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俊萍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血小板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阿司匹林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受体
  • 2篇受体表达
  • 2篇阿司匹林抵抗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药师
  • 1篇药师干预
  • 1篇造影术
  • 1篇诊断价值研究
  • 1篇数字减影
  • 1篇数字减影血管...

机构

  • 6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冯勋刚
  • 6篇郑俊萍
  • 3篇杨君
  • 2篇董海新
  • 1篇刘晓钟
  • 1篇蔡高梅
  • 1篇姜开杰
  • 1篇李宪章
  • 1篇吴昭英
  • 1篇曹晓孚
  • 1篇张爱梅
  • 1篇王玉忠
  • 1篇王倩
  • 1篇马玲
  • 1篇刘书环
  • 1篇刘振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不同病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方法对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自发性SAH的180例患者行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142例,脑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瘘3例,其中2例位于颅颈交界区,总检出率为86.67%,阴性24例。结论 DSA可以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主要方法。
冯勋刚郑俊萍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
1320例脑血管造影并发症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及原因。方法: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连续进行1 320例脑血管造影,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出现的与介入有关的并发症,观察造影并发症与患者年龄、造影前疾病史、操作者经验、操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1 320例脑血管造影共出现并发症12例,分别是穿刺部位血肿7例,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1例,皮质盲2例,痫性发作1例,脑栓塞1例。统计显示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操作者经验、操作时间有关,而与造影前病史无关。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进行熟练细致的操作,脑血管造影是比较安全的诊断方法。
冯勋刚郑俊萍李宪章张爱梅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并发症
临床药师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1年7—12月)和干预后(2012年1—6月)的各20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对其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并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其成本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后,用药合理率分别为59.5%和86%;人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0069.80元和8627.50元,其中药费分别为5527.57元和4294.34元;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2.48d和11.61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和9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分别为33.43%和48.79%。干预前后,用药合理性、住院及药品费用以及治疗效果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促进药物的合理利用,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合理用药依据。
曹晓孚马玲姜开杰郑俊萍刘书环刘振冯勋刚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药师干预
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中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
<正>目的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机制不明确。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
冯勋刚郑俊萍王玉忠蔡高梅杨君王倩
文献传递
脑梗死患者超高倍显微镜下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抵抗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超高倍显微镜下直视分析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并与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情况进行对比,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CT-2000超高倍多媒体显微镜直接观察15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服用阿斯匹林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聚集情况,跟踪患者首次起病后1年内是否复发脑梗死(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视检查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异常者85例,占56.7%,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21例,复发率24.7%;血小板聚集正常者65例,占43.3%,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5例,复发率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阿司匹林后超高倍显微镜下血小板聚集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复发,该方法简便、直观、易行,可作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的参考依据。
冯勋刚郑俊萍吴昭英杨君董海新刘晓钟
关键词:超高倍显微镜脑梗死血小板聚集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表达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5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确诊后即开始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检测两组受检者NMDA受体表达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对照组受检者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为(0.11±0.07),低于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的(0.32±0.12)(P<0.001),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低于脑梗死组-治疗后患者的(0.69±0.15)(P<0.001)。对照组受检者血小板聚集率为(32.38±11.38)%,脑梗死组-治疗后患者为(43.81±14.40)%,均低于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的(57.00±18.96)%。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受检者、脑梗死组-治疗前患者、脑梗死组-治疗后患者血小板NMDA受体相对表达量与血小板聚集率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MDA受体表达水平升高,阿司匹林可上调脑梗死患者血小板NMDA受体的表达,NMDA受体表达增加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生AR的重要原因。
冯勋刚郑俊萍董海新杨君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