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倩

作品数:33 被引量:133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大涡模拟
  • 10篇边界层
  • 8篇值模拟
  • 7篇数值模拟
  • 5篇对流边界层
  • 5篇对流层
  • 5篇湍流
  • 5篇平流层
  • 5篇流层
  • 5篇夹卷
  • 4篇地形
  • 4篇沙尘
  • 4篇气溶胶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表
  • 3篇深对流
  • 3篇数值模拟研究
  • 3篇切变
  • 3篇风切变

机构

  • 30篇兰州大学
  • 8篇甘肃省气象局
  • 6篇中国气象局
  • 5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兰州中心气象...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飞行试验...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重庆市气候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3篇黄倩
  • 12篇田文寿
  • 10篇王蓉
  • 6篇田红瑛
  • 6篇张强
  • 5篇张杰
  • 4篇岳平
  • 4篇张健恺
  • 3篇杨琴
  • 3篇许平平
  • 2篇陈磊
  • 2篇隆霄
  • 2篇雒佳丽
  • 2篇陈长和
  • 2篇张君霞
  • 1篇王婵
  • 1篇康凤琴
  • 1篇张宏昇
  • 1篇黄建平
  • 1篇孙兰东

传媒

  • 8篇高原气象
  • 4篇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干旱气象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1998
  • 2篇199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下垫面上行星边界层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边界层对流在热量、水汽、动量以及气溶胶的传输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下垫面不仅影响空气中的物理特性,而且还能影响边界层对流的形式及其发展高度。边界层对流卷是平坦地形上较常见的边界层对流。当控制深对流触发的中尺度辐合较弱时,...
黄倩
关键词:深对流地表热通量
柴达木盆地尘卷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4年
沙尘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辐射效应和对云的形成及降水过程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而尘卷风对全球沙尘气溶胶排放的贡献不容忽视。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沙漠为高原尘卷风的发生提供了沙源。为研究柴达木盆地尘卷风的发生条件及其时空特征,本文利用1991-2020年ERA5再分析资料评估了尘卷风发生的热力学阈值,分析青藏高原尘卷风发生时数(PDDP_(hours))和柴达木盆地尘卷风起沙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1991-2020年近地面温度递减率(LR)、对流比(w*/u*)和PDDP_(hours)的变化趋势。利用2016-2020年德令哈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地面降水数据、德令哈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细颗粒物PM_(2.5)和PM_(10)数据以及Aura卫星臭氧监测仪的紫外吸收性气溶胶指数(UVAI)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夏季尘卷风对PM_(2.5)和PM_(10)的可能贡献。结果表明,w*/u*和LR是影响尘卷风形成的关键因素,不同热力条件下PDDP_(hours)均具有单峰日变化特征,在12:00-16:00(北京时)达到峰值。结合柴达木盆地PDDP_(hours)累计贡献的日变化特征,确定尘卷风发生的热力学阈值是w*/u*>5和LR>10 K·m^(-1)。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西南部PDDP_(hours)较大。柴达木盆地夏季尘卷风的起沙量最大,起沙范围也较大,平均起沙量可达1.28×10^(5)t,占全年平均起沙量的69.8%。1991-2020年柴达木盆地LR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w*/u*呈增加趋势,导致PDDP_(hours)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虽然夏季德令哈降水明显较其他季节多,但夏季UVAI较大,说明夏季除沙尘暴外尘卷风可能对该地区PM_(2.5)和PM_(10)有重要贡献。
王梦圆黄倩廖慧仁张永鹏郭坤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西北中部半干旱区兴隆山森林岛降水机理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WRF V2.1.2模式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长期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西北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森林山区(兴隆山区,103.84°E、35.86°N)的降水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兴隆山区与周边地区的降水差异主要表现在夏、秋季。在夏、秋季兴隆山区受东南湿润气流的影响,获得较多的水汽输入和较稳定的水汽来源,而山地地形则有利于截留东南气流携带的水汽并形成降水;兴隆山区及其周边地区局地的蒸散差异对二者之间降水差异的贡献不大。另外,兴隆山区土壤堆积覆盖的石质山构造和森林下垫面也有利于降水的截留和贮存以及植被的生长。因此,有利于水汽输入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地形对空中水汽的截留以及特殊的地质因素是兴隆山山区孤立森林岛在半干旱区长期存在和维持的原因。
陈磊田文寿黄倩黄建平王婵孙兰东
关键词:地形降水数值模拟
干湿地表的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影响的大涡模拟被引量:6
2021年
利用大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结构演变以及深对流触发过程。通过改变鲍恩比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大气初始状况下湿润和干旱下垫面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触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下垫面的混合层干而暖,厚度较大;湿润下垫面相反。由于地表感热通量对热力湍流形成的作用更大,干旱下垫面上湍流混合和夹卷作用更强,使得水汽和相当位温在边界层内分布更均一,而在边界层顶有较大的负扰动;干旱下垫面上对流强度较湿润下垫面大,但均表现为泡状对流,水平方向上呈网状结构。不同下垫面上深对流的发生与大气初始状况有关,当初始时刻1—3 km的逆温强度较弱时(0.15 K/(100 m)),边界层内湍流迅速发展,深对流首先在干旱下垫面发生,但因对流有效位能较小,云层厚度小于湿润下垫面。当1—3 km的逆温强度增加到0.55 K/(100 m)时,云层形成时间较晚,云层厚度明显减小,仅当边界层顶的比湿较大时,有深对流发生,但仍首先发生在干旱下垫面,考虑贯穿对流在边界层顶引起的较强冷却作用,云层厚度大于湿润下垫面。
张璐黄倩张宏昇张强田红瑛
关键词:湍流特征深对流大涡模拟
复杂山区上空垂直速度场和热力对流活动的理想数值模拟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英国气象局高分辨率的边界层数值模式BLASIUS,针对中国西北一个复杂山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理想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山区上空的垂直速度场分布和对流特征以及地形对热力对流活动的影响,同时讨论了与地形有关的对流触发机制。模式结果表明,复杂山区的垂直运动在稳定层结和风速较大的情况下较易预测,而在中性层结下,山区上空的垂直运动分布随机性强。在Froude数小于0.5的条件下,气流往往被山峰阻塞而在迎风坡造成地形强迫和辐合性抬升,从而易在迎风坡触发深对流活动;在背风坡则由于迎风坡的绕流重新辐合而造成垂直运动。绕流的辐合是触发深对流活动的另一重要因子。在大风或Froude数较大的条件下,地形重力波容易在山地下游被激发。地形重力波与对流活动的相互影响在模式中清楚可见。在适当的条件下,重力波除了可以与对流活动相耦合从而使气团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外,重力波的走向很可能会影响到深对流系统的传播路径。研究还发现稳定度对相邻两条对流线之间的距离长短也有影响。稳定度较小时,相邻两条对流线之间的平均宽度趋向变大而单个对流线的强度也相应变大。定量化的结论和理论升华值得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研究。
黄倩田文寿王文张强沈学顺张镭康凤琴
关键词:复杂地形
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重力波的数值模拟
2023年
基于2007年7月青海祁连站的野外加密探空资料,结合高分辨率的三维边界层模式,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条件下,边界层对流引起的干动力过程对该地区地形重力波产生及传播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背景场强迫下,高原东北边坡复杂地形上空对流和重力波的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当背景风向与山体垂直时,随着风速增加,山脊背风坡混合层顶附近大气不稳定能量加强,激发了下游区域较强的重力波信号,此时对流线组织性增强、重力波波列较长,高水汽含量的空气被波峰传输到较高的高度,为对流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背景风向与山脊走向平行时,山顶上空对流发展旺盛,山脊背风坡混合层顶大气状态较稳定,激发的地形重力波信号较弱且波列较短,整个混合层顶附近水汽较少,对流云形成条件减弱;当背景大气浮力频率减小时,整个区域上空对流发展更加旺盛但组织性减弱,背风坡下游重力波向上传输的距离减小,信号不显著,混合层顶附近水汽分布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有利于层状云发展。
王蓉吴稀稀岳平黄倩丑岩张丰伟
关键词: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沙尘示踪物从对流层向平流层传输的数值模拟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结合耦合了沙尘模块的中尺度模式WRF,通过个例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沙尘气溶胶从近地面向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传输的特征和机制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物质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对流活动可将近地面沙尘气溶胶传输到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但是下平流层区域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分布依赖于地面沙尘源的位置和对流的强度,且与对流系统内是否有降水有关。在没有穿透性对流情况下,垂直上升运动不能直接将沙尘输送到下平流层,但上对流层的沙尘可通过扩散作用和小尺度的混合过程经过数小时缓慢地进入下平流层。在没有明显系统性降水的情况下,夏季青藏高原上空旺盛的对流活动和高地形使得高原上空成为气溶胶进入下平流层的主要区域。上对流层区域的沙尘气溶胶浓度还受到平流层空气入侵的影响,在没有强的地面沙尘排放源的情况下,平流层空气的入侵对上对流层区域气溶胶浓度的分布和演变有较大的影响。
杨琴田文寿隆霄陈磊张杰黄倩田红瑛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青藏高原数值模拟
中国污染物向北极地区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NECP/NCAR FNL客观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模式WRF,通过4个数值试验模拟分析了2010年不同气象条件下(3月、6月、9月和12月),中国华南地区排放的示踪物向北极地区传输的总量、传输特征及传输机制。模拟结果表明,12月传输到北极地区的示踪物最多,约达到排放总量的44?;9月和6月的次之,约分别为7.5?和7?;3月的最少,只有0.105?。12月,示踪物传输到北极地区所需的时间最短,约为3天;9月和6月分别需要5天和6天;而3月,则需要9天时间。另外,不同月份示踪物传输到北极地区的主要通道所在高度也不同。3月主要集中在850~700 h Pa之间,9月在400~200 h Pa之间,而6月和12月在850 h Pa和200 h Pa的高度上都有浓度较高的传输通道出现。进一步分析发现,示踪物的传输路径主要受环流场控制。较强的经向南风和气旋系统有利于示踪物向北极地区传输;东亚大槽是导致12月排放的示踪物在较短时间内向北极地区传输较多的重要原因。
邱继勇黄倩田文寿谢飞刘筱冉王飞洋
关键词:WRF模式
风切变对对流边界层物理属性及示踪物传输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加密观测期间在敦煌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大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的发展,以及示踪物从混合层向残留层传输的时空变化。模拟的对流边界层的结构及演变特征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通过...
黄倩王蓉田文寿左洪超张强
关键词:对流边界层大涡模拟夹卷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表层土壤湿度与降水关系的分析
2024年
使用黄土高原气象台站的土壤湿度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LDAS和CMFD再分析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研究土壤湿度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初始土壤湿度影响随后降水的时间尺度与空间范围。结果显示:黄土高原的土壤湿度与随后1~2个月降水回归分析的解释方差相对较高,较大值在夏秋季节(7-10月),黄土高原不同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的土壤湿度与随后21天降水相关的时间较全区域的多,时间较集中,说明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分布不均匀,不同区域差别较大,较大的滞后降水时间尺度适用于较大空间范围的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黄土高原全区域秋季(10月、11月)的初始土壤湿度对随后1个月或2个月的降水有显著影响,在Ⅲ区8月土壤湿度对10月的降水也有显著影响,这与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再分析资料的SVD分解的结果显示,1979-2014年7月黄土高原中部、北部和东部土壤较湿润时,8月西部和北部边缘的降水偏多;9月东部的土壤偏湿润,则10月黄土高原西部以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降水偏多。土壤湿度与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域重叠部分较少,说明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不对称性。
廖慧仁黄倩王梦圆王瑞张君霞张永鹏郭坤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湿度降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