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红艳

作品数:5 被引量:84H指数:4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5篇脑卒中
  • 4篇电刺激
  • 4篇卒中患者
  • 4篇脑卒中患者
  • 4篇功能性
  • 4篇功能性电刺激
  • 3篇步态
  • 2篇虚拟现实
  • 2篇步态分析
  • 1篇动功
  • 1篇虚拟现实技术
  • 1篇运动功能障碍
  • 1篇三维步态分析
  • 1篇上肢
  • 1篇上肢功能
  • 1篇偏瘫
  • 1篇偏瘫患者
  • 1篇足下垂
  • 1篇下肢运动

机构

  • 5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容小川
  • 5篇邓红艳
  • 5篇刘翠华
  • 4篇张盘德
  • 3篇李桂恩
  • 3篇林楚克
  • 2篇崔伟
  • 2篇邱运奕
  • 1篇刘震
  • 1篇张晋昕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被引量:19
2017年
步态异常是脑卒中后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评估中,除常用的评估量表外,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其步态特征及下肢运动学改变,因其具有客观、准确、定量、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康复评估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刘翠华张盘德崔伟邓红艳邱运奕容小川林楚克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步态异常功能性电刺激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分析系统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和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对患者进行肌张力评定(改良后Ashworth分级评定)、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站起—走"计时测试评定、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4周后2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未见明显增高(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改善脑卒中足下垂、足内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与传统训练方法比较更利于促进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达到安全、省时、高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林楚克李桂恩邓红艳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虚拟现实脑卒中
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被引量:14
2011年
背景:研究证实机器人治疗能促进慢性期和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但是针对急性期患者的研究很少。目的:观察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3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常规治疗组按照成熟的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包括神经促进技术、神经肌肉电刺激、针刺等;机器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上肢机器人治疗,该机器人具有可调节的上肢减重系统、智能反馈和三维空间训练系统,患者可以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完成单关节或多关节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②治疗后3周,两组间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5);3个月时机器人治疗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③治疗后3周、3个月,两组间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后3周、3个月,机器人治疗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相对于治疗前的改变量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机器人治疗急性期脑卒中能获得更高的上肢运动功能,更好地改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
刘震张盘德刘翠华容小川邓红艳张晋昕
关键词:机器人急性脑卒中上肢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采用XFT-2001型低频电子脉冲刺激仪对患侧腓总神经,胫骨前肌进行电刺激治疗,2次/d,其中一次为训练模式,只进行患侧胫前肌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20 min;另一次同时进行步行训练15~20 min。5~6 d/w,共4 w。治疗前先使用XFT-2001P神经肌肉定位仪找准敏感位置,然后将电极片分别置于合适位置。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 w、4 w后行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Step Test评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上下8个台阶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4 w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平衡功能及上下楼梯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平衡功能及上下楼梯能力,但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林楚克李桂恩邓红艳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脑卒中足下垂
三维步态分析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 应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脑卒中后患者步态的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同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平板上进行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42例脑卒中后导致足下垂或足内...
刘翠华张盘德崔伟邓红艳邱运奕容小川李桂恩
关键词:脑卒中三维步态分析功能性电刺激虚拟现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