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茉莉
-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TNF-α抗体对DSS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目的 用C57BL/6J小鼠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结肠炎模型,研究抗TNF-α抗体对DSS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一共18只,自由饮...
- 韩亮梅俏黄健刘晓昌刁磊陈茉莉许建明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检测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FD)检测112例UC患者和110名健康对照人群血浆Hcy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76例UC患者和12名健康对照人群血浆FA和VitB12水平。结果UC患者中血浆Hcy水平为(11.27±7.2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9±4.81)μmol/L(P〈0.01);UC患者中血浆Hcy水平与UC病情分度、病变范围及病程均无关(P〉0.05)。UC患者中血浆FA和VitB12水平分别为(7.64±1.95)nmol/L和(108.64±32.22)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9.14±1.23)nmol/L和(112.64±33.33)pmol/L,均P〈0.01]。高Hcy组患者血浆FA和VitB12水平显著低于低Hcy组(P〈0.05)。UC患者中血浆FA水平与UC病程呈负相关(P〈0.01);而VitB12水平则与病程无相关性(P〉0.221)。结论UC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可能与FA和VitB12水平下降有关。
- 陈茉莉梅俏许建明胡乃中陆春霞方海明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
- 炎症性肠病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的改变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改变在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性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5例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26例,克罗恩病(CD)9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10例IBD患者检测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改变。结果IBD活动期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水平(432.74±389.58)μg/g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145.52±27.12)μg/g和正常对照组(50.66±18.13)μg/g,活动期轻、中、重度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D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可作为IBD活动性评估和临床治疗有效的判断指标。
- 陈茉莉梅俏陆春霞许建明韩玮胡乃中
- 关键词:CROHN病粪便
-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特征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54例活动期UC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54例活动期UC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7.0%(20/54)。存在营养风险的20例UC患者中,初发型2例,慢性复发型14例,慢性持续型3例,急性暴发型1例;活动度轻、中、重度分别为1、8、11例;病变范围中直乙状结肠炎2例、左半结肠炎4例、广泛结肠炎4例、全结肠炎10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与年龄、性别、肠外表现、并发症、内镜分级等无关。结论通过NRS2002发现活动期UC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且营养风险与临床类型、活动度、病变范围等存在关联。
- 张爽梅俏许建明陈茉莉张丽萍胡乃中刘晓昌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CROHN病
- 环孢素A对DSS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6~8周龄、体质量20 g±2 g、♂),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NS)、DSS模型组(DSS溶液+腹腔注射0.9%NS)、环孢素A组(DSS溶液+腹腔注射CsA)。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制备结肠炎模型,环孢素A(0.025 mg.g-1)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共7 d。每日行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进行HE染色评分,结肠匀浆检测MPO活性、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另取小鼠小肠黏膜进行透射电镜检查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活性测定,采用Evans blue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方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1周后出现明显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DAI评分和HI评分增高,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明显增高。电镜检查小鼠回肠黏膜上皮绒毛萎缩、排列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细胞间隙扩大,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小鼠结肠匀浆中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小肠黏膜中MLCK活性明显增高。与DSS模型组比较,环孢素A组小鼠DAI评分和HI评分明显降低,结肠黏膜MPO活性减低,回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排列整齐,小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小肠黏膜MLCK活性和结肠匀浆中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环孢素A具有明显的抗DSS小鼠结肠炎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MLCK表达,改善肠黏膜通透性有关。
- 黄健梅俏韩亮刘晓昌刁磊陈茉莉许建明
- 关键词:环孢素A葡聚糖硫酸钠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肠黏膜通透性肠黏膜屏障
- 药物肠道首过效应定量评价及机制研究方法的建立被引量:8
- 2009年
- 方海明梅俏金娟刁磊陈茉莉徐新华许建明
- 关键词:奥美拉唑酮康唑药动学CYP3A4
- 溃疡性结肠炎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褪黑素水平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褪黑素(MLT)水平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关联。方法收集112例UC患者临床资料,以1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FD)检测血浆HCY、ML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血浆叶酸(FA)、维生素B12水平,并分析该四项指标与UC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11.27±7.26)μmol/L比(8.19±4.81)μmol/L,P=0.000],血浆MLT水平低于健康对照[-(49.06±31.40)pg/ml比(64.28±41.16)pg/ml,P=0.008],血浆F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7.64±1.95)nmol/L比(9.14±1.23)nmol/L,P=0.005]、血浆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108.64±32.22)pmol/L比(112.64±33.33)pmol/L,P=0.004]。UC患者血浆HCY、MLT水平与UC病情分度、病变范围、病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无关。UC患者血浆HCY与MLT水平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UC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MLT水平低于健康对照,但二者间无明显相关性。
- 陈茉莉梅俏许建明胡乃中方海明陆春霞刘晓昌胡静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褪黑激素半胱氨酸维生素B12
- 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TNF-α抗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J小鼠均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TNF-α抗体组,其中模型对照组和TNF-α抗体组小鼠喂饲5%DSS溶液7d。TNF-α抗体组分别于造模第1、4天予TNF—α抗体(5mg/kg)腹腔注射给药,健康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则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代替。造模7d后处死小鼠,期间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分别采用偶氮蓝法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FITC—D)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取结肠肠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行病理组织学评分。取部分回肠肠段,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制备10%结肠和小肠黏膜匀浆,使用相应试剂盒测定结肠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TNF-α含量和小肠黏膜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肠黏膜MLCK表达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DAI逐日增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TNF-α抗体组DAI获改善。模型对照组小鼠回肠上皮细胞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细胞间隙扩大。TNF-α抗体组小鼠回肠上皮细胞连接结构紧密程度较高。模型对照组小鼠病理评分和结肠黏膜MPO活性、TNF-α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0.008、0.006、0.001),TNpd抗体组则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值分别-0.004、0.008、0.005),三组间比较F值分别-131.98、218.28、58.93。模型对照组小鼠肠壁中偶氮蓝和血清中FITC-D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0.003和0.010),TNF-α抗体组则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值分别-0.001和0.009),三组间比较F值分别-69.36和17.96。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黏膜中MLCK含量[(71.10±7.52)ng/g]高于健康对照组[(18.56±9.92)ng/g,P〈0.01],TNF
- 韩亮梅俏黄健刘晓昌刁磊陈茉莉许建明
- 关键词:结肠炎肠黏膜细胞膜通透性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 奥美拉唑肠道首过效应及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定量预测奥美拉唑(OME)肠道首过效应及探讨可能机制。方法: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采取自身交叉对照方法,分别经十二指肠(id)、门静脉(ipv)及外周静脉(iv)置管建立肠道-血管通路(IVAP)模型,先后经id、ipv、iv给予低、中、高剂量OME(id剂量为3.0,6.0,9.0mg.kg-1,ipv和iv剂量均为1.5,3.0,6.0mg.kg-1,清洗期为2周)。另取6只兔采取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通过id给予酮康唑60mg.kg-1,30min后分别经id或iv给予OME(id剂量为3.0mg.kg-1,iv剂量均为1.5mg.kg-1,清洗期为2周)。以HPLC测定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IVAP模型中,OME各给药途径药动学参数AUC、Cmax值进行剂量标准化以后,均不呈剂量依赖性改变,不同剂量间t1/2、CL值差异均无显著性。id给予3.0和6.0mg.kg-1后,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9.3±3.4)%和(18.6±2.7)%;肝脏摄取率分别为(57.2±2.7)%,(59.3±3.1)%,肠道摄取率分别为(54.9±1.8)%,(54.2±1.5)%。id预先给予60mg.kg-1酮康唑后,显著增加id途径下OME的AUC和Cmax值,但对OME静脉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影响。结论:OME在肠道吸收代谢过程中经历显著的肠道首过效应,肠道CYP3A4介导的代谢过程是其生物利用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 方海明梅俏刁磊金娟陈茉莉徐新华许建明
- 关键词:奥美拉唑酮康唑药动学CYP3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