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力
- 作品数:32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的疗效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行 HDF和血液透析(HD )治疗,用LC‐M S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患者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血浆中金刚烷胺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行相应透析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金刚烷胺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P <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浆金刚烷胺水平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显,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金刚烷胺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精神症状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 >0.05),但透析治疗后,研究组精神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对终末期肾病合并金刚烷胺引发的药物性脑病患者行 HDF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有利于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李亚光李慧妍魏鹍王丽辉李洋郭永力刘维萍吴学敏李涛张彦芬刘海荣穆永芳陈贺郭琼杰王娜
- 关键词:血液透析滤过
- 时间加权平均静脉血糖水平对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探讨时间加权平均静脉血糖(time-weighted average glucose, TWAG)对重症急性肾损伤(acute renal injury, AK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Ⅲ数据库,首次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并诊断为重症AK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ostgreSQL11提取感兴趣数据。入ICU期间 TWAG值用于评估患者血糖水平,以7.8 mmol/L为分界线分为TWAG≥7.8 mmol/L组和TWAG< 7.8 mmol/L组,以院内死亡、30 d死亡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并予以倾向性评分匹配、逆概率加权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WAG与重症AKI短期预后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848例重症AKI患者,院内病死率为24.0%,30 d病死率为25.6%。经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发现在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前、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以及协变量调整倾向性评分后,TWAG≥ 7.8 mmol/L 组短期死亡风险均较TWAG<7.8 mmol/L组高( P<0.001 );进一步进行逆概率加权分析的结果类似,当TWAG≥7.8 mmol/L时院内死亡风险增加52%( OR 1.52,95% CI 1.35~ 1.71 , P<0.001 ),30 d死亡风险增加53%( OR 1.53,95% CI 1.36~1.72, P<0.001 )。 结论 TWAG≥7.8 mmol/L是重症AKI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故对重症AKI患者进行医治时应对其血糖水平予以严格检测和控制。
- 李涛郭永力何阳田伊茗
- 关键词:血糖控制短期预后
- 终末期肾病患者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血液透析灌流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HP+H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09/2013-09月在秦皇岛地区各透析室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行HP+HD和HD治疗,用LC-MS(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透析前,血浆中金刚烷胺检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透析治疗后,研究组金刚烷胺水平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低,药物性脑病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良,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HD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改善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有临床上推广价值。
- 李亚光郭永力穆永芳陈贺郭琼杰
-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血液灌流
-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患者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89例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泼尼松龙片,口服,每次1 g,qd;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吗替麦考酚酯片,口服,0.5 mg·kg^(-1)·d-1。2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清组织重建因子、肾功能、免疫球蛋白水平,观察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和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别为(101.94±25.92)和(129.22±24.48)ng·mL^(-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分别为(68.82±11.53)和(99.75±12.45)ng·mL^(-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分别为(104.79±11.88)和(123.97±12.90)ng·L^(-1);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02±0.21)和(1.63±0.32)g;血尿素氮(BUN)水平分别为(5.87±1.20)和(6.42±0.80)mmol·L^(-1);血肌酸酐(Scr)水平分别为(121.33±12.25)和(219.98±25.51)μmol·L^(-1);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分别为(6.50±0.61)和(5.03±0.62)g·L^(-1)。上述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50%(7例/40例)和15.00%(6例/40例),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组织重建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而改善肾功能,安全性良好。
- 郭永力李涛穆永芳刘维萍邵雪刘海荣管仁萍张隆业张彦芬
- 关键词: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A肾病免疫球蛋白
- IgA型PIGN患者的肾组织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效果及预后
- 2020年
- 目的:探讨IgA型感染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PIGN)患者的肾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急性期(22例)及亚急性期(78例)IgA型PIGN患者共100例,对其对症治疗;收集患者肾组织病理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六胺银(PASM)-Masson染色及醋酸铀-柠檬酸铅双染色4种染色方法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检测IgG、IgA、IgM、C3和C1q表达,随访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光镜结果显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患者肾组织切片上皮侧嗜复红物、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检查显示,83例患者肾组织切片可见巨大上皮下沉积物(驼峰),急性期患者表现更加明显;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染色强度弱于IgA和C3,强于IgM和C1q,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血尿及间质纤维化均是影响IgA型PIGN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gA型PIGN的肾组织病理学表现多样,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血尿及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
- 郭永力穆永芳管仁苹滑丽美
- 关键词:预后肾组织病理单因素分析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对病死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通过研究本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近3年中的临床情况和检查、实验室结果,分析其对病死率的影响,尤其是心脏瓣膜钙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分析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至少6个月的患者443例。对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首次记录数据和临床发现进行了比较。结果298例患者存活,14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60%患者有冠心病,53.8%患者有心脏瓣膜钙化。死亡患者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较低。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在死亡患者中水平更低,C反应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透析前血钾水平在死亡患者中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疾病和多个心脏瓣膜钙化(两个及以上心脏瓣膜钙化)是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前钾水平、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较高的尿素清除指数(Kt/V)对生存率有利。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疾病、多个心脏瓣膜钙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管仁苹尹立勇刘维萍李涛郭永力张彦芬
- 关键词:肾透析心脏瓣膜疾病病死率
- NaDC3抑制人肾小管上皮细胞SIRT1的表达和活性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亲和力钠依赖性二羧酸转运蛋白(NaDC3)加速肾脏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实验室构建的正反义NaDC3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C),通过调控NaDC3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对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mRNA、蛋白质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HKC中NaDC3可通过增强能量代谢,降低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态(NADH)的比值,抑制SIRT1的蛋白质表达和酶活性,即在转录后水平调控SIRT1。结论 NaDC3通过能量代谢调控SIRT1的活性加速肾脏衰老。
- 刘维萍吴学敏张彦芬李涛郭永力管仁苹陈香美
- 关键词:能量代谢NAD肾脏衰老SIRT1
-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疗效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4年5月诊断为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于常规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定期检查尿常规、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及总胆固醇水平。结果:1相比对照组,观察者临床疗效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尿蛋白及血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尿蛋白水平及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效果较好,且使用安全,稳定持久,故在考虑本病治疗时可将此作为首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张彦芬李涛郭永力
- 关键词:难治性肾病综合症中西医结合肾内科
- 丁苯酞与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被引量:29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90例。A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血栓溶解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7 d,两组患者的S100B蛋白、丙二醛、内皮素-1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 d,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B组患者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Ⅷ明显低于A组,PT、VWF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β、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 d,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改善其神经功能,并调节其凝血功能,对临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穆永芳郭永力蒋召芹刘宇鹏聂亚冬张重阳
- 关键词:阿替普酶丁苯酞神经功能
- 恶性高血压致血栓性微血管病合并低补体血症一例
- 2013年
- 患者男,26岁,腰痛、乏力20d,尿少5d入院。伴有恶心呕吐,尿量〈1000mud,伴肉眼血尿2次,头晕明显,查血肌酐849.2μmol/L,在外院行血液透析治疗,血压220/160mmHg,控制欠佳,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父母体健,家族中无相关疾病。查体:体温36.2℃;脉搏90Umin;血压240/160mmHg,急性病容,表情痛苦,眼睑无水肿,结膜略苍白,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扩大。肝脾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明显.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4。
- 刘维萍魏鹍刘海荣郭永力王丽辉吴学敏张彦芬
- 关键词:恶性高血压血栓性微血管病低补体血症实验室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