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明华 作品数:26 被引量:12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 王宝恩肝纤维化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交通运输工程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Study on short version of liver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bjective To conduct item analysis on liver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LDQOL)and to develop a short... 齐明华肝病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效度测试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为了评估肝病的生存质量量表(Liver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LDQOL)1.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中国人病例,通过记录量表的完成率、完成量表的时间和未完成问题的维度所占的比例来考察LDQOL 1.0中文版的可行性;通过测试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来检测LDQOL 1.0中文版的信度,同时也计算出各个维度的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通过计算LDQOL 1.0中文版的疾病特异性-12个维度与SF-36的8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考察LDQOL 1.0中文版的效度.结果:总共有48例肝病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是39.3岁±2.6岁,75%是男性患者.完成量表的平均时间是33.5 min±12.2 min.性功能和性功能障碍这两个维度在未完成问题的比例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在LDQOL1.0中文版的疾病特异性-12个维度中,仅有1个维度的天花板效应是超过20%的,除了6个维度,其余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0.70.LDQOL 1.0中文版的疾病特异性-12个维度与SF-36的8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验证了假设.结论:LDQOL 1.0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齐明华 黄海 董娇璇 郝元涛 周元平关键词:肝病 量表 信度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肝患者疗效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李淑 彭雁忠 彭雁忠 胡国信 齐明华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HBSAG 上皮间质转化及相关信号通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2年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象是指上皮细胞失去上皮表型,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存在于胚胎发生、器官纤维化和肿瘤转移过程中.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转移中存在这一现象.本文重点介绍了TGF-β通路、Wnt(wingless-type)/β-catenin通路、Hedgehog通路的组成及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调控作用.此外,还谈及了其他调控因子,如NF-κB通路、Notch通路、转录因子、microRNA、CHD1L、ARHGEF9、乙肝病毒X基因(hepatitis B virus X gene,HBX)、细胞外基质等也参与了EMT的发生.研究EMT的分子机制是一个有前景的课题,可以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更好地理解靶向治疗中的耐药机制. 齐明华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 上皮间质转化 信号通路 肿瘤转移 AngⅡ通过刺激肝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换促进肝癌转移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刺激肝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换现象.方法搜集56例肝癌手术标本,组织标本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1(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1,ACE1)、ACE2、vimentin、ecadherin蛋白表达定量;将细胞分组,用AngⅡ刺激肝癌细胞系,比较不同分组细胞系vimentin、ecadherin蛋白表达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肝癌组织ACE1、AT1表达上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标志物vimentin蛋白表达均上升,ecadherin均下降.AngⅡ刺激下,SSMC7721细胞系的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均上升,ecadherin下降;加入AngⅡ的抑制剂Ang1-7后,这种变化受到抑制;加入Ang1-7的抑制剂A779后,再次出现vimentin上升,ecadherin表达下降.单独加入A779与对照组差别不大.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刺激肝癌细胞发生EMT对肝癌的转移起到促进作用. 齐明华 刘吉奎 叶静 李明华 万汇涓 漆正宇 尹耀新 欧希 余光银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肝癌细胞 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1年 肝纤维化指慢性肝损伤之后,肝组织的修复过程;表现为炎症细胞募集并诱发级联反应,肝肌成纤维细胞激活和再生,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的过度形成和沉积。反复的损伤-炎症-纤维化发生过程和累积导致纤维间隔和假小叶形成。肝脏小叶结构被肝硬化结节取代,血管重构,最终导致肝衰竭。 齐明华 彭雁忠关键词:肝纤维化 肌成纤维细胞 肝星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诱导肝癌细胞HepG2发生上皮间质转换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方法使用AngⅡ刺激肝癌细胞系HepG2,分别通过转染HMGB1过表达质粒和siRNA上调和下调HMGB1表达,检测HepG2中相关EM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将成功构建的HMGB1稳定过表达和HMGB1表达抑制的HepG2做细胞划痕、Transwell和Western blot验证EMT过程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HMGB1高表达的肝癌细胞经AngⅡ处理后,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上调;与阴性对照相比,HMGB1干扰的肝癌细胞经AngⅡ处理前后,侵袭和迁移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MGB1可以促进AngⅡ诱导肝癌细胞HepG2发生EMT。 陈毅华 程芳 何选秋 周元平 彭雁忠 李雅琴 戴璐 齐明华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肝病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效度测试 目的 为了评估肝病的生存质量量表(Liver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LDQOL)1.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使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中国人病例.通... 齐明华脑干脑炎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探讨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 ,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 4 2例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对病因进行探讨。【结果】脑干脑炎以青壮年居多。本组平均年龄为 (31.6± 2 .0 )岁。全部患者均有颅神经麻痹 ,但锥体束受损较轻。MRI检查病灶与临床定位相符率低 ,本组相符率为 4 0 %。经及时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脑干脑炎的病因未明 ,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有关。临床上采用激素治疗有效 ,患者多呈良性病程。 李海荣 齐明华关键词:脑干脑炎 预后 影像学特征 基线维生素D与慢性丙型肝炎持久病毒学应答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基线维生素D水平与HCV基因1、4型感染者对标准抗病毒治疗持久病毒学应答(SVR)的关系。方法检索数据库中有关基线维生素D水平与HCV基因1、4型慢性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SVR相关性的文献,meta分析比较SVR组和非SVR组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结果共检索到210篇相关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5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维生素D水平在SVR组(32.9 ng/mL)与非SVR组(28.3 ng/mL)的加权均数差(WMD)为6.759(95%CI:1.786,11.733),两组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P=0.008)。结论 HCV基因1、4型慢性感染者接受标准抗HCV治疗获得SVR者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高于未获得SVR者。 张艳茹 赖静兰 张浩 王俊洁 齐明华 于乐成 周元平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