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嘉镗

作品数:31 被引量:9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珠江口
  • 7篇数值模拟
  • 7篇沉积物
  • 7篇值模拟
  • 6篇水质
  • 6篇通量
  • 5篇珠江三角洲河...
  • 5篇河流
  • 5篇河网
  • 4篇溶解氧
  • 4篇水体
  • 4篇水质模型
  • 4篇夏季
  • 3篇影响因素
  • 3篇蠕动泵
  • 3篇珠江三角
  • 3篇珠江三角洲
  • 3篇污染
  • 3篇污染物
  • 3篇河流沉积物

机构

  • 31篇中山大学
  • 10篇广东省环境污...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1篇广西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环境监...
  • 1篇东省环境技术...
  • 1篇达尔豪斯大学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 1篇新地环境科技...
  • 1篇广东首汇蓝天...

作者

  • 31篇胡嘉镗
  • 19篇李适宇
  • 4篇耿兵绪
  • 2篇袁啸
  • 2篇黄佳
  • 1篇周劲风
  • 1篇谭锦欣
  • 1篇王雪梅
  • 1篇高劲松
  • 1篇孙连鹏
  • 1篇李彤
  • 1篇胡希声
  • 1篇龙维
  • 1篇刘德洪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水利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净水技术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大学教育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口夏季海陆源有机碳的模拟研究——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经过验证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珠江口夏季有机碳进行海陆源区分,并对海陆源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通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珠江口夏季陆源(海源)有机碳浓度从口门到外海逐渐降低(升高),在表、底层海水中平均浓度分别为1.45和0.87mg/L(0.97和1.05mg/L);垂直方向上,在层化水域陆源(海源)有机碳浓度从上到下逐渐递减(升高),在非层化水域海陆源有机碳浓度垂向分布较为均匀.珠江口夏季海源有机碳贡献率表层海水低于底层海水,平均贡献率为48.26%,沿向海方向海源有机碳贡献率逐渐增加——从内伶仃洋水域的4.43%逐渐提升到外伶仃洋东侧水域的81.20%.珠江口水动力条件复杂,在径流、潮汐、季风等因素的作用下陆源有机碳向海输送且向海输送量逐渐递减;海源有机碳在不同水域动力输送特征不同,西南水域向海输送,向海输送量逐渐递增;东北水域向岸输送,向岸输送量逐渐递减.陆源有机碳生化反应活性较弱,只有小部分被生化过程消耗,其迁移转化主要由沉降过程控制,而海源有机碳的迁移转化,则由口门的动力输送过程主控向外海的生化耗碳过程主控过渡.此外,海源有机碳沉降作用明显低于陆源有机碳,生化作用明显高于陆源有机碳.
刘广州胡嘉镗李适宇
关键词:珠江口数值模拟
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底泥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的贡献.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及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各水质因子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8%;另外,底泥营养盐通量的模拟值与文献报道的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模型能合理地刻画出底泥主要生化过程及通量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氨氮(NH_4^+-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通量主要从底泥向水体输送,底泥是水体氮磷元素的源,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NO_3^-+NO_2^-,NO23)的通量输送方向则与之相反,底泥呈现"汇"的效应;底泥营养盐通量主要从河口向外海递减,伶仃洋NH_4^+-N、NO23、PO_4^(3-)-P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4~8.88、-10.06^-0.14、-0.37~0.41 mmol·m^(-2)·d^(-1),珠江口近海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14、-1.45~0.68、-0.12~0.09 mmol·m^(-2)·d^(-1).整体而言,底泥营养盐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有明显贡献,夏季经底泥释放进入水体的NH_4^+-N和PO_4^(3-)-P最大相当于陆源总氮、总磷输入量的12%和22%.
刘德洪胡嘉镗李适宇黄佳
关键词:珠江口
丰、枯水期珠江河口水体交换的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3年
基于一、三维耦合的溶解态保守性物质对流扩散模型,计算了丰水期(1999年7月)和枯水期(2006年2月)珠江河口水体的平均停留时间。计算结果表明,珠江河口的水体交换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丰、枯水期珠江口的水体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8.9d和27.3d,内伶仃洋和外伶仃洋分别为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体交换最强与最弱的子区域。仅考虑潮汐时,小潮时期珠江河口水体的平均停留时间小于大潮时期,而综合径流、季风等影响因素后则与之相反。空间上丰、枯水期均表现为口门附近水体停留时间较短,远离口门的水体停留时间较长。丰、枯水期珠江河口水体的平均停留时间均表现出从表层向底层递增的趋势,丰水期的垂向差异大于枯水期。
裴木凤李适宇胡嘉镗胡希声
关键词:珠江河口
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水-沙-污染物通量模拟研究
河口物质通量是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和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的重要研究课题。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是中国典型的大尺度河口系统,也是中国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的地区之一。开展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的物质行...
胡嘉镗
关键词:水系污染
文献传递
集合最优插值同化方法在珠三角空气质量模拟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旨在探讨集合最优插值(EnOI)同化方法对MM5-STEM空气质量模式污染物浓度预报场的修正能力,先从局地化尺度(L)及经验系数(α)的敏感性试验中获得NO2、SO2和PM10各自的"最优L和α组合",然后对此参数设置下的同化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nOI在NO2、SO2及PM10的同化试验中均取得较好的效果,检验站点均方根误差(RMSE)的平均下降比例分别可达33%、32%和42%,RMSE值下降的站点占检验站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6%、84%和91%.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珠三角空气质量模拟中,产生与实际更为接近的污染物浓度预报场.
张金谱胡嘉镗王雪梅
关键词:MM5STEM珠三角空气质量数据同化
上游河口溶解氧的输入对珠江口缺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上游口门输入是珠江口中溶解氧的重要来源,但是目前对他们重要性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文使用了一套物理-生化耦合模型来研究上游河口的溶解氧输入对珠江口缺氧的影响。由于生化过程可以通过直接产生或消耗局地溶解氧,也可以通过改变...
汪斌胡嘉镗李适宇梁博
关键词:缺氧珠江口
文献传递
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CBOD及TN和TP通量的模拟被引量:4
2012年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质模型,以1998年6月(丰水期)、1999年1月(枯水期)为案例计算分析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的碳质生化需氧量(CBOD)、总氮(TN)和总磷(TP)通量。结果表明,河网和河口区的污染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丰水期,河网区污染物的外源输入主要由上游输入的污染物通量(上游通量)贡献;经八大口门输入河口区的污染物通量(入河口通量)是河口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枯水期,河网区污染物的外源输入主要由河网污染负荷贡献;入河口通量是河口区TN、TP的主要来源,而河口区的CBOD主要来自河口污染负荷。丰水期的污染物上游通量、入河口通量分别是枯水期的8.0~20.2、15.1~21.5倍,同时,丰水期输入南海的污染物通量(入海通量)是枯水期的6.4~9.1倍。污染物主要经东四口门输入河口区,就各口门而言,虎门、磨刀门和蕉门是最主要的输入口门。总体上,河网和河口区对于CBOD、TN、TP均表现出"汇"的作用。
胡嘉镗李适宇耿兵绪裴木凤
关键词:感潮河网珠江口通量
模拟珠江河网的污染物通量及外源输入对入河口通量的贡献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质模型,模拟计算了2000年珠江上游输入河网以及河网输入河口的碳质生化需氧量(CBOD)、氨氮(NH4)、硝态氮与亚硝态氮(NO3)和无机磷(IP)等污染物通量,并结合数值实验,量化了外源输入(包括入河网污染物通量与河网污染负荷)对入河口污染物通量对河网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河网区的污染物通量由入河网通量与河网污染负荷共同控制,通量分配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上游各水系中,以西江的通量最大,约占入河网通量的71%~81%;8个入海口门中,以虎门、磨刀门的通量最大,两者共承接超过一半的入河口通量.此外,数值实验表明,入河网通量与河网污染负荷对CBOD、氨氮的入河口通量均有显著贡献,而硝态氮与亚硝态氮、IP的入河口通量则主要来自入河网通量;磨刀门、虎门分别是入河网通量、河网污染负荷最主要的输出口门.基于模型,亦针对入河口CBOD、氨氮通量对河网污染负荷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胡嘉镗李适宇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河网数值模拟无机氮无机磷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被引量:2
2018年
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羽状流贡献35%~40%,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而上升流贡献60%~65%,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泽婷李适宇胡嘉镗王思颖汪斌郭铭先耿兵绪
关键词:浮游植物上升流南海北部
一种研究沉积物营养盐内源释放强度对溶解氧变化响应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研究沉积物营养盐内源释放强度对溶解氧变化响应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底座及溶解氧检测器,所述底座顶面均匀开设五个插孔,五个所述插孔内分别套接五个容器管底部,所述容器管顶部为开口结构,五个所述容器管顶部分别...
陈胡俊杰胡嘉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