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 作品数:21 被引量:66 H指数:5 供职机构: 深圳市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2例重症新生儿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76)和观察组(n=76)。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各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OI)。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H、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2、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21.5±4.9)d,观察组为(14.7±3.1)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7.59,P=0.006)。观察组治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χ2=5.37,P=0.018),并发症发生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1%(χ2=6.99,P=0.008)。结论 HFOV能明显改善重度新生儿RDS的缺氧状态,改善氧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其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腾 赏月 齐利峰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 高频振荡通气 共患戊二酸血症Ⅰ型的单卵双胞胎临床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 回顾分析1例戊二酸血症Ⅰ型家系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CDH)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收集家系中发病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体格检查,头颅CT、MRI,尿液有机酸分析,血液肉碱串联质谱分析结果.抽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2代共5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CDH基因11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头围正常,无外貌畸形,格拉斯哥指数(GCS)评分15分;四肢活动正常,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巴氏征未引出,布氏征、克氏征阴性.CT示双侧额颞部硬膜下间隙增宽,轻度脑积水,右侧额顶部弧形等密度影.MRI示双侧额、颞叶体积缩小、脑沟脑裂增宽,外侧裂明显增宽,颞极前蛛网膜下腔增宽,双侧苍白球、额叶中央白质区可见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偏少,右侧颞顶部硬膜下见等T1稍长T2信号影,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呈高信号.遗传代谢病尿液筛查发现尿中戊二酸大量增高;血液氨基酸和肉碱串联质谱分析结果中戊二酰肉碱为0.34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0~0.20μmol/L).GCDH基因测序分析证实先证者为c.1205G>A和IVS10-2A>C的复合杂合突变.戊二酸血症Ⅰ型家系分析发现先证者单卵双生的胞妹也为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其基因型与先证者完全一致,临床症状表现和疾病严重程度相近.结论 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戊二酸血症Ⅰ型患儿,其临床表型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近.IVS10-2A>C是GCDH基因的突变类型中最常见的致病突变. 唐根 陈黎 温鹏强 陈占玲 刘晓红 陈淑丽 崔冬 赏月 李成荣关键词:单卵双生 遗传代谢病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2020年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是一组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疾病,1993年Noguchi等[1]首次报道X-SCID由编码白介素2受体共同γ链(IL2RG)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IL2RG发生突变后,可致使其编码的γc发生功能缺失,从而严重影响T细胞的发育而导致体内T细胞缺如,X-SCID患者大多3个月龄左右发病,表现为多种机会致病菌感染,治疗困难,多在1岁内死亡。本文报告1例X-SCID患者合并多种机会致病菌感染,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免疫缺陷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 张蕾 曹科 李丹 苏国云 赏月 杨卫国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机会致病菌 免疫缺陷病 白介素2受体 瓜氨酸血症患儿ASS1、ASL和SLC25A13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4例瓜氨酸血症患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提取4例患儿血基因组DNA标本,针对可引起瓜氨酸血症候选基因ASS1、ASL、SLC25A13,应用PCR技术扩增包括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在内的DNA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结果1例患儿为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为ASSl基因C.236C〉T(P.$79F)与C.431C〉G(P.P144R)双重杂合突变;两例患儿为精氨酰琥珀酸尿症,分别为ASL基因C.434A〉G(P.D145G)与C.1366C〉T(P.R456W),C.331C〉T(P.R111W)与IVS8+2insT双重杂合突变;另一例1岁患儿发现携带有SLC25A13基因85ldel4杂合突变,诊断为成年型瓜氨酸血症Ⅱ型。结论通过相关致病基因分析,准确地确定了4例患儿的疾病类型。 温鹏强 陈占玲 王国兵 刘晓红 陈黎 陈淑丽 万力生 崔冬 赏月 李成荣关键词:瓜氨酸血症 SLC25A13基因 遗传代谢病 丙酸血症患儿PCCA和PCCB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10例中国丙酸血症患儿PccA和PCCB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提取10例患儿外周血基因组DNA标本,应用PCR技术扩增PCCA和PCCB基因共3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结果通过测序结果分析,证实7例患儿携带有PCCA基因突变,2例患儿携带PCCB基因突变,1例患儿同时携带有PCCA和PCCB基因突变。共检测出10种基因突变,其中8种为PCCA基因突变,2种为PCCB基因突变。3种PCCA基因型(c.245G〉A、IVS15+5de15、c.1288C〉T)和两种PCCB基因型(C.838insC、c.1087T〉C)为新发现的突变。结论中国丙酸血症患儿以PCCA基因突变为主。 陈占玲 温鹏强 王国兵 胡宇慧 刘晓红 陈黎 陈淑丽 万力生 崔冬 赏月 李成荣关键词:丙酸血症 遗传代谢病 新生儿异戊酸血症3例 被引量:4 2012年 近年来,随着串联质谱技术(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及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o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的应用,新生儿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 acidemia,IVA)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本文对我院确诊的3例新生儿IVA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赏月 尹利芳 刘晓红 温鹏强 冯晋兴关键词:新生儿 四例戊二酸血症I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与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回顾分析4例戊二酸血症I型患儿临床资料特点,并探讨其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对戊二酸血症I型患儿进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检查。应用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患儿血氨基酸、肉碱和尿有机酸含量的改变。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针对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glutaryl—CoA dehydrogenase,GCDH)基因设计特异性PCR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确定GCDH基因突变类型。结果4例男性患儿表现为大头畸形,头围分别为50cm(14个月),47cm(9个月),46cm(5个月),51cm(14个月),均高于同龄儿的正常值。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这4例患儿表现为大脑外侧裂及侧脑室扩大,额颞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小脑蚓部异常等。4例患儿血戊二酰肉碱含量分别为:5.8μmol/L,7.5μmol/L,8.3μmol/L,7.9μmol/L(正常参考值为0~0.2μmol/L),同时发现尿中戊二酸含量大量增高。通过GCDH基因突变分析,证实4例患儿存在基因突变,其中C.146—149del4、IVS6-4一Ex7+4de18、C.508A〉G(P.K170E)、c.797T〉C(P.M266T)和C.420del10为新发现的GCDH基因突变类型。结论戊二酸血症I型患儿以头围异常增大,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血串联质谱和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疾病的诊断起重要的提示作用,但确诊还需行基因突变分析。 温鹏强 王国兵 刘晓红 陈占玲 赏月 崔冬 宋萍 袁泉 陈淑丽 廖建湘 李成荣关键词:气相色谱质谱 TRPM6基因变异致遗传性低镁血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遗传性低镁血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遗传性低镁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患儿,6月龄时因低镁血症导致抽搐就诊,补镁治疗后血镁仅能维持在0.6 mmol/L左右。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儿TRPM 6存在复合杂合变异,c.2495A>G(p.Tyr 832Cys)和c.3357C>A(p.Cys 1119*)。患儿长期口服镁剂治疗,生长发育良好。结论TRPM 6基因c.2495A>G和c.3357C>A复合杂合变异可致遗传性低镁血症1型(肠型),及时诊断及治疗可避免不可逆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 王立 苏喆 焦燕华 苏尉 杨玉瑶 赏月关键词:基因检测 利拉鲁肽治疗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报道了一例1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使用利拉鲁肽的个案。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体重、胰岛素使用量、血糖控制情况。同时系统性回顾国内外利拉鲁肽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显示利拉鲁肽治疗7个月后,患儿体重无明显变化,胰岛素用量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回顾现有文献,国内外已有在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中使用的相关报道,但尚待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王立 苏喆 赏月 张琴 张龙江 齐鸿涛关键词:1型糖尿病 青少年 利拉鲁肽 苗勒管永存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ersistent Müllerian duct syndrome,PMDS)的临床特征,并探讨PMDS患儿的睾丸功能评估以及肿瘤的发生风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PMDS的5例男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5个月,年龄范围为5~26个月。采用外生殖器男性化程度评分系统(external masculinization scores,EMS)进行评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进行性腺功能评估,行超声检查、遗传学基因检测、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5例中有3例为双侧隐睾、1例为单侧隐睾、1例为睾丸横过异位。根据EMS评分,5例患儿外生殖器呈轻至中度男性化不全。4例患儿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试验提示睾丸间质细胞功能良好(睾酮14.68~29.10 nmol/L),3例患儿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低于年龄正常参考值,1例水平正常,1例初诊时未检测AMH。经盆腔超声检查发现苗勒管残留物(Müllerian remnants,MRs)3例,1例未行盆腔超声检查。5例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均为46,XY。4例患儿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为2例AMH基因变异、2例AMHR2基因变异。5例患儿均行双侧睾丸下降固定术和腹腔镜探查,均发现MRs。4例患儿行性腺病理均为发育不良的睾丸。结论在睾丸下降不全患儿中应注意识别PMDS,并尽早行隐睾下降固定。PMDS发生睾丸肿瘤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隐睾患儿,需严密监测。 郑荣飞 苏喆 王立 江贤萍 游晶玉 赏月 尹鉴淳 范舒旻 潘丽丽 陈蔚关键词:睾丸 抗苗勒管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