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异常表达及动态血压参数对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预测 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异常表达及动态血压参数对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预测。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涿州市医院神经内一科和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急诊科治疗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30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在涿州市医院神经内一科和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急诊科行身体检查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等参数,血压变异性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 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 DBP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随访3个月,失访4例,脑梗死组复发49例,预后不良患者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脑梗死组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复发患者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P<0.05,P<0.01)。脑梗死组预后不良患者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 SBPV和24 h DBPV是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P<0.01)。5项指标联合诊断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95%CI:0.816~0.970),0.951(95%CI:0.918~0.98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和动态血压参数在脑梗死复发和预后不良中异常高表达,且其单独和联合回归检测可有效预测和诊断脑梗死复发或预后不良。 范永新 闫凤 刘娟 朱月敏 刘猛 尹航关键词:高血压 瘦素 脑梗死 复发 ATG12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小鼠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蛋白12(ATG12)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小鼠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构建ATG12低表达小鼠模型,将4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HIE模型组、对照病毒模型(NC-HIE)组和ATG低表达病毒模型(ATG12 shRNA-HIE)组,HIE模型组小鼠左侧颈动脉结扎后低氧(8%氧气+92%氮气)处理2.5 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和低氧处理。缺氧处理后,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ATG12 mRNA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SOD和MDA水平;通过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神经细胞LC3A/B、ATG12和SQSTM1/p6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ATG12 mRNA水平(1.00±0.14)相比,HIE模型组小鼠脑组织ATG12 mRNA水平(5.23±0.37)显著升高(t=33.60,P<0.01);与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103.60±4.84)U/mgprot]和丙二醛(MDA)含量[(42.40±3.17)μmol/mgprot]比较,HIE模型组小鼠脑组织SOD活性[(62.60±3.44)U/mgprot]显著降低,MDA含量[(83.80±4.39)μmol/mgprot]显著升高,与NC-HIE组小鼠脑组织SOD活性[(61.20±4.39)U/mgprot]和MDA含量[(85.20±2.70)μmol/mgprot]比较,ATG12 shRNA-HIE组小鼠脑组织SOD活性[(93.80±5.43)U/mgprot]显著升高,MDA含量[(49.20±3.49)μmol/mgprot]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2.7,P<0.01;F=415.8,P<0.01)。Tunel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HIE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凋亡程度升高,与NC-HIE组比较,ATG12 shRNA-HIE组小鼠脑组织凋亡程度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小鼠脑组织ATG12、LC3A/B和SQSTM1/p62蛋白(0.14±0.03,0.13±0.02,0.53±0.03)比较,HIE模型组小鼠脑组织ATG12和LC3A/B蛋白表达(0.49±0.04,0.45±0.03)显著升高,SQSTM1/p62蛋白表达(0.24±0.03)显著降低,与NC-HIE组小鼠脑组织ATG12、LC3A/B和SQSTM1/p62蛋白(0.46±0.03,0.45±0.03,0.25±0.03)� 李浩东 徐虹 范永新 刘猛 朱月敏 马俊平 栾松关键词:缺氧缺血脑损伤 氧化应激 细胞自噬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近-中期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影响。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术并脑血管介入手术246例(其中颈动脉支架182例,椎动脉支架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组123例和对照组123例,强化组术前7d至术后6个月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80mg晚一次口服,对照组术前7d至术后6个月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20mg晚一次口服,分别于7d前、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术后3个月、6个月超声或脑血管造影评估支架稳定情况、血管再狭窄情况及随访记录术后3个月、6个月主要脑血管事件。结果 2组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未见明显异常差别,术后3个月、6个月血管超声或脑血管造影评估支架稳定情况、血管再狭窄情况强化组未出现血管再狭窄,对照组出现8例血管再狭窄,记录介入治疗后近-中期随访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强化组未发生脑血管疾病事件,对照组为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前及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后脑卒中发生风险,中远期血管再狭窄率较低。 黄晓勇 栾松 刘娟 宋艳引 范永新 李浩东 刘猛 朱月敏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介入 脑血管疾病 颈动脉狭窄下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生存状况对比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比不同病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下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生存状况。方法选择北京301总医院合作医院涿州市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5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颈动脉狭窄28例,中度狭窄27例,轻度或无狭窄270例。采用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病情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下缺血性卒中患者生存状况。结果重度狭窄组患者病死率更高、神经功能恶化程度更大、不良转归比例更大、住院时间延长,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OR=2.319,95% CI=1.989~4.227),神经功能恶化(OR=1.426,95% CI=1.317~1.953)、不良转归更严重(OR=1.350,95% CI=1.231~1.423)和住院时间延长(OR=1.328,95% CI=1.166~1.445)。结论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短期生存状况最差,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刘娟 栾松 黄晓勇 宋艳引 范永新 李浩东 尹航 栾雯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脑梗死后复发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22年 探讨针对脑梗死复发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54例脑梗死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详细统计脑梗死复发情况以及脑缺血发生情况。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以及HDL-C等血脂水平相对比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在6个月的随访中发现,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相对比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3.70%、脑缺血发生率3.70%相比对照组22.22%明显更低(P<0.05)。针对脑梗死复发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性治疗效果明显,在有效控制患者血脂水平的同时也能避免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从而降低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和脑缺血发生率。 范永新关键词:脑梗死复发 阿托伐他汀钙 阿司匹林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该院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疗程14d。所有患者均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钙80mg/d口服,银杏达莫20mL/d静脉点滴。治疗组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50mg/d静脉点滴。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评分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14d后采用NIHSS评分、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7.6,10.8;65.71,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29.63%)与对照组(5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随访观察1个月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低(0.2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作用,尽早使用临床价值更大。 栾松 黄晓勇 刘娟 李浩东 范永新 刘猛 朱月敏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 脑梗死 重组痘苗病毒介导的IL-2基因对小鼠Lewis肺癌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2002年 目的 应用重组痘苗病毒介导的IL-2对小鼠Lewis肺癌直接进行局部转染,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缺陷型重组痘苗病毒为载体,经同源重组,筛选出IL-2基因的rVV-IL-2,体外转染小鼠Lewis肺癌,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短期内即可检出IL-2的表达,并且免疫原性也得到提高。用该载体以in vivo方式原位转染荷瘤小鼠局部;激活了小鼠体内的CTL、LAK及NK细胞,显著抑制了小鼠肿瘤的生长,部分小鼠未能形成肿瘤。结论 提示重组痘苗病毒为载体介导的IL-2基因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 李忠义 崔娴维 赵炜 刘江秋 孙琦 朱荔清 范永新 蔡增林 叶小卉关键词:体内药效学 重组痘苗病毒 早期物理疗法联合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早期物理疗法联合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随机分成A、B组各150例。A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物理疗法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统计分析2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清BDNF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血清BDNF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B组,A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降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升高,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物理疗法联合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更为有效地加速患者血清BDNF的表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栾松 黄晓勇 刘娟 李浩东 潘华 栾雯 范永新关键词:物理疗法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BDNF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2月来我院诊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来诊的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栾松 黄晓勇 刘娟 潘华 栾雯 李浩东 范永新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缺血 卒中 疗效 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1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两组均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参照组用药剂量为0.15 g,试验组用药剂量为0.2 g。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 g阿司匹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范永新关键词:阿司匹林 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