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利
- 作品数:14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生活与存在:茨维塔耶娃抒情长诗研究
-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俄国白银时代诗坛公认的天才女诗人。她不关注周遭的喧嚣,也不参与任何流派,其诗歌创作亦独具风格。当时的俄国文学界认为她的诗仿佛“不合轨道的彗星”划过白银时代的星空。茨维塔耶娃认为:...
- 于晓利
- 关键词:抒情长诗
- 文献传递
- 试论“微文化”现象的社会寓意
- 2019年
- "微文化"是一种基于媒介技术逻辑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发展与兴盛,和经济、文化、技术等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技术逻辑,从全民娱乐、文化博弈和媒体生态三个角度对"微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寓意进行解读,以期剖析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所隐喻的社会力量,为有效利用和规范"微文化"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
- 于晓利
- 关键词:文化博弈媒体生态
-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 2013年
- 原苏联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在文学修辞学中创立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是作者对所写艺术世界的评价态度和对全民语的取舍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借用维氏的文艺学理论,可以从语层结构分析出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 于晓利
-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 2014年
- 苏联著名学者维诺格拉多夫在文学修辞学中创立的核心概念——"作者形象",是作者对所写艺术世界的评价态度和对全民语的取舍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文学作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本文借用维氏的文艺学理论,从语层结构分析出菜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 于晓利
- 隐喻·神秘·现实——对佩列文小说《夏伯阳与虚空》的三重解读
- 2013年
- 《夏伯阳与虚空》犹如一幅反映俄罗斯现状的后现代主义抽象画,对本部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窥见作者维克多·佩列文在荒诞不羁的后现代碎裂性写法中对当下现实、社会命运的认真思索。从故事主体的多重隐喻性、小说主人公的神秘主义身份和俄罗斯将何去何从的三重视角入手,对这部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以揭示作品所体现的中心议题——俄罗斯命运与精神的归属问题。
- 于晓利
- 关键词:佩列文隐喻性神秘主义现实性
- 叶赛宁诗歌《晴空的气息澄澈而蔚蓝》赏析
- 2012年
- 天才诗人叶赛宁以其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抒情和独特的意象主义表现手法闻名于世。《波斯抒情》组诗寓情于景,音韵动人,是诗人爱祖国、爱美景、爱恋人的画意盎然的和谐境界。本文试从诗歌特色的角度来分析组诗第七首《晴空的气息澄清而蔚蓝》中细腻的情感和隽永的意境。
- 于晓利
- 关键词:叶赛宁和谐境界诗歌特色
- 出走与回归——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谢尔盖神父》
- 2009年
- 出走与回归是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主题,我们从这一主题中可以看出作家对于个体拯救之路的追寻与探索。本文以《谢尔盖神父》为例,解读托尔斯泰笔下主人公出走与回归的深刻内涵:对尘世失望而出家隐修的完美主义者谢尔盖神父并没有在修道院中找到精神的归宿.其隐修的失败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相脱离的必然结局;最后他从农妇帕申卡的普通生活中得到启示:融入大众、融入人群——这才是个体精神的返乡之路。
- 于晓利
-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Медведева в ООН
- 2009年
- 梅德韦杰夫在联合国大会上阐述俄罗斯关于军备裁减,反导系统和反纳粹主义的看法。裁军,反导系统,联合国改革,提议同新纳粹斗争成为俄罗斯总统在此次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言的主题。
- 于晓利
- 关键词:俄罗斯总统反导系统联合国改革纳粹主义裁减裁军
- 媒介融合下的华文网络媒体舆论传播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华文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本文阐释了媒体融合下的华文网络媒体发展状况,界定和分析了华文网络媒体的概念和研究,剖析了华文网络媒体的舆论构建、舆论特征,对华文网络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于晓利翟志远
- 关键词:媒体融合舆论特征
- 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被引量:2
- 2010年
- 多媒体口译教学已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下多媒体口译教学的优劣得失,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新颖的口译教学法,并在如何改进多媒体技术下口译课堂教学问题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 于晓利
-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