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 作品数:11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人民日报社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艺术 政治法律 更多>>
作为对话的新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传媒实践 被引量:4 2015年 作为社会协调和社会互动的实践主体,新闻传媒在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理念不仅赋予了新闻传媒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新角色,为实现社会阶层及群体之间的沟通对话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和平台,也蕴含着中国本土语境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质素。"对话新闻"作为一种尚待挖掘的新闻理念与实践样态,在接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一本土语境的过程中,通过理念互通、议题互设和行为互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也为新闻传媒主动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 张晋升 许诺关键词:协商民主 民主政治 民国初期上海市民精神消费的媒介镜像:以《申报》(1912-1937)广告为例 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1912年到1937年《申报》所刊精神消费广告的内容、形式、类型以及营销方式等进行考察,从整体的消费现象着眼,解读这些广告所呈现出的民国初期上海市民精神消费的方式、特征等媒介镜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民众中存在着观赏式精神消费、参与式精神消费和内生式精神消费三个不同层次,他们通过精神消费塑造着社会角色并实现自我认同,以期寻找情感共鸣、肢体解放,实现精神重塑。 许诺 张晋升关键词:广告 民国 他者视角建构新中国观--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探析 被引量:2 2017年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许诺关键词:对华战争 纪录片 中国观 他者 独立电视台 调查记者 主流媒体“中国梦”系列报道的特点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5 2013年 全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系列报道呈现出不同特点。电视媒体利用声画传播优势,将理论具象化,着重讲述个人追梦故事。报纸媒体以深度解读报道形式,在厘清"中国梦"内涵逻辑的同时,平衡话语比重,让个体畅聊"说梦"。网络媒体提升视觉传达效果,探索政策报道在"屏阅读"时代的最佳传播方式。随着这类报道的持续推进,应注意对政治修辞与新闻修辞的双重关照,处理好故事化报道"反常议题"与"平常接受"的关系,逐渐将报道议题的选择从"内涵"转向"路径"层面,才能使传播方式有所创新。 常江 许诺关键词:主流媒体 采编方式 中国媒体生活政治话语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3 2016年 国家发展的主题变化了,新闻话语也跟着变化,当代中国媒体新闻生产越来越注重将个人群体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媒体开始注重呈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微观话语。媒体参与具有重大公共意义事务的讨论与呈现,是转型期解决中国发展各种矛盾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协商与对话的存在是社会中公民之间相互尊重的一种表达。 许诺关键词:媒体 生活政治 公共话语 监督报道中媒体的角色与操作 2013年 媒体人应努力保持冷峻,用专业的精神和理性的心态去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弘扬内心的善。 常江 许诺关键词:媒体 “分裂”的话语与双重的建构——BBC纪录片《中国创造》探析 被引量:6 2016年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许诺关键词:当代中国发展 话语策略 纪录片 惯性思维 国家形象 群体冲突报道中的事实选择与偏见消弭——以“城管掐小贩脖子”报道为例 被引量:1 2013年 在城管和小贩的群体冲突报道中,由于受到"我们-他们"二元对立的刻板偏见影响,记者有意无意地通过文本的"信息延宕"和事实的选择性呈现等方式放大事件效果,造成群体间的意见冲突。本文试图通过对"城管掐小贩脖子"报道的分析,探究记者刻板偏见的成因,并就媒体如何客观呈现事实,消弭刻板偏见,淡化社会误解提出几点思考。 张晋升 许诺关键词:议题设置 新闻连续剧:叙事策略与传播样态探析 被引量:15 2013年 《新闻联播》将"新闻连续剧"搬上荧屏,把完整的新闻事件分为2集或2集以上,每天连续播出,注重对议题或人物发展过程的纪实与呈现,在对立冲突关系中设置悬念,延宕叙事过程,吸引受众关注。本文对《新闻联播》一年来播出的"新闻连续剧"做整体样态勾描,并以《曹家巷拆迁记》为典型个案,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其新闻议题的架构选择、分集节目的整体编排、新闻语言的表达叙事等进行分析,并尝试在目前电视新闻生产改革的社会语境下对这一新的节目样态的特征及其出现的社会原因做出阐释。 常江 许诺关键词:新闻联播 电视报道 新闻生产 议题 新闻真实认知与虚假风险规避 2016年 当前,不同以往的新媒体环境已经形成且在不断变化,多元传播主体、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受众的新闻接受习惯。对于“真实性”这个被视为新闻传播生命的问题,同样也在新闻实践中衍生出了不少新特质,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 常江 许诺关键词:新闻真实 风险规避 媒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