔚 陈湛愔 何国林关键词: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溶栓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管涌现象”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60只,采用四甲基罗丹明(TAMRA)荧光探针标记的BSA掺入大鼠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TAMRA-BSA实验组(实验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分别于1、6h,1、3、7、14d(各时间点5只)进行大鼠脑组织、颈部深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血肿内无形成分的分布特征。结果实验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扩散的范围广泛,随着时间延长颈部深淋巴结可见大量TAMRA-BSA颗粒扩散。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和颈深淋巴结未见TAMRA-BSA荧光颗粒分布。结论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在脑出血后扩散范围比较广泛,可能是远隔损伤效应机制之一;"管涌现象"也是血肿内有无形成分吸收途径之一。 何国林 陈湛愔 梁余航 吕田明 陆兵勋 陈逢俭 林海峰 陈晓君关键词:脑出血 血肿 淋巴结 不同抗癫痫药对患者认知情感障碍的影响 目的:研究和探讨三种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癫痫患者3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韦氏智能测定,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陈湛愔 何国林 陈逢俭 林海峰动物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内红细胞管涌现象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索脑出血后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每组分为5个不同观察时间点:1h、6h、24h、3d、7d,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血液中红细胞,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大鼠脑组织、颈深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及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分析红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实验组血肿形成1h后,病灶以及血肿周围可见到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双侧大脑半球和脑干的维乔-罗宾间隙内也有游离FITC分布,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可见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6h后血肿内开始出现含有黄色或黄绿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同时FITC-RBC和游离FITC逐渐减少。随时间延长,含有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在各脑区内逐渐增多,淋巴结生发中心内可见成团分布的黄色荧光颗粒。对照组未见以上变化。结论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在脑出血后扩散范围比较局限,游离红细胞成分扩散范围比较广泛;"管涌现象"是血肿内有红细胞吸收途径之一。 何国林 陈湛愔 梁余航 吕田明 陆兵勋 陈逢俭 林海峰关键词:脑出血 血肿 红细胞 吞噬细胞 动态血清降钙素原监测优化脑出血发热抗菌药治疗的作用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动态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在指导优化脑出血发热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伴发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PCT指导治疗组(PCT组)34例根据PCT动态值确定抗菌药的使用,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4例则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给予经验性抗菌药治疗;以治疗后第28天为研究终点,记录并比较PCT组患者PCT值的变化及两组患者抗菌药的使用情况。结果:PCT组血清PCT水平随着抗菌药的使用而逐渐下降;PCT组抗菌药的使用比例、使用强度(AUD)、费用及使用金额比例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PCT动态值指导抗菌药治疗策略可优化脑出血发热抗菌药的使用,有效减少抗菌药的使用强度及比例,降低抗菌药费用,对避免抗菌药的过度使用,减少细菌耐药具有指导意义。 黄文权 陈俏洁 彭琳 谢广超 李琼 郭卫 凌亚兴 王志海 何国林 黄云平关键词:脑出血 发热 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