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德志

作品数:33 被引量:246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2篇法律
  • 6篇信任
  • 4篇社会
  • 4篇暴力
  • 3篇道德
  • 3篇政治
  • 3篇司法
  • 3篇逻辑
  • 3篇合法性
  • 3篇法律信任
  • 3篇法性
  • 3篇法治
  • 2篇信息不对称
  • 2篇谣言
  • 2篇正当
  • 2篇人权
  • 2篇网络暴力
  • 2篇系统论
  • 2篇公平
  • 2篇沟通

机构

  • 16篇安徽大学
  • 1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0篇伍德志
  • 3篇徐亚文

传媒

  • 4篇法律科学(西...
  • 3篇法学家
  • 2篇政治与法律
  • 2篇安徽大学法律...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学理论
  • 1篇中国法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法学评论
  • 1篇法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法学论坛
  • 1篇河南省政法管...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法商研究
  • 1篇人大法律评论
  • 1篇北方法学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网络社会道德的普泛化及其法律规制被引量:2
2023年
在智能互联网时代,陌生人在智能算法工具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被“熟人化”,需要道德来维护网络社会人际沟通的相互尊重与和谐稳定。这导致道德的普泛化:道德在功能分化社会作为特殊的沟通模式,借助互联网的普及,扩展到其他功能领域,从而盲目地以道德经验与道德标准来评判一切现象。道德的普泛化在网络社会超过了合理的限度,要求人们进行无底线的尊重与藐视,严重限制与威胁了个人自由与人格尊严。网络暴力现象正源于道德的普泛化。法律可以通过对基本权利的保障来限制道德的“去分化”,引导网络平台设计合理的选择框架“助推”多元化的道德选择,设立基本的隐私信息屏障来保留最低限度的物理生活空间,以及合理设置被遗忘权为改过自新提供机会。
伍德志
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网络暴力
权力媒介普遍化的结构条件及其信息不对称问题被引量:1
2013年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政治权力的普遍化能力不够。权力普遍化意味着权力可以借助媒介符号在不同处境中面临不同的模式时,坚持相同的意义,并可以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其结构条件包括:意义框架的普遍化与惩罚期待的普遍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极易扭曲中央政令与法令,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法治才能通过具有普遍可能性的司法救济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普遍化的惩罚期待,克服信息不对称。但权力在依赖法律结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其意义框架的制约,为避免这种制约,权力对于法律采取一种欲拒还迎、割裂"合法—非法"二元规则化的工具性策略,致使法律也无法为权力提供功能支持。
伍德志
关键词:权力暴力法治
论法治评估的“伪精确”
2020年
形形色色的法治评估正风行于中国各级政府,法治评估也成为法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法治评估提供了一种政府以及学界反思法治实践的理性化手段。各种法治评估中看似精确的数字实际上是一种“伪精确”,其以一种极为迷惑性的方式,将很大部分的法律实践以及法律实践中的生活意义都过滤掉了,从而导致法治评估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数字修辞”。
伍德志
关键词:法治实践迷惑性理性化数字修辞法学界
论从众作为守法的非理性基础
2022年
法律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盲从”的基础上的,而并非全部出于对法律各种好处的理性认知与自主判断。面对高度复杂与抽象的现代法律制度,人们通过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来降低认知与学习的负担,将他人的合法或违法行为与观念不加反思地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从众会导致对盲从行为的合理化,但正由于此,同样也可以依赖从众心理来使人们正当化非共识性或不利性的法律决定,从而规避获得普遍认同与社会共识的困难。从众也完全有可能颠覆人们对合法社会秩序的既定认知与遵守,并做出在事后看来非常不理智的违法行为。
伍德志
关键词:从众心理公平感非理性
论人权的自我正当化及其负面后果被引量:6
2016年
人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与社会结构,是绝对价值衰落之后的绝对价值,具有自我正当化的特征。人权的自我正当化容易引发"泛正义化"的诱惑,因此有着极为强势的道德扩张性,但人权无法控制人权本身的使用。当我们能够通过人权批判一切的时候,决策错误的风险也会随之剧增。人权是一种信息成本较低的认知模式,人权在成功驯化政府后由于失去鲜明的"敌人"而不再有道德激情去发动系统性的改革。由于人权在认知上的肤浅性,出于保护人权的善良愿望极有可能走向人权的反面,但人权的自我正当性可以使人权免受道德谴责。人权关涉到人的尊严,并将可选择性的欲望上升为不可选择的本体论问题,而这导致了人权的不可妥协性以及对矛盾的激化。
伍德志
关键词:人权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2016年
<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今天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可能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类似的可以为任何网民利用的网络媒体工具。自媒体的传播特征是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与普乏化,~①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审查的困难,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变得大众化与平民化,人们超越了传统纸质媒体的限制,开始就公共事务或个人事务发表自己的言论与观点,并与无数匿名的其他个体进行互动、自由分享他人的相关言论与观点。自媒体大大扩张了公共领域。
伍德志
数字人权再反思:基于功能分化的视角
2024年
数字人权的社会基础并非一体化的数字社会,数字技术只是强化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业社会的结构特征与运作逻辑,数字社会仍然是功能分化社会,数字人权也因此不具备代际变革的颠覆性意义。数字人权的基本功能是在数字时代继续维护各个系统的功能分化,限制各个功能系统借助数字技术所产生的内在扩张性,从而在个人身心系统与功能系统之间、不同功能系统之间确立合理的界限。数字人权可被区分为普遍功能性数字人权与特殊功能性数字人权。前者主要是指互联网接入权,其功能是在社会整体层面支持所有系统的涵括性与功能分化;后者主要是指生物人及其社会角色的数字人权,其功能主要是维护个人身心系统的完整性与自主性,以及社会角色所代表的功能系统沟通的自主性。
伍德志
关键词:数字社会工业社会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备案审查衔接机制的进路选择——两审联席会议制被引量:1
2022年
现阶段,衔接与协调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这两大规范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之一,备案审查制度正是进行衔接的重要途径。因此分析了党内法规的规范属性、探寻了备案审查制度中的衔接点——合法性审查中可能存在的主体权能问题,从限制溢出效应、明确主体职责的思路入手,对联席会议制具体机制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伍德志景子琛
关键词: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合法性审查
诠释学与法律科学的内在逻辑
2011年
作为实证主义在法学中的理论形态,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社会实证主义法学都要求在观察法律现象过程中秉持价值中立和排除主观预断。而语言哲学的诠释学转向证明,对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的理解无可避免地带有解释者的前见,前见中包含着传统、权威等因素。解释既是一种创造,也受被解释的文本约束。法律是阐释性概念,法律的确定性是因为前见的先定性,解释者对此不具有可选择性,而法律的不确定性是因为解释的主观性,解释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前见。实现法制统一性的理论探索需要考虑实证规范本身的严密性,也需要考虑规范文本之外的人文因素。
徐亚文伍德志
关键词:实证主义法律科学法律文本诠释学
基层治理合法性的多重困境——以安庆市殡葬改革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我国的基层治理往往受困于多方面的合法性标准和目标。对安徽省安庆市Z县Y镇Y村殡葬改革的一项社会调查,为理解这一点提供了经验上的依据。殡葬改革无疑有着合理性和紧迫性,但殡葬改革的合法性在社会舆论与实际民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现代化目标的多层次性也使得殡葬改革的合法性并不能在所有层面都能够得到同步实现。村干部作为改革具体的实施者,其所采取的也只是一种处于制度"灰色地带"非正式的合法化策略,这只能一定程度搁置实体性争议。协商民主对于解决合法性争议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不仅可能牺牲其他合法性目标,而且还忽视了中国现代化基于自上而下的"赶超战略"所形成的时间紧迫性。基层治理合法性的多重困境不可能被完全解决,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再造熟人和主观程序正义被缓解。
伍德志
关键词:殡葬改革合法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