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联素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被引量:7
- 2005年
-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研究发现脂联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并证实了脂联素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脂联素与肾脏病的关系也很密切,肾脏对脂联素的排泄和灭活有着重要作用,血浆脂联素浓度在各种肾脏病病人中均有变化,且与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郭小芳成兴波卢国元
- 关键词:肾疾病蛋白质类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与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关系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活性,探讨其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意义。方法将74名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有血管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24例)、微血管并发症组(27例)、大血管并发症组(23例)。观察不同组患者血浆vWF-cp活性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cp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合并大血管病变组vWF-c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糖尿病组(P<0.05)。结论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下降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形成血栓的另一重要原因。vWF-cp活性异常可能在糖尿病的临床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郭小芳成兴波卢国元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 幽门螺杆菌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上EPCR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细胞SGC7901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及对其下游信号途径中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的作用,并检测加入活化蛋白C(APC)后上述指标的改变,从而探讨幽门螺杆...
- 张海涛李德春刘芳郭小芳
- 关键词: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活化蛋白C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 文献传递
- 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确认HUVECs膜上EPCR的表达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再分别以含不同浓度D-葡萄糖(5、10、30、50 mmol/L)的培养基以及含吡格列酮(5、10、20μmol/L)或不含吡格列酮的高糖(50 mmol/L)培养基孵育HUVECs 24 h,行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实验,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HUVECs细胞EPCR mRNA的表达。结果:随着培养基D-葡萄糖浓度的增加,HUVECs培养24 h后其EPCR mRNA的表达逐渐下调。在采用吡格列酮干预后,50 mmol/L高糖处理的HU-VECs EPCR mRNA表达的下调得到明显改善。结论:(1)EPCR在HUVECs上高表达,高糖可通过下调EPCR mR-NA的表达而损伤内皮细胞功能。(2)吡格列酮可阻止高糖诱导的HUVECs EPCR mRNA表达的下调,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郭小芳郭小芳任惠龙陈宏卫赖静波龚维坤成兴波成兴波
- 关键词:内皮细胞葡萄糖吡格列酮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 葡萄糖、TNF-α、IL-1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影响的研究
- 目的研究高糖、TNF-α和IL-1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EPCR mRNA表达的影响,以及曲格列酮对高糖造成的内皮细胞EPCR mRNA表达下调的影响。
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
- 郭小芳
- 关键词:内皮细胞葡萄糖白介素-1Β曲格列酮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 文献传递
- 辛伐他汀对炎症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以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PCR技术证实ECV304细胞膜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再分别以含不同浓度TNF-α(2、10、25)ng/ml的培养基以及含或不含辛伐他汀(0.1、1、10)μmol/L的TNF-α(10 ng/ml)培养基孵育ECV304细胞12 h,行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实验。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ECV304 EPCR mRNA的表达。结果 EPCR在ECV304上高表达。TNF-α能显著下调ECV304 EPCR 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在采用辛伐他汀干预后,10 ng/ml TNF-α处理的ECV304细胞EPCR mRNA表达的下调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TNF-α对EPCR mRNA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其损害内皮细胞功能的新机制。辛伐他汀可阻止TNF-α诱导的ECV304上EPCR mRNA表达的下调,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 郭小芳刘海波任惠龙赖静波龚维坤成兴波卢国元
- 关键词: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辛伐他汀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裂解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VWF裂解酶(VWF-CP)活性,探讨VWF及VWF-CP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法及ELISA法分别对30例SLE患者血浆VWF-CP活性及VWF:A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SLE患者血浆VWF:AG(114.6±1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1.3±49.5)%(P<0.01),而血浆VWF-CP活性水平(57.7±16.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6.6±1.8)%(P<0.01),狼疮性肾炎(LN)组(130.1±40.6)%血浆VWF:AG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97.6±27.6)%(P<0.05),而VWF-CP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呈负相关(R=-0.4316,P<0.05)。18例肾活检的LN患者中,Ⅳ型VWF水平最高,VWF-CP活性最低,其余3型之间无差别。30例初发SLE患者综合治疗4周后血浆VWF:AG水平显著下降,VWF-CP活性水平在治疗后SLEDAI评分≥9分者,无显著性升高,SLEDAI评分<9分者,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SLE的血浆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参与SLE尤其是LN的发生发展,内皮损伤和自身抗体可能是致SLE患者VWF升高,VWF-CP活性低下的原因。
- 卢国元郭小芳王兆钺白霞苏健阮长耿
- 关键词:红斑狼疮WILLEBRAND因子
- 幽门螺杆菌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上EPCR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对胃癌细胞SGC7901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及对其下游信号途径中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的作用,并检测加入活化蛋白C(APC)后上述指标的改变,从而探讨幽门螺杆菌...
- 张海涛李德春刘芳郭小芳
- 关键词: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活化蛋白C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 文献传递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狼疮性肾炎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含量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的活性水平,以探讨TSP1及ADAMTS13在LN中的意义。方法用TSP1检测试剂盒和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对31例LN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SP1及ADAMTS13的活性水平进行检测,并与2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及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LN及TTP患者血浆vWF:A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TTP患者TSP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N患者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别(P>0.05)。18例肾活检的LN患者中,Ⅳ型患者的ADAMTS13活性最低,其余三型间无显著性差别,TSP1各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ADAMTS13活性低下参与LN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LN病理类型的轻重,而ADAMTS13活性低下及TSP1水平下降共同参与TTP的发病机制。
- 卢国元刘芳郭小芳王兆钺苏健白霞阮长耿
-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凝血酶敏感蛋白1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初步研究
-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vWF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cleaving protease, vWF-CP)活性水平,初步探讨vWF-CP在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
- 卢国元郭小芳王兆钺沈蕾谢燕周玲白霞苏健阮长耿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