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土荣
-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骨伤消痛喷雾剂的质控方法研究和稳定性考察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骨伤消痛喷雾剂的质控方法,并对3批产品的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骨伤消痛喷雾剂的大黄和薄荷脑进行鉴别,并对3批产品进行喷射试验和稳定性考察。结果:制剂的TLC斑点清晰,重复性好;3批产品喷射试验结果误差小;3批产品均表现良好的稳定性。结论:骨伤消痛喷雾剂质控方法简单、可行,该制剂稳定性良好。
- 陈土荣吴涵吴雪茹袁伟彬
- 关键词:薄荷脑
- 关节炎中药贴剂的制备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考察制备关节炎中药贴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指标(包括感官、初黏性、剥离强度),重点考察高岭土(A)、药粉(B)、甘油(C)与中药浸膏(D)对贴剂性能的影响。结果:优化工艺为A2B1C1D2。结论:以高岭土∶药粉∶甘油∶浸膏=0.4∶0.2∶0.05∶0.5的处方配比所制的贴剂黏度好,贴敷感觉好,成型性好。
- 熊颖陈土荣施佳平吴雪茹
- 关键词:正交设计
- 验方中药制剂验方温通膏生产质量分析
- 2017年
- 目的该文对2014年生产的验方温通膏所有批号进行年度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方法考察验方温通膏的生产工艺是否稳定,以保证工艺流程顺利稳定、质控标准的可行性,以及中药材、辅料、半成品、制剂成品现有质量标准的可控性、及时发现不良的趋势。结果验方验方温通膏按现有的制备工艺流程及控制标准生产的制剂符合法定的质控标准。但是还存在不足,可在原工艺上从浸膏提取所需的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更好地从药材中提取出有效成分。结论为验方温通膏制剂制剂及工艺流程过程进行改善确定方向。
- 陈金兴赵毛香陈土荣袁伟彬
- 龙虎跌打祛风膏制备工艺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龙虎跌打祛风膏的最佳配方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以基质配方中聚丙烯酸钠、明胶、CMCNa、PVA、高岭土、甘油与丙二醇为因素,以用量为水平,设计L9(34)正交表。以总分(包括综合感官、初粘性、持粘性与膜残留性)为评价指标。结果各因素的作用大水依次为甘油:丙二醇>聚丙烯酸钠>高岭土>明胶:CMCNa:PVA。结论优化配方为A3B2C3D1,即明胶:CMCNa∶PVA∶甘油∶丙二醇∶聚丙烯酸钠∶高岭土=1.4∶1∶0.6∶8∶4∶1.6∶2。
- 吴雪茹熊颖袁伟彬陈土荣赵毛香
- 关键词:正交设计基质
- 安泰巴布剂中当归、独活、羌活等药味的鉴别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建立安泰巴布剂中主要药味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制剂中当归、独活、羌活等主要药味,并进行方法耐用性考察。结果薄层色谱中当归、独活、羌活、丁香的特征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上述鉴别方法准确可靠,耐用性良好,可有效控制安泰巴布剂质量。
- 施佳平陈土荣袁伟彬吴雪茹
- 关键词:巴布剂薄层色谱法
- 健步消肿止痛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用GC-MS方法分析健步消肿止痛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GC-MS对健步消肿止痛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在所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挥发油主成分可达到较好分离。鉴定出健步消肿止痛油成分中的14个化合物,占提取所得挥发油总量的96.73%。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的成分依次为新薄荷脑36.20%、α-蒎烯17.12%、樟脑15.93%、龙脑9.47%、异龙脑6.70%、水杨酸甲酯6.04%、β-蒎烯2.33%。结论健步消肿止痛油的主要成分为新薄荷脑。
- 陈土荣赵毛香王秀丽吴雪茹
- 关键词:GC-MS
- 通泰巴布剂定性鉴别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建立通泰巴布剂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通泰巴布剂中大黄、黄柏等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大黄、黄柏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阴性无干扰。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通泰巴布剂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用于控制其质量。
- 施佳平陈土荣袁伟彬吴雪茹
-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
- 大黄素微乳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制备大黄素微乳,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以正丁酸乙脂为油相、乙醇为助乳化剂、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制备了大黄素微乳。以外观、粒径及分布、离心变化为指标,考察了其稳定性。结果以大黄素2 g,乙醇15 g,正丁酸乙脂15 g,聚山梨酯-80 10 g,加水50 g,制备的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均一稳定。透射电镜观察为均匀球状液滴。粒径为23.2 nm,粒径与多分散系数(PI)为0.122。加速试验与留样试验对微乳稳定性无明显影响。结论大黄素微乳稳定性良好,微乳可作为大黄素的新型给药制剂。
- 吴康郁黄志辉陈土荣熊颖
- 关键词:大黄素微乳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