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丹
-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解偶联蛋白2的表达及其与氧化损伤的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解偶联蛋白(UCP)2的表达及其与内毒索、氧自由基损伤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肝衰竭的发病机制.方法将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肝衰竭组(20只).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制备肝衰竭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内毒素(ET)水平,肝脏组织UCP2 mRNA的表达、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观察UCP2表达.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脏内UCP2 mRNA、MDA高于对照组[分别为相对表达量0.41±0.04对比0.31±0.04和(6.69±1.15)nmol/mg对比(1.73±0.18)nmol/mg,P<0.01]; ET水平高于对照组[(15.63±4.90)×10-3EU/ml对比(8.07±2.26)×10-3EU/ml,P<0.01]; SOD含量低于对照组[(98.56±17.75)U/mg对比(246.87±51.27)U/mg,P<0.01]; UCP2 mRNA的表达与ET、SOD、MDA有一定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52,-0.667,0.634,P<0.01或P<0.05);肝衰竭组UCP2表达增加.结论 肝衰竭组大鼠肝脏内UCP2表达增加,UCP2 mRNA与ET、SOD、MDA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 刘均艳赵海红朱敏陈景丹朱坚胜
-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氧自由基解偶联蛋白
- 急性肝衰竭大鼠PCT水平变化及大黄干预治疗研究
- 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是一种症状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内毒素(ET)及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介导的“二次打击”在...
- 陈景丹朱坚胜赵海红刘均艳
-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降钙素原
- 拉米夫定应答不佳患者序贯或联合治疗的比较
- 目的比较单用阿德福韦(ADV 100mg/d)、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LAM 100mg/d、ADV10mg/d)及单用恩替卡韦(ETV 0.5mg/d)治疗拉米夫定(LAM)应答不佳的慢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 110例拉...
- 赵海红陈春玲刘均艳陈景丹程乾刚冯江汤永志
- 关键词:应答不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
- 文献传递
-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降钙素原与肠黏膜屏障的关系
- 2010年
-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是一种临床症状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AHF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继发性炎性介质,内毒素(ET)是其合成的主要诱导剂.本研究建立AHF大鼠模型,分析AHF大鼠的PCT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肠黏膜屏障的关系.
- 陈景丹李运华朱坚胜朱敏赵海红刘均艳
-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肠黏膜屏障降钙素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综合征AHF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7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保肝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片/次,每天3次,连用6周,其他治疗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血浆内毒素及肠道通透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和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同时两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改善肝功能,具有辅助治疗肝硬化的作用。
- 汪志军汤永志燕飞陈景丹刘均艳赵海红
- 关键词:肝硬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肝功能内毒素肠黏膜通透性
-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观察急性肝功能衰竭(AHF)大鼠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HF组25只、健康对照组10只,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的AHF大鼠模型,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及TB,并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PCT、内毒素(ET)、TNF-α及IL-6水平.结果 AHF组大鼠血清ALT、AST、TB和PCT、ET、TNF-α、IL-6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AHF组大鼠血清PCT与ET、TNF-α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0.673、0.501、0.508,P<0.05或0.01.结论 AHF大鼠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表明PCT在AHF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陈景丹朱坚胜赵海红刘均艳
-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降钙素原内毒素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对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HBsAg对脂多糖刺激成熟的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功能和细胞表面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健康者PBMC诱导分化为未成熟MoDC,加入不同浓度HBsAg体外刺激,再经脂多糖刺激获得成熟MoDC。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TLR4、核因子-κB、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蛋白表达,ELISA检测细胞因子,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未经HBsAg刺激的对照组TLR4、核因子-κB、pp38、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1/2(piNKl/2)蛋白分别为0.43±0,14、0.69±0.27、0.21±0.09和0.44±0.13,5μg/mLHBsAg刺激后分别增至1.22±0.39、1.37±0.40、0.74±0.17和0.92±0.15(t值分别为-3.14、-3.09、-5.07和-2.93,均P〈0.05);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下降(2.43±0.80比1.13±0.23,t=3.18,P〈0.05)。5μg/mLHBsAg刺激后的Mo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其刺激指数高于对照组,且随MoDC/淋巴细胞比值增高而增高(t值分别为-5.72、-4.93和-4.96,均P〈O.05)。5μg/mLHBsAg刺激后MoDC分泌IL-12、TNF—α分别为(637.8±19.2)和(710.6±47.4)μg/mL,对照组分别为(597.8±15.4)和(568.5±35.0)μg/ml。(t值分别为-5.07和~6.70,均P〈0.05)。结论HBsAg可激活MoDC表面TLR4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增强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
- 燕飞汤永志潘柯传朱坚胜朱敏陈华忠赵海红刘均艳陈景丹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信号传导
- 急性肝衰竭大鼠降钙素原与肠黏膜屏障的关系
- 目的: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因其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降钙素原(procalci...
- 陈景丹
-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降钙素原内毒素肠黏膜屏障发病机制
- 文献传递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10和IL-18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1年
-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慢性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可直接导致th1/th2免疫平衡发生偏离,进而导致hbv感染慢性化[1].阿德福韦酯是新一代抗hbv药物,在抑制hbv复制的同时,可明显改善chb患者的肝脏组织学表现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eag等指标[2].
- 邵辉陈华忠阮冰刘均艳陈景丹
-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