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军
-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列腺癌间歇与持续性内分泌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间歇性内分泌治疗(IHT)与持续性内分泌疗法(CHT)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自1990至2018年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国内外相关杂志。Jadad质量记分法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治疗组(IHT组)患者使用间歇性内分泌疗法,对照组(CHT组)患者使用持续性内分泌疗法。Meta分析评价两组总体生存率、肿瘤进展期、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去势抵抗时间、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6篇文献,共计8400例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列腺癌(PCa)风险比比较,总体生存率(HR=1.02,P=0.62)、肿瘤进展期(HR=0.93,P=0.11)、肿瘤特异性生存率(HR=0.99,P=0.93)、无进展生存率(HR=1.01,P=0.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去势抵抗时间方面,IHT组比CHT组更具优势(HR=0.80,P=0.02)。IHT组生活质量评分较CHT组明显升高(P<0.05),IHT组的一些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CHT组显著降低(P<0.05),如面部潮热、男性乳房胀痛增生、头痛,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使用IHT和CHT治疗PCa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HT能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延缓进展至非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的时间,降低用药剂量及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 王成姜辰一王钺洋韩邦旻夏术阶赵福军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免疫疗法
- 铥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铥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20例采用铥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进行治疗且尚有性生活的BPH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指标,使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价患者勃起情况,并记录患者射精疼痛、精量减少及逆行射精发生率。结果:术后6、12个月IPSS评分、QOL评分、PVR较术前均显著下降,Qmax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IIEF-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勃起功能无明显下降。术后6、12个月精量减少、逆行射精发生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射精疼痛发生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铥激光剥橘式前列腺切除术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较少。铥激光本身属性以及本术式独特的切除方法,对性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孙潜姜辰一邓铮荆翌峰赵福军韩邦旻夏术阶
-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铥激光
- 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对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以质子泵抑制剂(PPI)、左氧氟沙星、羟氨苄青霉素作为一线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的影响,以及Hp根除率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205例Hp阳性的患者被分为4组:埃索美拉唑20mg2次/d(E20组),埃索美拉唑40mg2次/d(E40组),雷贝拉唑10mg2次/d(R组),兰索拉唑30mg2次/d(L组),4组均加左氧氟沙星500mg1次/d和羟氨苄青霉素1000mg2次/d,疗程1周。其中有161例患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型的检测,对Hp根除率分别按意愿治疗(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和按方案(perprotocol,PP)分析进行评估。结果Hp总根除率为83.4%(PP)和79.0%(ITT)。各组的根除率为:E2。组86.7%,E40组88.5%,R组73.5%,L组78.1%。其中完成基因型检测的161例患者中,各基因型的根除率分别为:纯合子弱代谢型(PM)90%,杂合子强代谢型(HetEM)81.5%,纯合子强代谢型(HomEM)82.1%。CYP2C19各基因型间Hp根除率、各治疗方案间的根除率及各方案内各基因型间的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PPI为基础包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是目前根除Hp的有效方案,且该方案对Hp的根除率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 仇玉平潘晓林莫静张日华赵福军汤琪云倪金良张国新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左氧氟沙星细胞色素P450
- RNA N6-甲基腺嘌呤异常修饰影响肿瘤干细胞促进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RNA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是RNA较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受到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以及多种识别蛋白调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RNA m^6A异常修饰在恶性肿瘤发生、进展及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提示RNA m^6A异常修饰可能诱导肿瘤干细胞形成,提高肿瘤细胞对治疗后损伤的抗性,促进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抵抗的产生,从而导致恶性肿瘤进展或复发。该文回顾RNA m^6A修饰的调节机制,及其在恶性肿瘤进展、复发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同时结合肿瘤干细胞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产生抵抗的机制,以探讨RNA m^6A异常修饰通过影响肿瘤干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可能机制。
- 朱正阳王成姜辰一赵福军
-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复发
- 1、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毒力与冠心病的关系 2、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以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对Hp根除的影响:荟萃分析
- 摘要 目的:目前,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关系的报道存在矛盾的结果,本文主要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尤其是冠心病患者血清中CagA的浓度与冠状...
- 赵福军
- 关键词: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冠心病
- 文献传递
-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亚洲人群中含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影响的荟萃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背景: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率不尽相同,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有部分关联。目的:研究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亚洲人群中以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在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中进行系统文献检索,以RevMan4.2.8软件行荟萃分析。结果:共17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不考虑PPI类型,CYP2C19弱代谢型(PM)与杂合子强代谢型(HetEM)之间、PM与纯合子强代谢型(HomEM)之间、HetEM与HomEM之间H.pylori根除率均有显著差异(PM对HetEM:OR=1.75,95%CI1.24~2.47,P=0.002;PM对HomEM:OR=2.82,95%CI1.73~4.60,P<0.0001;HetEM对HomEM:OR=1.84,95%CI1.33~2.57,P=0.0003)。在以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中,PM与HomEM之间、HetEM与HomEM之间H.pylori根除率均有显著差异(含奥美拉唑方案PM对HomEM:OR=4.37,95%CI1.86~10.26,P=0.0007,HetEM对HomEM:OR=3.15,95%CI1.75~5.66,P=0.0001;含兰索拉唑方案PM对HomEM:OR=3.06,95%CI1.56~6.00,P=0.001,HetEM对HomEM:OR=1.95,95%CI1.03~3.70,P=0.04)。在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中,PM、HetEM、HomEM三组间H.pylori根除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亚洲人群中,以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其H.pylori根除率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则否。
- 赵福军王晓勇王静杨艳梅张国新
-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螺杆菌细胞色素P450多态现象
- 骨桥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 2011年
-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胃癌患者(200例)与健康对照者(200例)中OPN启动子(-66、-156、-443)的基因型分布。构建OPN-443位点野生型质粒以及突变型质粒,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相对荧光强度。结果 OPN SNP-443 C/C突变型基因型在胃癌患者中Ⅳ期与Ⅰ(ⅠA+ⅠB)期、其他分期(ⅠA+ⅠB+Ⅱ+Ⅲ)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 SNP-443 T/C杂合子型基因型在Ⅳ期与其他分期(ⅠA+ⅠB+Ⅱ+Ⅲ)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野生型报告基因质粒相比,胃癌MKN28细胞中突变型报告基因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增加(P<0.05)。结论 OPN基因启动子区-433位点的变异可能与胃癌转移相关。
- 陈晓仪赵福军张国新
- 关键词:骨桥蛋白胃癌基因多态性易感性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系的荟萃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NKI数据库,获取ITP与Hpylori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将入选的病例分成4组:Hpylori阳性并成功清除组;Hpylori阳性但清除不成功组;Hpylori阳性未清除治疗组;Hpylori阴性组.每组均记录进入实验时各患者的基础血小板计数和随访时的血小板计数,并在组内行荟萃分析.结果:检索文献中纳入21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国外17篇,国内4篇.在随访前后,Hpylori阳性并成功清除组PLT计数有统计学意义(WMD61.70,95%CI:47.58-75.81);Hpylori阳性但清除不成功组PLT计数无统计学意义(WMD11.41,95%CI:-0.07-22.88);Hpylori阳性未清除治疗组PLT计数无统计学意义(WMD15.77,95%CI:-7.99-39.54);Hpylori阴性组PLT计数有统计学意义(WMD24.24,95%CI:8.54-39.93).结论:Hpylori阳性的ITP患者在成功清除Hpylori后PLT计数上升,但Hpylori感染并不是ITP发生的唯一因素.
- 谭勇施瑞华赵福军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血小板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