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元铸

作品数:140 被引量:475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4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0篇心肌
  • 21篇心动过速
  • 21篇心房
  • 19篇心律
  • 19篇房颤
  • 18篇心房颤动
  • 17篇心律失常
  • 17篇消融
  • 16篇心电
  • 16篇射频消融
  • 15篇电图
  • 15篇心电图
  • 15篇射频
  • 14篇心肌病
  • 14篇肌病
  • 13篇房室
  • 11篇室上性
  • 11篇综合征
  • 9篇电生理
  • 9篇动脉

机构

  • 10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9篇南京医科大学
  • 17篇南京医学院第...
  • 7篇南京医学院
  • 5篇深圳市第二人...
  • 4篇镇江市第一人...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京铁道医学...
  • 1篇靖江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扬州大学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苏州医学院附...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沭阳县人民医...
  • 1篇镇江市第二人...

作者

  • 139篇黄元铸
  • 50篇曹克将
  • 39篇马文珠
  • 28篇邹建刚
  • 26篇单其俊
  • 21篇廖铭扬
  • 17篇陈椿
  • 14篇夏小杰
  • 14篇陈明龙
  • 14篇陆凤翔
  • 12篇李闻奇
  • 11篇王敬良
  • 11篇张馥敏
  • 8篇李文奇
  • 8篇黄峻
  • 6篇何国平
  • 5篇昝沁
  • 5篇丁荣华
  • 5篇王志荣
  • 5篇陈鑫

传媒

  • 14篇江苏医药
  • 13篇临床心电学杂...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0篇中华心血管病...
  • 7篇中华心律失常...
  • 7篇南京医学院学...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实用老年医学
  • 4篇Chines...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3篇心电学杂志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江苏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医师进修杂志
  • 2篇全国心血管系...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0篇2002
  • 14篇2001
  • 8篇2000
  • 8篇1999
  • 10篇1998
  • 14篇1997
  • 5篇1996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藜三醇对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被引量:8
1999年
为探讨白藜三醇的抗脂质氧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Cu2+和2,2'-盐酸脒基丙烷两种不同的氧化体系诱导正常人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反应,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过程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对电泳迁移率的变化。结果发现50μmol/L白藜三醇可使Cu2+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明显减弱,其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和相对电泳迁移率分别下降70.5%和42.3%(P<0.01);同时白藜三醇使Cu2+和2,2'-盐酸脒基丙烷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潜伏期延长。上述结果提示白藜三醇具有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反应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捕获自由基等有关。
邹建刚黄元铸陈琪魏恩会曹克将
关键词:白藜三醇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剂动脉粥样硬化
无休止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被引量:3
1997年
探讨17例无休止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IAVRT),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6±17岁,平均心动过速持续时间36±76天,平均心室率180±17次/分,17例中5例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其中4例发生心动过速所致的扩张性心肌病。后间隔旁路12例(左11例,右1例),左和右侧游离壁旁路分别为2例和3例。显示递减性传导特性慢旁路2例。4例AH间期延长,平均161±6毫秒。在后间隔旁路中6例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V1导联RP≥PR,仅有1例具有慢旁路特性。17例全部消融成功,射频消融后随访1~38个月均无发作。5例心功能不全者,心动过速终止后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4例心动过速所致的扩张性心肌病平均随访12个月,3例心脏大小和功能恢复正常,1例心脏渐趋缩小。研究结果表明,I-AVRT的电生理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旁路位置,后间隔发生率最高;(2)旁路性质,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显示旁路逆传时间延长和慢旁路特性易发生;(3)多种因素导致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射频消融对于根治IAVRT和防治其导致扩张性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单其俊曹克将廖铭扬邹建刚李闻奇黄元铸马文珠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动过速室上性电生理射频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索他洛尔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0年
陈椿黄元铸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
左束支阻滞型心动过速的分类与鉴别诊断(摘录二)
2014年
宽型QRS波心动过速时,测定QRS波电轴不仅可协助鉴别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尚可为心动过速电生理诊断提供线索.室速起源于左心室心尖间隔部(apicoseptal region)者,其电轴指向上方(左偏-30°)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或肺动脉(肺动脉瓣上方)的室速,QRS波电轴指向下方.
黄元铸陈大江
关键词:左束支阻滞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体会被引量:1
1998年
临床安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780例,总成功率97.8%。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5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82例;房扑15例;房颤5例;特发性室速8例;右室流出道室速、室早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2例。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血胸、气胸、心包填塞、动脉拴塞、3°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严重并发症。本文特别强调了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确标测定位、细心轻巧操作、严谨控制消融能量和时间,术中与术后严密监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廖铭扬邹建刚曹克将单其俊李文奇陈明龙黄元铸马文珠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发症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减少心房纤颤
2006年
黄元铸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心房纤颤
国产盐酸噻氯匹啶片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验证被引量:2
1997年
系前瞻性研究,观察盐酸噻氯匹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149例用药前血小板聚集功能≥50%者入选,其中55例随机分组与肠溶阿斯匹林对照。试验组(T组)眼盐酸噻氯匹啶250mg/日,对照组(C组)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日,均为4周。眼药后2周末、4周末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ADP诱导,0.2μmol/L)证实盐酸噻氯匹啶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确切,显效率61.1%,总有效率96.8%。肠溶阿斯匹林亦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显效率14.8%,总有效率61.1%。盐酸噻氯匹啶不良反应与肠溶阿斯匹林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10.5%。
张馥敏黄元铸马根山王兴霞汪敏娟徐军周春宁纵薇高志强王立志蒋廷波张梅仙吴立群冯毅张丽蓉徐标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啶
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概念被引量:4
2012年
l地高辛独特的抗心力衰竭机制,地高辛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对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作用:(1)抑制心肌细胞膜Na+_K’ATP酶泵,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加强心肌收缩力,从而反射性降低末梢阻力.改善心排血量:并发挥利尿作用与减慢心率(介导交感神经作用),最终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与心肌氧耗量。
黄元铸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地高辛强心苷左心室射血分数
二尖瓣分离术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
1990年
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价29例二尖瓣狭窄病人手术分离后的短期效果。二尖瓣分离术后2周,跨二尖瓣高峰血流速度(214.48±45.31到149.07±31.58cm/s,P<0.01)、舒张期压力阶差(19.19±8.71到9.25±3.67mmHg,P<0.01)、房室压力半降时间(289.31±103.78~147.59±43.23ms,P<0.01)显著减低,而二尖瓣口面积(0.84±0.34~1.80±0.62cm^2,P<0.01)、舒张早期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充盈速度(E/A)显著增加(1.12±0.19~1.46±0.42,P<0.01)。本文结果表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适用于大多数二尖瓣病人严重性的定量诊断,对二尖瓣狭窄病人的术前估价和术后随访,是一项有用的非侵入性方法。
陆凤翔杨砚华朱必顺胡明马文珠黄元铸李清泉黄锦成陈广明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分离术
直立倾斜试验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变化被引量:2
1998年
30例不明原因晕厥病人及15例无晕厥史的健康人行直立倾斜试验(HUT)检查,并取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醛固酮(ALD)。结果示平卧位、倾斜后5分钟阳性、阴性及对照组PRA、ATⅡ、ALD浓度及其变化相似,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检查结束时三组PRA、ATⅡ及ALD均较倾斜后5分钟又有所增加(P<0.05);但阳性组PRA、ATⅡ、ALD显著高于阴性及对照组(P<0.01)。研究表明血浆肾素、ATⅡ及ALD均参与体位改变后维持循环稳定方面的快速调节,它们的增加不是引起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原因而是对血压下降的一种代偿反应。
陈椿张馥敏黄元铸马文珠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晕厥肾素醛固酮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