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筠

作品数:98 被引量:1,044H指数:20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天文地球
  • 16篇农业科学
  • 16篇文化科学
  • 12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地理
  • 16篇教学
  • 15篇气候
  • 14篇旱灾
  • 13篇灾害
  • 11篇气候变化
  • 11篇公众
  • 10篇农业
  • 7篇问卷
  • 7篇理教
  • 7篇减灾
  • 6篇社会
  • 6篇农业旱灾
  • 6篇问卷调查
  • 6篇乡土
  • 6篇乡土地理
  • 6篇教育
  • 5篇地理教学
  • 5篇中国地理
  • 5篇自然灾害

机构

  • 88篇北京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湖南省社会科...
  • 2篇教育部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3篇苏筠
  • 19篇王静爱
  • 12篇方修琦
  • 6篇尹君
  • 6篇高立龙
  • 5篇成升魁
  • 5篇张美华
  • 5篇杨帅
  • 5篇李娜
  • 4篇刘璐
  • 4篇魏柱灯
  • 4篇刘珍
  • 4篇史培军
  • 4篇孙雪萍
  • 3篇梁红梅
  • 3篇周钰
  • 3篇王志强
  • 3篇林晓梅
  • 3篇叶琳
  • 2篇朱锦伟

传媒

  • 11篇灾害学
  • 9篇自然灾害学报
  • 4篇中学地理教学...
  • 4篇古地理学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大学教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理教育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呼伦贝尔学院...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冬小麦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价——基于作物生育阶段气象指标被引量:39
2009年
霜冻是一种威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对其致灾因子危险度的研究,可为大尺度的作物霜冻灾害区划及农业保险提供依据。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原理,以全国751个气象台站56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统计得到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不同灾害等级(轻霜冻、中霜冻、重霜冻)的年霜冻日数,并计算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等级霜冻的发生概率,基于以上两项指标对冬小麦霜冻致灾因子危险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霜冻年霜日最大值为129d,而轻霜冻和中霜冻霜日最大值分别为23 d和19 d,冬小麦受重霜冻危害时间较长;冬小麦霜冻的频发区、多发区、少发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布,随着霜冻等级增加,频发区的面积差异不大,但多发区的面积减小、少发区面积增大;冬小麦霜冻灾害危险度等级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几个省份,如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危险度等级最高的地区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
林晓梅岳耀杰苏筠
关键词:生育阶段致灾因子霜冻灾害冬小麦
构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平台的设想
<正> “乡土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随着素质教育观念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多年区域地理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平台(包括教学研究实践基地、...
苏筠王静爱
文献传递
北京“7·21”暴雨灾害前后公众的风险认知变化被引量:21
2014年
提高公众的水灾风险认知,有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及风险。利用气象数据分析了2012年汛期北京的降水特点,以"7·21"暴雨灾害为分界点,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风险认知在灾前和灾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北京市2012年汛期降水次数和强度均高于常年水平,"7·21"大暴雨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短期内迅速提高了公众的风险认知水平,表现为公众对暴雨风险的关注度以及采取防灾备灾措施的人数比例升高,但这是一种暂时的应激调整现象,灾后,警惕性显著提高的主要为受灾群众,而多数的公众作为"旁观者"尚未建立长久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赵凡赵常军苏筠
“乡土地理”实践教学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引量:10
2006年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乡土地理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学内涵。北师大的乡土地理教学从身边的、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入手,以校园及周边、城乡过渡带为实践基地,采用立项申报制由学生自行组队并确定研究命题,并用管理科研项目的规范流程来组织实践活动。以“校园交通状况及管理”的乡土地理实践课题为例,说明实践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培养创新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苏筠王静爱陈静
关键词:乡土地理实践教学
依托精品课程 建设“中国地理”网络教学平台被引量:5
2006年
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地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中国地理”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公开与共享。本文结合“中国地理”课程建设的实践,着重探讨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结构及主要内容,涉及到课程特色、教学队伍、课程介绍、网上课堂、学生实践、网络资源、教学评价、教学论坛等8个模块的建设;提出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理念,搭建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学生实践网络平台;最后浅析了“中国地理”课程在国家级、省市级和学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互补关系。以期形成辐射全国各省、地区,实现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王静爱赵济苏筠毛佳刘珍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建设精品课程
小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初探——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双桥坪镇为例被引量:26
2005年
该文探讨小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阐述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建立不同的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湖南省常德市双桥坪镇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包括耕地平坦指数、水塘灌溉指数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对2001年双桥坪镇16个村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镇旱灾脆弱度较高,西部村庄的旱灾脆弱性普遍小于东部村庄。用同年的实际旱灾灾情损失资料进行验证,吻合程度较高。
崔欣婷苏筠
关键词:农业旱灾脆弱度村庄
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的重建被引量:1
2021年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事件仍有发生且常伴随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1929—1930年极端冷冬事件作为增暖背景下的极端冷事件,对其研究相对缺乏。通过收集并分析民国时期的气象器测资料和报刊资料,对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冷冬的空间范围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重庆至入海口段)和北疆地区,西北地区可能存在冷冬;寒冷的核心时段为1929年12月到次年1月。(2)本次冷冬时空范围内的地区月平均气温极端性强,华北、长江流域的12月份均温都超过十年一遇的冷事件水平,长江流域、北疆地区的1月份均温均超过五十年一遇水平;但月最低气温的极端性较弱,大部分站点月的最低温达到五年一遇水平,部分站点月超过十年一遇水平。(3)本次冷冬至少经历了7次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降温事件,其中有3次降温事件达到全国性寒潮事件标准,时段分别为12月1—5日、12月16—20日和1月1—5日;其中第1次和第3次是影响中国的典型中路寒潮路径,第2次降温过程的时空特征不显著。(4)综合本次冷冬前旱后涝气候特点、该时段内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以及前人对ENSO和中国气候变异的关系研究,推测1920s末到1930s初期的气象灾害很大程度受影响于ENSO事件。
陈旭东田芳毓陈思颖苏筠
关键词:民国时期气候
科技信任、管理信任及其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基于长江中下游的社会调查被引量:10
2012年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沈鸿孙雪萍苏筠
关键词:社会调查长江中下游
内蒙乌兰察布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影响机制的研究
农业用地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灾情结构和类型,还深刻影响其灾情程度.该文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深受旱灾影响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为研究区域,基于降水和粮食统计资料,以及野外调查,分析了在气候存在干旱化趋势、农作物成灾程度加重的...
苏筠
关键词:旱灾农业自然灾害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财政平衡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以当代历史和经济史著作为资料,建立与历朝财政盈亏状态相关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重建了中国自秦朝至清末(220 BC^1910 AD)10 a分辨率的财政等级序列,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秦朝至清末的财政平衡大体经历了4个相对充裕阶段(220 BC^31 BC,441~760 AD,961~1210 AD,1381~1910 AD)和3个相对匮乏阶段(30 BC^440 AD,761~960 AD,1211~1380 AD)。财政危机在寒冷-干旱的气候背景下爆发的可能性最大。财政平衡与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成正相关,财政平衡的趋势性变化受长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但受多因素的复杂反馈环节影响,两者在某些时段呈现反相位关系。
魏柱灯方修琦苏筠
关键词:语义分析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