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伯海

作品数:126 被引量:57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文学
  • 32篇哲学宗教
  • 10篇社会学
  • 9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8篇文学
  • 24篇生命
  • 17篇诗学
  • 16篇国文
  • 14篇审美
  • 12篇中国诗学
  • 12篇国诗
  • 11篇艺术
  • 11篇文化
  • 10篇中国文学
  • 10篇国文学
  • 9篇学史
  • 9篇诗歌
  • 9篇文论
  • 9篇文学史
  • 7篇意象
  • 7篇哲学
  • 7篇唐诗
  • 6篇生命体
  • 6篇生命体验

机构

  • 118篇上海社会科学...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作者

  • 122篇陈伯海
  • 1篇许连军
  • 1篇黄霖
  • 1篇曹旭
  • 1篇蒋哲伦
  • 1篇姚楠

传媒

  • 18篇社会科学战线
  • 12篇社会科学
  • 10篇文学遗产
  • 10篇学术月刊
  • 8篇江海学刊
  • 6篇上海文化
  • 5篇文艺理论研究
  • 4篇上海社会科学...
  • 4篇河北学刊
  • 3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史哲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学术界
  • 1篇中州学刊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诗词如何面向新世纪被引量:2
2000年
陈伯海
关键词:诗词阅读诗词研究诗词写作
释“意象”(下)——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被引量:13
2005年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陈伯海
关键词:意象立象尽意
“文学是人学”再续谈——贺钱师百岁寿诞
2017年
"以人为本"的文学本原观的确立,是具有鲜明现代性的文学本体论趋于成熟的表记。钱谷融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在遥接"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理念的基础之上,予以拓展与深化,建构起更为圆融而开阔的理论体系,对克服长久以来盛行的"工具论"文艺观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后,这一命题得到重新肯认,成为引领新时期文艺思想革新的一面旗帜,至今也未失去其现实的生命力。为继续发扬其理论功效,当前或可从"人"的内涵的进一步揭示、"人"与"文"的内在关系探究乃至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与相互关联等方面作更深入、细致的探讨,这将是"文学是人学"理念信奉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陈伯海
关键词:历史定位
走向“体验美学”被引量:6
2021年
体验与经验同出自人的亲身经历,但有别于经验以考察和认知外在世界为主要取向,体验侧重内向感受,经由反思式观照以探索自我情感反应之所由来,藉以体认生命本真意义之所在。审美体验更要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将自我生命体验与对象物生命律动打成一片,在交感共振中拓展并提升原有的生命境界,达致自我精神解放与生命感发,进以落实于人自身的情性陶冶,并转化为推动社会物质、文化各方面建设的重要力量。以"体验"为核心来把握审美活动的性能与功效,对审美的本原及其积极作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便是提倡建设"体验美学"的用意所在。
陈伯海
关键词:生命本真审美观照
释“意象”(上)——中国诗学的生命形态论被引量:26
2005年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陈伯海
关键词:意象立象尽意
文学转型与传统建构
2007年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形成于一次次转型之中,转型并不脱离传统的建构,而是传统演进的重要表现.
陈伯海
诠释活动之我见——“意义论”续札
2022年
人文研究以实现“意义”为自己的目标,并对“意义”的内涵给予多方探讨,可以算是“意义”本原问题的思考。但把握“意义”不单需要设定目标,还需要经由一定的途径与方法,这就是诠释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或可将诠释学界定为“意义哲学”的方法论原理,以与揭示“意义”生成本原的人文理念相匹配,这也便是本文所要开启的话题。
陈伯海
关键词:人文研究人文理念方法论诠释学
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被引量:5
2012年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陈伯海
关键词:意象思维意象语言意象结构
中国文化精神之建构观被引量:6
1988年
本文从研究文化体系的内在结构形式,特别是从把握它的建构过程着手,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建构进程进行了多视角的历史考察,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文化的精神素质。文章并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促使新的文化形态早日成熟,以建构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新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陈伯海
关键词:中国文化精神史官文化建构观民族文化精神两种文化
“人诗意地栖居”:论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被引量:15
2010年
"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当代审美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于现象层面,显现为艺术活动领域内"美的消解"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美的泛化";反映于观念层面,亦有主张审美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环境美学"以及鼓吹人的"审美化生存"等不同的取向。"审美回归生活世界"与时下流行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后者属"审美回归"的重要表现,而由于其孳生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商业化运作与传媒控制的背景,又常会给"审美回归"带来某种程度的"异化",需要加以警惕。审美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它拓展了审美活动的领域,改变了审美活动的方式,而最根本的乃在于凸显了美的本原,对审美与生活世界的关系给出了正确的答案,进而为审美化人生的构建创造着前提,且预示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态的到来。
陈伯海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