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柱
  • 3篇风湿
  • 3篇风湿性
  • 2篇性疾病
  • 2篇强直
  • 2篇强直性
  • 2篇强直性脊柱炎
  • 2篇脊柱炎
  • 2篇关节炎
  • 2篇风湿性疾病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指标
  • 1篇性关节炎
  • 1篇亚临床
  • 1篇软化症
  • 1篇期疗效观察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椎体
  • 1篇椎体骨折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1篇厦门医学高等...

作者

  • 5篇陈娟
  • 4篇林庆衍
  • 2篇陈梅卿
  • 2篇孙华瑜
  • 2篇陈莉莹
  • 2篇石桂秀
  • 1篇段利华
  • 1篇刘雯
  • 1篇李燕
  • 1篇黄鹤卿
  • 1篇王秀琴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风湿性疾病与骨质疏松症被引量:22
2012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两种炎性关节病,以伴发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为特点。在RA表现为关节周围骨丢失及骨侵蚀、全身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明显增加。RA骨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女性多发,骨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RA疾病的严重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相关。然而,进一步的数据表明,RA的骨量丢失亦可发生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及时控制关节炎症可以减少关节结构损伤、减少骨量流失。因此,炎症在RA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疾病早期阶段,致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由于年轻成年男性易患AS,并且糖皮质激素并不用于治疗AS,因此,AS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无关,AS骨丢失主要与炎症活动相关。AS特征是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晨僵和脊椎炎,进一步说明了炎症在局部骨形成中的潜在作用。
陈娟林庆衍陈梅卿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形成骨吸收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
脊柱关节炎维生素D缺乏与亚临床骨软化症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亚临床骨软化症在脊柱关节炎(SpA)患者中存在的情况及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随机纳入SpA患者72例,同期纳入对照组74例。测定两组:①生化指标:维生素D、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
陈娟
关键词:脊柱关节炎维生素D骨代谢指标
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使用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小剂量来氟米特进行治疗(略去负荷剂量,应用10mg/d进行维持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1.5~2.0g/d。两组观察期均为18个月,疗效观察指标包括:①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压痛及肿胀关节数、医患对疾病的总体评价;②非重点观察目标包括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反应蛋白水平(CRP水平)、健康评价问卷(HAQ),同时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ACR20、ACR50)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结果:治疗第18个月后,对照组在肿胀关节数、医患总体评价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晨僵时间、VAS、HAQ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77.5%和73.8%的患者达到ACR20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60.9%和40.8%的患者达到ACR50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良反应,血压升高5例,肝酶升高6例,退出治疗5例;对照组退出治疗3例。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论在疗效方面,还是患者的耐受性均优于柳氮磺胺吡啶。
林庆衍陈莉莹陈娟孙华瑜石桂秀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来氟米特小剂量疗效
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研究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风湿性疾病就诊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年龄≥50岁者占38%(18/48),职业为农民者占35%(17/48),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者占60%(29/48),月收入<3 000元者占46% (22/48),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46/72),58%(42/72),79%(57/72),65%(47/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58,P=0.005; x2=6.025,P=0.014;x2=4.986,P=0.226;x2=4.456,P=0.035).以初次就诊科室作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4,95%CI:1.084~7.236)、职业(OR=1.871,95%CI:1.054~7.243)、教育程度(OR=1.982,95%CI:1.157~6.256)、月收入(OR=1.363,95%CI:1.012~8.227)均为影响风湿性疾病就诊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因素较多,应重点关注老年、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群体患者.
林庆衍王秀琴段利华李燕黄鹤卿陈娟石桂秀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LOGISTIC模型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减量探索
2011年
目的探索一种经济、有效、安全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的减量方法。方法对入选的48例活动期A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1年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均接受益赛普治疗,初始剂量为25mg每周2次皮下注射,当疾病得到缓解(BASDAI<2;ESR男<15mm/h,女<20mm/h;CRP<0.8mg/dl;PLT<300×109/L),即将益赛普每隔2个月逐渐减量。如果减量使患者症状加重或ESR、CRP、PLT计数等炎性指标反弹至异常水平,则将益赛普重新调回前一个剂量,并于下次复查时评估以确定益赛普的剂量。A组患者同时接受柳氮磺吡啶(SSZ)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25tid,第2周增至0.5bid,第3周增至0.75bid,第4周增至1.0bid维持至第24周。结果两组患者前2个月均使用推荐剂量的益赛普即25mg每周2次皮下注射,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起效快,缓解率高,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病情获得缓解的病例从第3个月起减量至25mg每周1次,至第4个月末评估疗效,达到ASAS20的百分数A组明显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用药间隔逐渐延长,两组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益赛普减量至25mg每2周1次后,组间差别更是达到P<0.01。结论 SSZ联合益赛普治疗AS可取得较高的疾病缓解率或低疾病活动状态,可明显延长益赛普的用药间隔。
陈梅卿陈娟孙华瑜陈莉莹林庆衍刘雯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肿瘤坏死因子Α柳氮磺吡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