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华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龙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龙岩市2005—2012年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了解龙岩市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岩市2005—2012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2年龙岩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累计发病49 429例,年均发病率226.47/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每月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死亡103例,年均死亡率0.47/10万。其中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呈下降趋势;年发病居前5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男女性别比2.26∶1,男性年均发病率(307.30/10万)高于女性(142.05/10万);5-9岁、10-14岁组发病率较低,分为43.44/10万和32.15/10万,60岁以上发病率均高于300/10万;病例以农民为主(49.9%)。结论应加强对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继续做好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是今后的防治重点,男性农民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 陈杰雄黄开华邓小如
- 关键词:传染病疫情分析疾病控制流行病学分析
- 龙岩市2010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 2011年
- 目的对2010年龙岩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订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本市全年报告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共报告手足口重症(含死亡病例)70例,以长汀县居首(34例),占48.57%,主要集中在1~3岁,男女性别比为2.09:1.00。职业分布构成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其中以散居儿童为主(56例,80.00%)。重症病例呈5月份和9月份双峰分布。重症病例分布中,以EV71阳性为主,占55.71%。结论结合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疫情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手足口病流行及防止进一步发展为重症病例,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 黄开华闫建平吴水新邓小如陈杰雄何春荣肖旭英吴丽红
-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疫情防制
- 2008-2011年龙岩市手足口病疫情态势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态势,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监测报告卡信息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发病率逐年升高,疫情呈上升态势,年均发病率为124.24/10万;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流行,以新罗区、长汀县为主,占56.34%;年龄以1~3岁的散居儿童高发,男多于女,散居儿童及男孩发病比例呈上升趋势,疫情呈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高峰在夏、秋季,呈双峰分布,且高峰期延长,发病逐年提前,疫情流行水平大幅提升;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2d以上者占44.84%。2008-2010年病原体以EV71为主,2011年其它肠道病毒型占主导。结论龙岩市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性别及年龄差异,发病逐年上升,疫情仍在延续,局部暴发流行、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可能仍然存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病原学检测,流行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 黄开华闫建平邓小如吴水新江沅峰吴丽红
-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态势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检测
- 龙岩市人及动物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调查
- 2009年
- 目的附红体病为人兽共患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疾病,了解龙岩市人及动物的感染情况。方法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2006年龙岩市首次发现2例疑为间日疟病人,后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重度感染者。据了解2003年龙岩市发生一起猪附红体病流行。结果龙岩市人群的附红体感染率为35.57%;哺乳动物的附红体感染率为29.20%;禽的附红体感染率为26.80%;鱼未检出。结论龙岩市人、哺乳动物及禽均检出附红体,人与动物的附红体是否同一种类,人与动物附红体能否相互传播,传播途径是什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 温卫珊阎建平何春荣吴水新黄开华
-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感染率
- 龙岩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了解龙岩市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在农贸市场购买淡水鱼虾、泥鳅、黄鳝、猪牛肉等,对动物组织采用直接压片法和消化法进行检查。结果在淡水鱼虾等动物组织中发现华支睾吸虫、日本棘隙吸虫和福建棘隙吸虫等6种食源性寄生虫,其中泥鳅检出的寄生虫种类较多。结论龙岩市农贸市场销售的食品中存在寄生虫感染,若生食或半生食这些食品,有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应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
- 吴丽红何春荣黄开华刘庆生陈杰雄林陈鑫
-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
- ECHO 19引起龙岩市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探讨龙岩市2004年儿童病毒性脑炎流行的病因、流行规律及特征.[方法]对142例病毒性脑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其中30例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型别鉴定.[结果]142例患者分布在我市的6个县(市、区),其中新罗区占(66.2%),另有广东省大埔县2例;年龄以5~12岁为多;男性68.3%,女性31.7%;5~6月为发病高峰.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热(92.4%)、头痛(83.1%)、呕吐(68.6%)等;脑电图以轻中度异常为主;67.8%血常规正常;脑脊液常规87.5%颅内压力增高,56.8%细胞数增加.疗程10天左右.从30份脑脊液中检出16株ECHO 19病毒.[结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病原检测确认,龙岩市儿童病毒性脑炎病原为ECHO 19.
- 陈前进俞新莲张月花杨秀惠严延生黄开华吴水新邓小如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儿童流行病学调查脑脊液
- 龙岩市动物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2
- 2007年
- 黄开华温卫珊阙金财
-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病动物体内附红体病红细胞表面人兽共患病
- 2011-2015年龙岩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 2016年
- 目的分析龙岩市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5年龙岩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08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3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5~15岁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6:1。季节分布呈双峰特点,4~7月为发病主高峰。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学生和幼托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高发人群,必须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做好疫情监测,在重点人群中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才能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
- 吴水新陈杰雄黄开华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率疾病控制
- 2008年创建“灭蚊先进城区”灭蚊效果监测报告
- 2009年
- 目的为了解龙岩城区蚊类季节消长与孳生状况,配合创卫,指导城区开展灭蚊活动。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进行成蚊季节消长密度监测;按照创建省级灭蚊先进城市现场考核办法,开展灭蚊前后不同孳生地蚊类孳生状况调查。结果6~9月份为蚊密度高峰期;灭蚊前后居民住宅和单位内外环境各种积水处蚊幼蛹阳性率分别为29.32%、1.67%,大中型水体蚊幼蛹均未检出,特殊场所蚊密度分别为0.24、0.11。灭蚊前花圃种植园地和居民住宅积水处蚊幼蛹阳性率分别为77.42%、29.20%;旧轮胎露天存放处的平均人诱蚊密度为1.11只,超过省级灭蚊标准。结论开展群众性灭蚊活动时间选择在春夏之交的4~5月份较为适宜。当年度开展的灭蚊活动成效显著,灭蚊后有关指标达到省级灭蚊标准。蚊类孳生地分布与以往不同,建筑工地已不在是主要的孳生地。居民住宅积水处、花圃种植园地和旧轮胎露天存放处作为蚊类主要孳生地是今后开展群众性灭蚊活动的重点治理场所。
- 黄开华闫建平吴水新温卫珊阙金财陈杰雄邓小如郑禄祥何春荣
- 关键词:蚊密度孳生地灭蚊效果
- 龙岩市社区大众人群不同干预形式普及艾滋病知识效果评价
- 2008年
- 目的评价项目社区示范点居民普及AIDS知识后的效果,为非项目地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系统抽样方法分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居民知识知晓率由71.7%提高到93.7%;示范点健康教育干预组较大众宣教组知晓率非常显著差异(P<0.05);不同人群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在干预前存在显著差异,干预后较干前效果差异显著,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取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与促进的点面结合的干预方法是迅速提高居民知晓率的有效途径。不同人群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对干预效果无影响。
- 黄开华阎建平吴水新吴丽红
-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