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大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前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40%。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内血肿,此时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高达30%。90%,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患者死亡和重残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与CVS的相关因素,对防治CVS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蔡菁李吻陈树大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损害脑组织缺血脑内血肿
- 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体外血脑屏障透过试验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脑组织结构复杂且具有特异性,特别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IB)的存在使得许多药物难以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确定一种药物能否治疗颅内感染,
- 楼屹蒋思懿陈树大李媛媛陈涛秦光明陈金亮施小燕
- 关键词:血脑屏障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脑组织结构体外颅内感染
- 颅内转移瘤5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切除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3年来手术切除的57例颅内转移瘤病例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57例中获得肉眼全切者46例(80.7%),次全切者9例(15.8%),部分切除者2例(3.5%);49例(85.9%)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5例(8.8%)无变化,其中2例患者为术前无症状者;3例(5.3%)恶化。结论开颅手术治疗对于脑转移瘤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从而为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指导,而且由于降低颅内压而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
- 陈树大蔡菁
- 关键词:颅内转移瘤手术
- 颅骨多发性血管肉瘤一例被引量:3
- 2005年
- 张建民陈树大陈丽荣
- 关键词:颅骨血管肉瘤病灶骨质破坏多发性肿瘤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与胃液分析
- 2005年
- 沈瑛胡华杨章萍陈树大
- 关键词:颅脑损伤医院获得性肺炎胃液机械通气抑酸剂
- 脑外伤急性期床旁超声ONSD监测颅内压变化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脑外伤患者急性期的颅内压(ICP)升高和严重残疾及死亡等预后不良相关,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被认为是ICP监测的金标准,但存在本身手术有创,可能继发感染和颅内出血等风险。床旁超声技术具有动态、实时、可重复操作的优势。
- 陈涛李珉蔡菁陈树大施小燕
-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颅内压变化脑外伤患者床旁超声急性期严重残疾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索在进一步治疗前判断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的方法。方法对5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与Hunt-Hess分级、年龄、动脉瘤直径、血压、性别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瘤性SAH患者Hunt-Hess分级越高、动脉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而性别、年龄、血压与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动脉瘤性SAH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等可能用于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
- 陈树大陈涛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
- 颅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07年
-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大面积梗塞,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相关因素,对于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蔡菁陈树大
- 关键词:颅脑损伤病人外伤性脑梗塞大面积梗塞
- 颅内肿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2005年
-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包括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激光捕获微切割技术、质谱鉴定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等。蛋白质组学从整体水平对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生物医学各个领域,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报道从血清、脑脊液、肿瘤组织等方面研究了蛋白质组学在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颅内肿瘤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陈树大张建民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蛋白质组学电泳凝胶光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