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苗盛

作品数:17 被引量:37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低渗
  • 4篇低渗透
  • 4篇氢能
  • 4篇孔隙
  • 3篇能源
  • 3篇核磁共振
  • 3篇储层
  • 3篇磁共振
  • 2篇低渗透油藏
  • 2篇油藏
  • 2篇油气
  • 2篇运移
  • 2篇再生能源
  • 2篇特低渗
  • 2篇特低渗透
  • 2篇气藏
  • 2篇物理模拟
  • 2篇物理模拟实验
  • 2篇可再生
  • 2篇可再生能源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大学
  • 1篇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7篇苗盛
  • 3篇王为民
  • 3篇张发强
  • 3篇罗晓容
  • 2篇姜振学
  • 2篇庞雄奇
  • 2篇胡志明
  • 2篇高树生
  • 2篇熊伟
  • 2篇陈冬霞
  • 2篇田丰华
  • 2篇杨正明
  • 2篇刘先贵
  • 2篇周波
  • 1篇周红军
  • 1篇孙玉平
  • 1篇郑德温
  • 1篇刘学伟
  • 1篇李铁军
  • 1篇黄延章

传媒

  • 4篇能源
  • 2篇石油学报
  • 1篇分子科学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5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被引量:70
2007年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特点,阐述了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的概念、测试原理及在特低渗透储层评价中的意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渗透率和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了特低渗透岩心在不同围压下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特低渗透开发区块进行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可动流体百分数是评价储层渗流能力及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可用可动流体百分数预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对于特低渗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是一个比孔隙度和渗透率更能表征储层渗透率的参数.不同的围压,其可动流体百分数和束缚水饱和度是不同的.并对不同特低渗透开发区块进行了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用可动流体百分数预测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效果与油田现场实际开发效果一致,也验证了可动流体百分数概念的可行性.
杨正明苗盛刘先贵黄冬梅祁晨琛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储层评价变形介质束缚水饱和度
石油二次运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3
2003年
在静水条件下,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管状玻璃管模型,观察油在饱和水的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规律,通过选择与运移动力直接有关的参数,观察到油在孔隙介质模型中3种不同的运移模式。根据毛管数和Bond数综合分析各个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对运移模式的表征,在运移模式图上分出界线明显的3个区:平稳推进区、毛管指进区、优势路径区。认识到在输导层物性确定条件下,单纯浮力以及相对较小的驱动力是油气形成优势二次运移路径的重要因素。
张发强罗晓容苗盛王为民周波黄延章
关键词:影响因素
岩芯渗吸机理的核磁共振成像及弛豫时间谱研究
本文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及多弛豫分离技术,实验研究了亲水岩芯渗吸过程中流体饱和度分布、弛豫时间谱的变化规律及渗吸微观机理.
陈权王为民苗盛
文献传递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被引量:40
2004年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跃、分段运移等现象揭示了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运移路径一旦形成 ,直到运移结束 ,其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基本一致 ;再次注入的油仍基本沿原来的路径运移。连续油柱的浮力及该连续油柱所接触到的孔道的毛细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油气非均匀运移路径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张发强罗晓容苗盛王为民周波
关键词:二次运移孔隙介质润湿性物理实验
核磁共振T2谱奇异值分解反演改进算法被引量:43
2005年
介绍了核磁共振T2谱传统奇异值分解(SVD)反演算法,从向量空间的角度对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非负约束的迭代方案,并根据这个方案改进了传统的SVD反演算法。数值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表明,改进的SVD反演算法具有解算速度快和T2谱分布连续等优点,解决了传统SVD反演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计算量大和T2谱分布不连续的问题,可以满足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和核磁共振测井工作的需求。
姜瑞忠姚彦平苗盛张春生
关键词:核磁共振谱分析岩心分析核磁测井奇异值分解
氢气制取的欧洲经验被引量:1
2022年
随着剩余风光电数量的增加,以及电解设备的价格下降,未来绿氢的生产成本将会大幅降低。氢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含氢元素的物质作为原料生产。这些制氢生产工艺主要通过原料类型,能量载体,CO_(2)排放量和技术就绪指数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等指标进行分类和评估。
张茜苗盛陶光远
关键词:价格下降生产工艺
利用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被引量:23
2006年
本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直观地观测了岩性圈闭中油的聚集成藏过程并定量模拟了不同条件下砂体中的含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在砂体中的聚集是缓慢的,向上、向下及侧向都有油的运移,但以向上的运移速度较快,其次是侧向,向下较慢;温度、压力、砂体物性和围岩含油性是影响砂体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性油气成藏的微观机理,将油气成藏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扩散作用力、烃浓度差异压力作为动力克服毛细管阻力下的油气在烃源岩孔隙中心顺干酪根网络运移的过程;第二阶段为在毛细管压力差引导下的油气在砂泥岩界面通过孔隙和喉道渗滤的过程;第三阶段为在浮力作用下克服流体流动粘滞阻力和吸附阻力在砂体内富集的过程。
陈冬霞庞雄奇姜振学苗盛张俊田丰华
关键词:物理模拟实验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
氢能工业现状、技术进展、挑战及前景被引量:144
2022年
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要求下,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高效二次能源,氢气能源得益于资源丰富、来源广泛、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样、可作为储能介质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将成为助力能源、交通、石化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的现实途径,也将成为我国构建现代清洁能源体系重要的接替能源,加快氢能发展步伐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了给氢能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和能源公司加速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构建“氢能中国”提供依据和参考,阐述了氢产业链中制备、储运、应用等重点环节主要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氢能工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了氢工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氢能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综合研究认为:①我国的氢能技术将走向成熟并进入产业化之路,氢能工业全产业链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将逐渐实现由灰氢、蓝氢到绿氢的跨越式发展;②加快推进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加氢站及其他用氢场景等氢能全产业链整体发展,注重与油气工业深入融合协同,将有效推进氢气工业体系快速高质量发展;③推进和实施“北氢东输”“西氢东输”“海氢上岸”等重大工程,利用加油气站等基础设施,可以在产氢、加氢等产业链节点发挥油气公司的先天优势,实现“油、气、氢、电”四站合建应用,形成全国整体的氢能资源保障系统,加快谋划推进“氢能中国”战略。
邹才能李建明张茜金旭熊波余晖迪刘晓丹王善宇李轶衡张琳苗盛郑德温周红军宋佳妮潘松圻
关键词:氢能汽车氢能应用新能源革命
长庆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
<正> 不同地区渗透率相近的低渗透油藏在开发动用难度、生产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其原因,主要是微观孔隙结构不同所致。如何深入认识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特征,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恒速压汞技术深入研究了长庆低...
熊伟苗盛胡志明高树生刘莉
文献传递
特低渗透储层评价方法
刘先贵熊伟张仲宏郑兴范杨正明高树生苗盛刘学伟胡志明孙玉平
该研究利用先进的恒速压汞孔隙结构分析仪、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自主组装的精密渗流实验仪开展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研究。首次把这些储层参数和渗流能力评价结合,建立了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建立起低渗透油藏储层综合评...
关键词:
关键词:低渗透储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