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珊珊

作品数:24 被引量:195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大气热源
  • 5篇年代际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主模态
  • 5篇环流
  • 4篇东亚环流
  • 4篇气候
  • 4篇西太平洋
  • 4篇大气环流
  • 3篇热带
  • 3篇西太平洋副热...
  • 3篇夏季
  • 3篇教育
  • 3篇副热带
  • 3篇副热带高压
  • 2篇频次
  • 2篇气候特征
  • 2篇教育质量
  • 2篇季风

机构

  • 24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台州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24篇钟珊珊
  • 10篇何金海
  • 6篇朱志伟
  • 5篇张新厂
  • 4篇尚可
  • 3篇温敏
  • 2篇王美蓉
  • 2篇管兆勇
  • 1篇于莉丽
  • 1篇杨胜朋
  • 1篇周玉淑
  • 1篇司东
  • 1篇郭栋
  • 1篇韦晋
  • 1篇沈新勇
  • 1篇李小凡
  • 1篇王修林
  • 1篇魏雪
  • 1篇陈隆勋
  • 1篇王丽娟

传媒

  • 2篇江苏高教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内蒙古气象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强化科技基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浅析——基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个案研究
2008年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鉴于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人们广泛关注本科教育数量扩充与质量保证之间的协作问题,不断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本文在简要介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本科教育既要坚持统一的质量标准,也要认识到质量标准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作者选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案例分析,介绍其保证本科教育质量所采取的措施,提供了监控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以期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新厂钟珊珊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及其传播途径被引量:3
2020年
采用1979—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估算大气热源,研究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QBWO的前两个主模态,即荷载中心在高原东南部的全区一致型和高原东南-西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呈现了高原夏季大气热源QBWO自东向西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低频大气环流的活动表现为大的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从我国东北经青藏高原至西亚的自东向西的传播,当移近高原时迅速增强,当西移离开高原时明显减弱。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等地区的降水都发生了异常变化。
钟珊珊贾巧王美蓉赵丹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
“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被引量:58
2009年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状况下,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陷入了困境。通过向社会"要"资源,高校企业"联姻","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条"捷径",不仅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能解决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的规模与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张新厂钟珊珊
关键词:校企合作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本文利用NCEPI、ECMWF /(ERA/)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大气视热源,采用近年来有关高原实验的实测资料,特别是垂直探空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对高原视热源加热率垂直廓线的合理性进行了客观的检验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
钟珊珊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降水
文献传递
东亚春夏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及其可能机理
本文通过多变量联合经验正交分解(MV-EOF)方法揭示了近30年东亚春季和夏季大气环流所发生的年代际转折及其与中国南方降水年代际季节反相变化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局地性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年代际转折的可能机理,...
朱志伟何金海钟珊珊尚可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气热源
文献传递
新时期高校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2年
国际科技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呈现出加速化的发展态势,但由于顶层设计与规划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创新联动机制乏力、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总体上依然存在成效不足的问题。面向新的发展要求,高校应从组织管理、资源投入、平台打造、人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钟珊珊
关键词: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创新团队
锡林郭勒盟大雪、暴雪天气气候特征及分型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1971—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基本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出了大雪天气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40a大雪、暴雪日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10a大雪、暴雪平均日数呈波动变化的特点,纯雪的大雪、暴雪日数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整体偏少于20世纪70和90年代,且近20a出现降雪集中出现和不出现大雪的年份;含雨夹雪的大雪日数则是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整体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暴雪日数则随年代逐渐减少。(3)大雪、暴雪(纯雪)出现在9月至次年5月,3月最多,全年在3月和10月存在两个峰值。而含雨夹雪的大雪、暴雪10月份出现最多,其次是4月。(4)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的24次大雪、暴雪(纯雪)过程,可把锡盟的降雪天气系统分为5类。
于莉丽钟珊珊魏雪王学强
山东地区一次夏季极端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演变过程及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对2020年7月22日山东半岛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开展观测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中尺度降雨的诊断。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降水强度大且局地性强,在时空上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降水发生在北抬副热带高压与华北低涡底部之间的西南气流中,强低涡与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极端水汽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弱高空辐散场下,从地表延伸至500 hPa高空的深厚低涡是造成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中尺度云团变化一致,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低涡、低空急流和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低涡加强发展,低涡南部有暖湿气流入流,北部有干冷气流流入,比湿梯度基本呈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分布,是典型的伴有低空急流的中尺度低涡流场分布;低涡辐合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风速带的共同作用,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本次山东半岛极端暴雨的重要原因。
龚琬丁周玉淑钟珊珊钟珊珊沈新勇邓国
关键词:极端暴雨中尺度低涡低空急流
东北冷涡过程对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影响机制被引量:40
2010年
利用1954—2003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东北冷涡影响江淮梅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东北冷涡出现以后,随着它的东移南压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之间相互作用,使我国江淮地区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的气压梯度力加强,气压梯度力做功使得动能增大,随后动能向下输送,导致江淮以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形成;低空急流引导的北上暖湿气流与东北冷涡引导的南下干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维持,激发江淮地区低层对流不稳定增加,上升运动出现,从而导致江淮梅雨期降水活跃。
王丽娟何金海司东温敏钟珊珊
关键词:东北冷涡江淮梅雨
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湾槽的形成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被引量:9
2008年
用1981-2000年NEC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大气环流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南侧低空基本上存在一个常年正涡度带,这是高原近地面西风与其外围自由大气西风之间的气旋性切变的表现。特别是在90°E附近有一明显的地形槽,我们选取80°~90°E,25°N关键区域内的涡度作为表征该地形槽的指数,分析了高原南侧地形槽与孟加拉湾(下称孟湾)槽形成和演变特征的异同,并探讨其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南侧地形槽的季节性演变与高原热源联系非常密切,其显著的4月突变和6月突变与高原热源发生跳跃性变化相联系。冬季高原冷却作用形成低空反气旋环流,叠加在原本增强的大尺度西风绕流上,促使高原地形槽减弱;由春入夏,高原加热作用形成低空气旋性环流,增大西风绕流作用,促使高原地形槽加深。高原地形槽加强南伸和斯里兰卡低涡持续北移直至二者相互打通是亚洲低纬度副热带高压带在孟湾上空最先断裂和孟湾槽形成的一种触发机制,此后槽前西南气流加强,副热带高压东撤,南海夏季风进一步东扩,最后导致南海夏季风建立。
韦晋何金海钟珊珊温敏
关键词:季风爆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