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燕菊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理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
  • 4篇微分
  • 4篇PU
  • 3篇光度
  • 3篇
  • 2篇地下水
  • 2篇硝酸
  • 2篇硝酸溶液
  • 2篇模拟地下水
  • 2篇近红外
  • 2篇计算机
  • 2篇计算机程序
  • 2篇红外
  • 2篇多组份
  • 2篇分光
  • 2篇分光光度计
  • 2篇腐殖酸
  • 2篇U
  • 1篇萃取
  • 1篇萃取法

机构

  • 9篇中国原子能科...

作者

  • 9篇赵燕菊
  • 4篇叶国安
  • 3篇林漳基
  • 2篇程微微
  • 2篇魏连生
  • 2篇黄立峰
  • 2篇田果成
  • 2篇孙红芳
  • 2篇吕忆民
  • 1篇唐洪彬
  • 1篇王孝荣
  • 1篇刘黎明
  • 1篇于恩江
  • 1篇董钰
  • 1篇范元发
  • 1篇叶玉星
  • 1篇沈东
  • 1篇石伟群
  • 1篇罗方祥
  • 1篇陈耀中

传媒

  • 4篇核化学与放射...
  • 2篇原子能科学技...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2篇199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硝酸溶液中U(Ⅳ)、U(Ⅵ)和Pu(Ⅲ)的二次微分光谱及其同时测定被引量:1
1996年
研究了HNO3介质中U(Ⅳ)、U(Ⅵ)和Pu(Ⅲ)的微分光谱和吸收光谱,讨论了N ̄+、NO和HNO_3浓度变化对这三种离子二次微分光谱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U、Pu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在硝酸介质中同时测定U(Ⅳ)、U(Ⅵ)和Pu(Ⅲ)的适宜硝酸浓度范围为2.5-3.0mol/l,相对偏差<5.0%。对U(Ⅳ)、U(Ⅵ)和Pu(Ⅲ)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1、1和0.5mmol/l。
叶国安赵燕菊庄维新
关键词:
直接测定多组份的微分谱解谱分析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接测定多组份体系而不需分离,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微分谱解谱的分析方法。它可测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确定的吸收谱,且在多组份共存时,吸收谱不变的物质。本发明设计的程序可与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配合使用。本方...
庄维新叶国安黄立峰孙红芳吕忆民田果成程微微赵燕菊
文献传递
直接测定多组份的微分谱解谱分析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接测定多组份体系而不需分离,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微分谱解的分析方法。它可测定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确定的吸收谱,且在多组份共存时,吸收谱不变的物质。本发明设计范围的程序可与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配合使用。本...
庄维新叶国安黄立峰孙红芳吕忆民田果成程微微赵燕菊
文献传递
DHDECMP-TBP/OK萃取模拟高放废液中锕系元素的工艺研究
2003年
测定了22%DHDECMP 42%TBP/OK从模拟高放废液中萃取锕系元素的分配比;在微型离心萃取器(转鼓=10mm)串联台架上,进行了从模拟高放废液中萃取锕系元素的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经6级萃取、2级洗涤、6级反萃,流比AF∶AX∶AS=1∶1 5∶0 5,BF∶BX=1∶1时,在萃取器A中,U,Np,Pu,Am的回收率均大于99 9%;在反萃器B中,Am的反萃率>99 9%,U,Np和Pu的反萃率分别为2%,39%,2%。
叶玉星唐洪彬石伟群王孝荣沈东董钰罗方祥赵燕菊
关键词:萃取模拟高放废液锕系元素
Pu(Ⅵ)在模拟地下水中还原行为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腐殖酸浓度、溶液pH、温度以及无机离子等对Pu(Ⅵ)还原的影响。测定了Pu(Ⅵ在模拟地下水中的还原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溶液pH增大和温度的升高,Pu(Ⅵ)的还原速成率明显加快。Fe,F和S...
魏连生赵燕菊孔令琴林漳基
关键词:腐殖酸
文献传递
在模拟地下水中腐殖酸还原钚的行为研究被引量:6
1993年
研究了腐殖酸浓度、溶液pH、温度以及无机离子等对Pu(Ⅵ)还原的影响,测定了Pu(Ⅵ)在模拟地下水中的还原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溶液pH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Pu(Ⅵ)的还原速率明显加快。Fe^(2+)、F^-和SO_4^(2-)等离子对Pu(Ⅵ)还原速率也有很大影响。
魏连生赵燕菊孔令琴林漳基
关键词:腐殖酸
U(Ⅳ)用作Purex过程中Pu(Ⅳ)还原剂的研究被引量:11
1992年
研究了U(Ⅳ)在分离的有机相(30%TBP-煤油)中、在两相振荡混合和逆流萃取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单级反萃实验研究了有机相中钚浓度、铀浓度,反萃剂的酸度和肼浓度,U(Ⅳ)用量(M_(u(Ⅳ))/M_(Pu)对钚反萃率的影响。通过串级实验研究了在1B槽工艺条件下,M_(u(Ⅳ))/M_(Pu)和U(Ⅳ)加入位置,反萃剂酸度和相比等条件的变化对铀钚分离的影响。给出了铀和钚的净化系数。
于恩江刘黎明费洪澄范元发居崇华赵燕菊黄怀安
关键词:还原剂
萃取法分析不同价态的镎被引量:4
1992年
一、引言随着人们对镎的毒性认识深入,镎的环境化学日益受到重视。在低浓镎的化学研究中,经常涉及到不同价态镎的含量测定问题。TTA 萃取,TBP 的反相色层,TIOP 萃取,无机离子交换和纸上色层法等,作为微量镎的价态分析方法已进行过一些研究。TTA 萃取分析时需调两次 pH,操作麻烦。针对这一弊端,
陈耀中钟家华赵燕菊谈炳美林漳基
关键词:价态分析萃取法TTATOPO
用微分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溶液中U(Ⅵ)和Pu(Ⅳ)被引量:3
1995年
使用λ_(19)分光光度计研究HNO_3介质中U(Ⅵ)和Pu(Ⅳ)的吸收光谱、四次微分谱以及共存的杂质离子对微分谱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微分谱上415nm处峰零值和472.5-479.5nm间的峰面积值计算U(Ⅵ)和Pu(Ⅳ)的含量。结果表明:当体系NO或HNO_3浓度处在1.5-3.0mol/l之间时,用微分法测定U(Ⅵ)不必预先测定体系中的NO或HNO_3浓度,相对偏差<5.5%;对于Pu(Ⅳ)的测定,相对偏差<5.0%;对于U(Ⅵ)和Pu(Ⅳ)混合体系,当U/Pu比达到200时,采用微分法仍可鉴定Pu(Ⅳ)的存在,这时,Pu(Ⅳ)测定的相对偏差<6.0%。Pu(Ⅳ)的检测下限为5×l0 ̄(-4)mol/l。
叶国安赵燕菊庄维新
关键词:硝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