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莹莹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心病
  • 3篇心肌
  • 3篇冠心病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流变
  • 2篇血液流变学
  • 2篇血液黏度
  • 2篇预后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患者
  • 2篇介入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急性ST段抬...
  • 2篇梗死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机构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徐海梅
  • 8篇赵莹莹
  • 6篇阚静
  • 4篇林玲
  • 4篇陈绍良
  • 4篇刘彦
  • 3篇陈峰
  • 3篇林松
  • 1篇张娟
  • 1篇叶飞
  • 1篇林琳
  • 1篇王峰
  • 1篇陈亮
  • 1篇刘丽亚
  • 1篇张乐乐
  • 1篇徐兢
  • 1篇谭洁
  • 1篇朱建成
  • 1篇邹建军
  • 1篇陈桂凤

传媒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现代仪器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药物洗脱支架术后不同性别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598例冠心病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肿瘤、肺源性心脏病、血流变学检查异常者,共有44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14例在术后9个月完成血液流变学检测随访。用ZL9000PLUS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9个月时,患者的全血黏度均明显升高,但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轻度降低,男性组红细胞沉降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除去血细胞比容的影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校正值)明显减小,但女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男性红细胞聚集,从而减少男性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阚静陈绍良林玲徐海梅赵莹莹刘彦陈峰
关键词: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药物洗脱支架
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空间分布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女性和男性冠状动脉病变分布与血脂和血黏度变化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冠心病患者,其中2228例首发冠状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50%的患者纳入分析,514例在CAG前完成血液流变检测。用ZL9000PLUS型血流变测定仪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电泳时间。结果男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于女性(P<0.001),女性组全血低切还原黏度低于男性组(P<0.001),EAI低于男性组(P=0.002<0.05)。结论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为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阚静陈绍良林玲徐海梅赵莹莹刘彦陈峰
关键词:血液黏度冠心病女性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中国江苏地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191例PCI术后患者,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20μmol/L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根据MPA>50%时即为CR,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CR组(46例)和非CR组(145例)。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CYP2C19*2及CYP2C19*3的基因多态性。结果:CR组CYP2C19基因型分布分别为野生纯合型9例(19.6%)、突变杂合型25例(54.3%)及突变纯合型12例(26.1%),非CR组分别为73例(50.3%)、59例(40.7%)及13例(9.0%),2组间CYP2C19的3种不同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YP2C19野生纯合型、突变杂合型和突变纯合型出现CR的概率分别为11.0%、29.8%和48.0%(P<0.01)。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C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CYP2C19*2、CYP2C19*3基因突变可能使PCI术后患者发生CR的危险性增加。
谭洁刘彦林琳赵莹莹徐海梅阚静林松张娟邹建军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抵抗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临床决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解剖学变量和功能学指标的对应关系,探讨MPI在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同时接受MPI、定量CAG(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患者。将冠脉狭窄程度为40%-70%且临界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灌注减低的患者归人心肌缺血组,临界病变血管供应区域心肌灌注无异常者归入无缺血组,分别测定血管直径和横截面积,计算狭窄度。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缺血预测因子,绘制ROC曲线,检测各预测因子ROCAUC,并使用z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6例临界病变患者,其中心肌缺血组56例,无缺血组60例。LVEF、LAD病变、QCA测定的参照血管直径和IVUS测定的参照血管横截面积是MPI阳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116例患者,QCA测定的参照血管直径和IVUS测定的参照血管横截面积具有相似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69和0.71);而在LAD临界病变中,IVUS测定的参照血管横截面积预测价值较高(AUC为0.74)。结论临界病变功能性心肌缺血与病变分布和病变局部解剖特征有关:IVUS测量指标预测LAD病变患者心肌缺血的价值较高。
阚静陈峰叶飞张乐乐徐海梅赵莹莹刘丽亚陈桂凤王峰
关键词: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冠状动脉造影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自发性再通及其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冠脉自发性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SR)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7月—2019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SR组(TIMI血流0~1级)和SR组(TIMI血流2~3级),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脉造影及药物治疗数据,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共纳入1124例STEMI患者,其中包括SR组272例(24.2%),非SR组852例(75.8%)。SR组患者高血压比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峰值、肌酐、尿酸、血栓抽吸比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及院内死亡率明显低于非SR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非SR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不利于SR发生(OR=0.744,95%CI:0.561~0.985,P=0.039)。随访时间为79(61,101)个月,124例患者出现全因死亡。Kaplan-Meier曲线显示,SR组和非SR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8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illip分级、肌酐、院内IABP植入、左心室射血分数、单支病变、替格瑞洛、β受体阻滞剂为STEMI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近1/4的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前发生SR,合并高血压不利于SR发生,而长期随访显示SR并未降低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闫玉峰徐海梅赵莹莹赵原艺郑亚国林松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一站式”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中的价值和运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站式"手术方式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运用和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121例,平均年龄(56±12)岁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8例合并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其中15例同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站式"手术。先在常规局麻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再在全麻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结果 121例Stanford B型AD患者均成功植入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完全覆盖夹层破口。15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冠状动脉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术后即刻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术后3例脑梗塞,4例死亡。平均术后(15±9)天出院。术后随访5-12个月,平均(10.67±2.65)个月,117例患者均健康生存,无脏器功能不全。结论运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一站式"手术,简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手术程序,提高手术精确性,减少手术周期,加快病人术后康复。
阚静陈绍良朱建成林玲徐海梅赵莹莹
关键词:冠心病DSA三维重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to-albumin ratio,FA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7月至2019年4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及药物治疗数据,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总计纳入1124例STEMI患者,随访时间为(75±32)个月,124例患者出现全因死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FAR可以预测STEMI患者全因死亡,曲线下面积为0.637,其中以81.1作为界值时,敏感度为54.8%,特异度为68.8%。高FAR患者年龄、糖尿病比例、KillipⅢ~Ⅳ级比例、胸痛至就诊时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住院时间及院内死亡明显升高,而平均动脉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单支病变及替格瑞洛使用比例明显降低。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FAR组患者全因死亡显著高于低FAR组(log-lank 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Killip分级、肌酐、高FAR、左心室射血分数、单支病变、IABP植入、替格瑞洛及β受体阻断药为STMEI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FAR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STEMI患者全因死亡。
闫玉峰徐海梅赵莹莹陈亮林松郑亚国
关键词:心肌梗死预后
冠心病介入术后临床随访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构建冠心病介入术后临床随访体系。方法通过组建结构合理的随访队伍、构建随访中心信息数字化平台等收集整理、建立健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随访档案,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成功建立了运用中心医疗数字化平台、影像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和介入治疗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冠心病介入术后临床随访体系。结论构建信息数字化平台与患者临床随访管理相结合的随访体系对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内涵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彭红娟林玲徐海梅赵莹莹阚静刘彦陈绍良徐兢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