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村和子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千叶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多态性
  • 3篇抗真菌
  • 2篇多态
  • 2篇生物细胞
  • 2篇生物学
  • 2篇随机扩增DN...
  • 2篇细胞
  • 2篇菌属
  • 2篇扩增
  • 2篇尖端赛多孢子...
  • 1篇新生隐球菌
  • 1篇烟曲霉
  • 1篇眼炎
  • 1篇药物
  • 1篇伊曲康唑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效果
  • 1篇隐球菌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性

机构

  • 9篇千叶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河北医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9篇西村和子
  • 6篇福岛和贵
  • 4篇席丽艳
  • 4篇鲁长明
  • 3篇滝泽香代子
  • 3篇龙泽香代子
  • 2篇田口英昭
  • 2篇曾敬思
  • 2篇郑岳臣
  • 2篇宫治诚
  • 1篇戴文丽
  • 1篇王文莉
  • 1篇谢穗生
  • 1篇金学洙
  • 1篇林元珠
  • 1篇李向印
  • 1篇陈瑞娥
  • 1篇丁政云
  • 1篇徐晓容
  • 1篇廖瑞端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199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分析20株临床分离于脑脊液、血液、尿液、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的隐球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以油菊籽、咖啡酸玉米琼脂、刀豆氨酸-甜菜碱-溴麝香草酚蓝培养基、尿素酶试验、37℃生长试验I、D32生化鉴定板和荚膜形成试验等初步鉴定后,再经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血清分型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20株菌皆具有以下特征:①形成荚膜,②37℃3天内生长试验皆为阳性,③咖啡酸玉米琼脂和油菊籽培养基皆可以产生褐色菌落,④尿素酶试验96 h皆呈阳性,⑤CGB培养基未见蓝色菌落生长,⑥ID32鉴定板可以鉴定到属,种的鉴定结果各不相同,⑦大亚基核糖体DNA(LSUrDNA)的D1/D2区域序列分析证实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⑧血清型仅见A和AD二型,以A型为多数(83.33%),⑨20株临床分离株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有一定的生态多样性。结论20株临床分离株皆为新生隐球菌的新生变种,血清型多数为A型,少数AD型,但不同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多态性。
席丽艳鲁长明福岛和贵龙泽香代子西村和子谢穗生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变种生物学特征
Arthrographis kalrae致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和筛窦窦炎
2005年
目的 报告国内第一例由Arthrographiskalrae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 ,并对眼内脓液中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从一例眼外伤患者左眼眶内清除组织及脓液中培养分离出真菌 ,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包括尿素酶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最高生长温度测试、ID32生化鉴定板、药敏试验、组织病理学、辅酶Q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 该菌形态学特征为具有双相型特点的菌落 ,镜下为典型链状关节孢子 ;生长温度最高可耐受4 2℃高温 ;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敏感。所含辅酶Q为辅酶Q 10 (H2 )。D1/D2和ITS区域的DNA序列分析 ,经正反链验证 ,分别确定了 6 0 4个和 5 0 8个碱基位点。通过日本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 (DDBJ)进行同源性序列搜索证明 ,分离株与模式株UAMH36 16 (Arthrographiskalrae )的D1/D2和ITS区域有 10 0 %的碱基同源序列 ,证实为Arthrographiskalrae。 结论 这是国内首次鉴定Arthrographiskalrae,也是首次发现由该菌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
席丽艳福岛和贵鲁长明龙泽香代子廖瑞端西村和子
关键词:筛窦侵袭性上颌窦真菌性ITS区
波氏假阿利什霉和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孢子、菌丝对唑类抗真菌剂敏感性的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波氏假阿利什霉和有性期尖端赛多孢子菌的不同菌体形态对唑类抗真菌剂敏感性的异同。方法:参考美国NCCLS M38-A试验方案,检测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力康唑对9株波氏假阿利什霉1、8株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孢子、发芽孢子及菌丝的MIC,并分析比较相互间的异同。结果:大多数受试波氏假阿利什霉与尖端赛多孢子菌菌株以三种不同菌体形态接种时,对上述三种唑类抗真菌剂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对同一种唑类药物,两菌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菌均对伏力康唑较敏感,其敏感性高于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者。结论:在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的三种唑类药物敏感试验中,其接种易于获取并易于量化的未发芽孢子时的MIC,可反映此三种唑类药物体外对发芽孢子及菌丝的抗菌活性。在受试的三种唑类药物中,伏力康唑在治疗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感染方面值得推荐。
曾敬思福岛和贵郑岳臣滝泽香代子西村和子
关键词:抗真菌剂尖端赛多孢子菌菌丝孢子MIC
生物细胞追踪装置测定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的抗真菌效果
1995年
陈瑞娥戴文丽田口英昭宫治诚西村和子
关键词:生物细胞两性霉素B烟曲霉抗真菌
我国首见的墙毛壳菌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被引量:5
1995年
报道1例由墙毛壳菌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女性,25岁,河北赵县农民。主诉胸腹部出现大片斑块,伴低热、消瘦已一年余。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间有散在粗细不一、棕色壁、胞浆透明的分隔菌丝。真菌学检查本菌在葡萄糖蛋白陈培养基上25℃和35℃生长良好。移种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基上室温生长2个月后产生子囊壳。根据子囊壳、侧毛和子囊孢子的形态学特征,本菌被鉴定为墙毛壳菌。
林元珠丁政云王文莉高顺强高建国李向印西村和子
关键词:暗色丝孢霉病
从母婴分离的念珠菌DNA分型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念珠菌在母婴间垂直传播的可能途径。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1对分离于分娩前母亲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口腔并经常规形态学和生化学鉴定为同种念珠菌的母婴分离株,再次进行大亚基rDNA的D1/D2区域DNA序列鉴定。采用电泳核型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进行分型研究,以确定是否为同一来源的菌株。结果11对22株菌,其中8对母婴分离株的16株菌的DNA序列经DDBJGeneBank(登录号U45776)搜索与白念珠菌参考株Cal_Y12983具有100%的同源序列,被确认为白念珠菌;另2对的4株菌和1对的2株菌的DNA序列经DDBJGeneBank搜索与Cgra_Y65(U44808)和C.kruseiY-5396(U76347)具有100%的同源序列,分别被确认为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电泳核型分析,每一对白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母婴分离株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谱带。每一对光滑念珠菌的母婴分离株尽管产生1、2条不同谱带,但仍被认为是来源于同一个体,因为主要谱带是相同的。RAPDDNA带谱分析,对母婴分离株除1对2株菌的DNA谱带略有不同外,其余10对皆具有同样的DNA谱带。结论1111株婴儿株与其母亲株分子生物学特征完全相同,可认为是经母亲产道垂直传播所致。
席丽艳福岛和贵滝泽香代子鲁长明岑丽卿西村和子
关键词:念珠菌属母婴分离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母婴垂直传播分子生物学方法
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2005年
目的了解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基因学特征,研究DNA分型与菌种来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方法。结果3种引物可将来自5个国家的13株波氏假阿利什菌和18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分为31个基因型。多引物聚类分析所得树状图显示,除来自哥伦比亚土壤的3株波氏假阿利什菌外,其他受试菌株无地域性群集分布特点。但受试菌株中的多数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株分别聚集成一群。结论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存在较大株间差异,致病菌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趋势,RAPD分型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之间具有一定一致性。
曾敬思福岛和贵郑岳臣滝泽香代子西村和子
关键词: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尖端赛多孢子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型
生物细胞追踪装置研究抗真菌药物的抑菌效果
1995年
金学洙田口英昭西村和子宫治诚
关键词:抗真菌药生物细胞伊曲康唑抗菌作用
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比较广东株、广西株和泰国株之间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测定大亚基核糖体DNA基因(LSUrDNA)的ITS区域的碱基序列,以及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结果12株广东分离株及2株广西分离株的rDNAITS序列测定的结果,通过DDBJ国际GenBank进行菌株同源性搜索与泰国菌株具有10096的同源性。经2个随机引物扩增18株菌,引物ATGS将18株菌分为9个亚型(A1~A9);引物OPAO15将18株菌分为7个亚型(P1~P7)。12株广东株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2个引物分别分了4~7个亚型。其中1株分离于广西边界的广东株与广西株具有相同的随机扩增DNA电泳图谱,但另1株远离于广西边界地区的菌株与广西的菌株也具有同样的DNA带型。部分广东株和广西株具有和泰国株同样的遗传相似性。结论12株广东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株与广西和泰国株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推测广东自然界中极有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菌株。
席丽艳福岛和贵鲁长明龙泽香代子徐晓容西村和子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子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