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改琳

作品数:37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护理
  • 3篇引流
  • 3篇引流袋
  • 3篇造口
  • 3篇伤口
  • 3篇术后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2篇新型敷料
  • 2篇演练
  • 2篇一次性引流袋
  • 2篇用药
  • 2篇愈合
  • 2篇预案
  • 2篇造口并发症
  • 2篇造口护理
  • 2篇手术
  • 2篇子宫
  • 2篇疗效
  • 2篇慢性伤口

机构

  • 32篇三门峡市中心...
  • 3篇三门峡市人民...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句容市人民医...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遵义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医鼎医用...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三明市第一医...
  • 1篇泗阳县中医院
  • 1篇宿迁市中医院
  • 1篇江南大学附属...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35篇郝改琳
  • 9篇杨晓存
  • 8篇杨秀秀
  • 5篇冯姝兵
  • 4篇罗明丽
  • 3篇尤小丽
  • 3篇董玉红
  • 3篇郑利利
  • 3篇彭晓艳
  • 2篇周菊峰
  • 2篇李志鹏
  • 2篇王粉
  • 2篇杨秀艺
  • 2篇赵红梅
  • 2篇翁亚娟
  • 2篇尚翠香
  • 2篇高金亚
  • 2篇宁秀琴
  • 2篇杨凤涛
  • 2篇王晓冰

传媒

  • 4篇基层医学论坛
  • 2篇陕西中医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医药世界
  • 1篇河南医药信息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医疗美容
  • 1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华护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程再造重实践 模拟演练促学习
目的:结合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对我院护理规章制度(以下简称制度)、护理常规(以下简称常规)、操作流程(以下简称流程)、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进行充分的梳理,在全员参与、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制定、修订...
郝改琳冯姝兵杨秀艺赵丽宁
关键词:模拟演练预案
文献传递
一种胆道引流管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胆道引流管的固定装置。主要由有一定宽度的长方形引流管固定带构成,在引流管固定带上人体右手端设置多个尼龙粘扣,在引流管固定带上人体左手端对应右手端设置多个松紧带,在每条松紧带上设置尼龙粘扣,在引流管固定...
马忠丽王梦娇蔡璇郝改琳李艳李二芳彭晓艳
文献传递
延续性护理在慢性伤口及造口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传统意义上,在患者出院后存在于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治疗关系便结束了,患者仅能从复诊中得到相关信息,但这种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延续性护理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能够使病人在出院后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服务,减少并发症...
杨秀秀杨晓存郝改琳郑利利董玉红罗明丽王晓红李丹
关键词:慢性伤口造口并发症延续性护理
文献传递
护理扫床车
一种护理扫床车,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护理扫床车包括车架、台面板和底板;车架包括依次设置的左立架部、中立架部和右立架部;左立架部与中立架部之间连接有分隔左横板;台面板与分隔左横板之间设置有清洁抽屉,底板与分隔左横板之间...
潘华杨秀秀杨晓存刘宽冯姝兵乔瑞云郝改琳李志鹏高金亚任小娜谢珊珊
文献传递
一次性导管标本安全采集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导管标本安全采集装置,主要由盒体、盒盖、刀片、刀架构成,其结构特征是在盒体内左侧设置刀架和刀片,在刀架上设置有孔,在盒体上左侧与刀架相对应处设置有孔,在盒体上左侧设置的孔的外边设置封口胶布。具有操作...
董玉红杨凤涛杨晓存郝改琳宁秀琴王粉王晓冰尤小丽张晓丹刘宵张婷雷亚彭晓艳李茜梅
文献传递
老年皮肤干燥症现患率及流行特征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国外已开展老年皮肤干燥症流行病学相关研究;但我国尚缺相关数据。文章旨在探讨老年患者皮肤干燥症的现患率和流行特征,为有效干预皮肤干燥症提供参考。方法人选全国52所医院作为多中心研究单位,1067名护.士通过线上同质化培训并考试合格后作为资料调研员。在统一时间、采用相同方法对≥60岁住院患者进行全身皮肤检查,皮肤干燥症采用国际标准进行计分,区分严重度;同时收集发生部位、伴随症状、健康状况、压疮发生风险等资料。结果共获14675例有效资料,男8268例(56.30%)、女6413例(43.70%),年龄60~102岁,平均(73.53±8.99)岁,发现皮肤干燥症总现患率38.78%(5691/14675),皮肤瘙痒总现患率9.78%(1435/14675)。临床特征:以轻度(51.59%)最多,其次为中度(30.01%);好发部位多见于下肢(5.46%),其次为下肢合并上肢(40.05%);皮肤干燥症伴瘙痒占22.60%(1286/5691),以重度干燥症的皮肤瘙痒率最高(31.05%),依次为中度(27.11%)和轻度(17.06%)。人口学特征:汉族老年皮肤干燥症现患率高于少数民族老年(39.04%vs 33.13%,P=0.002)。男性高于女性(39.75%6 vs 37.53%,P=0.006),>80岁组高于71~80岁组和60~70岁组(50.19%vs 40.43%vs 31.65%,P<0.001)。健康状况特征:住院时间>30d者皮肤干燥症现患率高于8~30d者和≤7d者(54.69%vs 35.68 ts 39.24%,P<0.001)。患有≥2种慢性病共病者皮肤干燥症现患率高于1种和无慢性疾病者(43.47%vs 34.79%vs 28.37%,P<0.01);使用≥2种药物者皮肤干燥症现患率高于使用1种和未用任何药物者(42.61%vs 35.84%vs27.03%,P<0.01)。低清蛋白血症者高于正常者(41.68%vs 37.73%,P<0.001);贫血者高于无贫血者(40.59%vs 37.81%,P=0.002)。结论我国住院老年皮肤干燥症现患率处于较高水平,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好发于下肢,皮肤瘙痒是常见伴随症状,皮肤瘙痒率随干燥症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汉族、男性.慢性病共病、联合用药.低蛋白和贫血以及80
蒋琪霞白育瑄唐永利郝改琳翁亚娟骆云霞庞建喜杨海燕康宙清李育梅黄仕明
关键词:皮肤干燥症现患率流行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90例应用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由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组成),配合西药米非司酮或达那唑治疗;对照组60例,单用西药米非司酮或达那唑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43%。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软坚散结、化瘀定痛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确切。
郝改琳张弛
改良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新型敷料治疗术后延期愈合伤口的疗效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改良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新型敷料治疗术后延期愈合伤口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术后延期愈合伤口患者1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观察1组(62例)、观察2组(66例)和观察3组(64例)。观察1组采用湿性愈合理念的新型敷料治疗伤口,观察2组使用胃管和聚氨酯泡沫敷料通过改良负压吸引技术治疗伤口,观察3组使用改良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新型敷料治疗伤口。观察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3组患者治疗3周伤口愈合时间、肉芽组织76%~100%覆盖伤口床时间、换药次数均显著少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治疗伤口愈合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组患者治疗14、21 d后疼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术后延期愈合伤口时,采用改良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新型敷料的疗效更明显。
杨秀秀郝改琳王朋刘琼花赵艳
关键词:新型敷料术后延期愈合
实施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的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实施护士"包"病人优质护理工作模式的效果。方法:按照层级每位责任护士包3~5例病人,提供连续、规范、全程的护理服务。规范责任护士工作职责、流程及考核标准并将考核标准与护士的绩效挂钩。结果:病人满意度、基础护理、护士知晓病情、健康教育执行、病房环境、医师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医护配合程度均有提高(P<0.05)。结论:实行护士"包"病人优质护理工作模式能有效提高病人满意度、护士的工作主动性及护理质量。
罗明丽杨晓存郝改琳
关键词:优质护理满意度
皮肤保护膜用于气管切开周围皮肤护理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索皮肤保护膜在气管切开周围皮肤保护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ICU行气管切开的患者92例分为两组,其中46例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另外46例加用皮肤保护膜涂擦,观察患者皮肤情况。结果实验组皮肤红肿、糜烂、皮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4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肤保护膜可以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周围皮肤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清洁、舒适,减少气道感染的发生。
郝改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