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网膜
  • 2篇膜下
  • 2篇出血
  • 1篇动脉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肿
  • 1篇造影术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蛛网膜下腔出...
  • 1篇主动脉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杭州市红十字...

作者

  • 5篇贾秀芬
  • 3篇王宏清
  • 3篇杨运俊
  • 3篇尹剑
  • 2篇陈伟健
  • 1篇陈伟建
  • 1篇谭显西
  • 1篇钟鸣
  • 1篇董丽卿
  • 1篇郑祥武

传媒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兔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8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成3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造影,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8只)为假手术组;C组(36只)用于观察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兔SAH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模型制作成功后,按出血时间分为出血后6h、12h组和24h组,利用多层螺旋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对各组模型动物的SAH进行评估,并行兔脑血管造影评价出血情况。结果出血6hCT平扫兔SAH明显,脑血管造影可见明显弥散影;出血24h组CT灌注成像显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下降及平均通过时间延长。结论应用单纤丝血管内穿刺法建立的兔急性SAH模型结果可靠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尹剑钟鸣谭显西陈伟健杨运俊王宏清贾秀芬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下肢血管中的应用研究
2012年
目的多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在下肢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1例下肢血管性疾病患者CT血管成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完成关于患者下肢血管图像的整合。结果全部病例的下肢动脉在身体的分布、走行、位置及病变形态能够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充分显示,并且能够明确诊断出下肢动脉性的疾病、下肢血管的病变和畸形;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下肢静脉血管,病变和血栓部分图像更为直观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出下肢血管的立体图像,因此成为检查四肢血管是否病变的理想方法,从而为治疗和诊断下肢血管性疾病提供依据。
贾秀芬王宏清杨运俊陈伟建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螺旋CT在肝细胞癌合并形成门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瘤栓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 例经过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瘤栓的螺旋CT扫描资料,观察肿瘤的双期螺旋 CT表现。结果22例病例中有AFP、HbsAg、肝...
贾秀芬董丽卿郑祥武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胸、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胸、腹主动脉壁内血肿(IAH)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主动脉急症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诊断为胸、腹IAH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 22例胸、腹IAH中A型1例,B型21例.局限在胸主动脉5例,累及胸、腹主动脉15例,仅限于腹主动脉2例.血肿范围(上下径)6.0~21.0 cm,最大厚度0.5~1.1 cm.受累部位主动脉最大径3.1~7.0 cm.结论 胸、腹IAH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以轴面为主.胸、腹IAH主要CT表现为平扫时管壁内新月形高或混杂密度影及内膜钙化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及内膜片.
贾秀芬王宏清尹剑杨运俊陈伟健
关键词:血肿主动脉
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的应用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微循环改变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1],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颅内大血管的损伤方面,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内大血管受累,出现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等特征性血管痉挛表现,而对脑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析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像学资料,
贾秀芬尹剑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