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经太
- 作品数:77 被引量:271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 探询大历史逻辑中的“美的规律”——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重构中华文艺思想通史
- 2016年
- 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化、大众化问题,关于批判继承与革新创造问题,关于文艺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问题,关于美学规律问题,等等,有很多经典论述。这些深刻的思想,对当前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价值。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华文艺思想史研究的指导作用,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本刊组织笔谈,希望对此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探讨,能够引起广大读者对中华文艺思想史研究的关注,并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 韩经太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通史研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兼综·会通·透彻
-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以其"多角度""宏观性""跨学科"的学理预设,应和了当下教育界呼吁"通才"教育的教育思想,应和了文学批评已然具有的"走出去"——比如走向文化批评的研究态势,应和了古代文学史研究自身在积累了相当成果以...
- 韩经太
- 文献传递
- “文”“道”离合之辩──对一种特定文学文化现象的历史透视
- 1996年
- 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文”、“道”离合之辩,主要包括文体古今之辩、道体醇杂之辩、“立身之道”与“文章之道”的异同之辩.它在宏观上处于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之内在思想联系的逻辑框架之中.和人们习惯上认为“道”学有碍“文”学的观念相为互补.
- 韩经太
- 关键词:文学文化文道
- 悠久的两难:古典文学精神与文人心态模式
- 2001年
- 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人心态,在总体上呈现出的两难态势,可以用辩护心态和批判意识的内在矛盾来概括.……
- 韩经太
- “五千年”和“一百年”的阐释学统一——中国学术评价与文学阐释的批评探询
- 2015年
- 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以数据主义为基础的"定量"与"定性"结合形态,应当改革为"定量"与"定性"独立自主而相互参照的新形态。为此,需要反思"五千年"人文传统与"一百年"科技理性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式。基于这种反思理性,建构"通古今之变"的"中国文学"学科,可以超越中国文学的"新旧隔阂"而实现"通观"阐释。关于"中国文学"通观构型的阐释学,以"五千年"道德文章传统和"一百年"现代人学课题的贯通推论为历史逻辑,植根"原道养术"的古典理念而培育当代"中国学派"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将有益于"中国之中国"与"世界之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的创新集成。
- 韩经太
- 关键词:阐释学中国文学研究
-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老舍被引量:3
- 1987年
- 可以说,任何一位有成就的现代作家,都以其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为新文学的历史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因此,把其中一位突出到历史的前台,而将其他人推向背景深处时。
- 韩经太李辉
- 关键词:老舍中国新文学民族文化意识五四时代文学个性半封建半殖民地
- 儒道元典中的思想主体意态
- 本文探讨了儒道元典中的思想主体意态,包括:孔子“传习”心得中的辩护理性与质疑精神、道德政治原理与思想主体的三种对应意态、庄子原创命题的一分为二与布衣精神。
- 韩经太
-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精神
- 文献传递
- 经典的确认与学科的自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现代展开被引量:5
- 2004年
- 本文关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怎样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学术视野 ,在具体联系二十世纪初文化学术形势及大学讲坛体派的基础上 ,确认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研究的现代展开方式 ,兼综向来有彼此对立之势的新旧文学文化体系来作辨析 ,亦兼综向来视为分异的“文选”“桐城”体派来作辨析 ,并通过比照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理论思路 ,揭示出以美学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念和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念在现代学术发轫期的特殊关系。
- 韩经太
- 关键词:学科自觉文章学篇章语言学
- 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被引量:42
- 2003年
- 沟通中西诗学批评 ,确认和阐释中西诗学的通用概念 ,有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蒋寅对“意象”和“意境”的阐释 ,并未清晰地区分世界“通用”与中国“专用”之间、历代通用与当时专用之间的不同。文章认为 :“通用”性的阐释必须满足中国诗歌艺术对相应理论阐释的需要 ,并适应它的历史经验 ;最好在本来不谋而合的地方寻找“通用”性阐释的理论生长点。
- 韩经太陶文鹏
-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境情景论
- 清真词艺术风格申论
- <正> 清真词,颇受古代词家的推崇,自其问世,赏析评点者,就代不乏人。在前人论述中,亦多有涉及风格问题者,但毕竟标准不一,尺度参差,难以形成系统。何况人们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清真词的评品始终受到婉约派尺度的制约,于...
- 韩经太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