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水英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耐药
  • 3篇多重耐药
  • 3篇杆菌
  • 3篇鲍曼不动杆菌
  • 3篇不动杆菌
  • 1篇独立危险因素
  • 1篇多态性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分型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同源性
  • 1篇同源性分析
  • 1篇细菌
  • 1篇细菌分型
  • 1篇细菌分型技术
  • 1篇临床分离株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机构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陆水英
  • 4篇陈维贤
  • 2篇宋彩虹
  • 2篇黄长武
  • 1篇张秀瑜
  • 1篇易敏
  • 1篇王云英
  • 1篇李升锦
  • 1篇黄文娟

传媒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4年临床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点及院内感染流行状况。方法 2008年至2011年间该院临床科室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耐药性分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3株菌呈现出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的特点,其中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分别为69.9%和57.3%。10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用RAPD分型共分为16种基因型:A~P,其中A型84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型3株;C型、G型各2株;其余12型各1株。结论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及高耐药率,可能存在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克隆株传播方式的院内流行,临床上应加强对A型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宋彩虹陆水英张秀瑜王云英黄长武陈维贤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同源性分析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与48例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菌株药敏试验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侵入性操作、两种及其以上抗菌药物序贯使用或联合使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大于60%,对除上述4种药物以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90%。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侵入性操作、两种及其以上抗菌药物序贯使用或联合使用。严格进行医院环境的消毒和医院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赵凤容陆水英张秀渝黄长武陈维贤
关键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独立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研究及耐药基因检测
目的: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和耐药情况;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  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住院患者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非多重耐药鲍曼不...
陆水英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PCR技术
细菌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耐药细菌尤其是多耐药、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以及由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和暴发流行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严重挑战。对细菌的正确分型是诊断医院感染、确定暴发流行并采取控制措施的关键。
陆水英陈维贤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分子生物学细菌分型技术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抑制shRNA介导的RNA干扰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编码的蛋白对RNA干扰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有作用的RNA干扰抑制因子。方法构建丙型肝炎病毒不同蛋白质的真核表达质粒,加入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的RNA干扰体系,共转染HeLa细胞,检测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以观察RNA干扰效果的变化,筛选出有作用的RNA干扰抑制因子。在针对内源性GFP的RNA干扰体系中进一步确证该种抑制作用。利用共转染方法观察该蛋白抑制RNA干扰的剂量效应关系、在不同细胞系中的作用以及对siRNA介导的RNA干扰是否有相同的拮抗作用。结果加入核心蛋白后,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恢复到80%,与空白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绿色荧光蛋白RNA干扰体系中,核心蛋白使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增加。该种对抗RNA干扰的作用在HepG2、HEK293和HeLa细胞中均存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在siRNA介导的RNA干扰体系中,加入核心蛋白后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核心蛋白能够对抗shRNA介导的RNA干扰作用,但不能对抗siRNA介导的RNA干扰作用,这种作用具有普遍性。核心蛋白对抗RNA干扰的作用可能有利于提高丙型肝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能力并导致持续感染,亦可能在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易敏黄文娟宋彩虹陆水英李升锦陈维贤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RNA干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