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俊

作品数:21 被引量:38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标准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生态
  • 7篇生态系统
  • 4篇生态系统服务
  • 3篇地表
  • 3篇气候
  • 3篇覆被变化
  • 2篇植被
  • 2篇生态安全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区域生态
  • 2篇区域生态系统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地
  • 1篇德兴铜矿
  • 1篇地表比辐射率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能量平衡
  • 1篇地表水
  • 1篇东北部

机构

  • 17篇中华人民共和...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标准化研...
  • 1篇中铁上海设计...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 1篇生态环境部卫...
  • 1篇北京建工环境...

作者

  • 21篇翟俊
  • 7篇侯鹏
  • 6篇杨旻
  • 4篇刘纪远
  • 4篇蔡明勇
  • 3篇赵志平
  • 3篇肖桐
  • 3篇李静
  • 2篇李俊生
  • 2篇刘荣高
  • 2篇吴晓莆
  • 2篇黄麟
  • 2篇关潇
  • 2篇李果
  • 2篇申文明
  • 2篇王桥
  • 2篇邵全琴
  • 2篇肖如林
  • 2篇刘慧明
  • 2篇万华伟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2016中国...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环境与可持续...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待评估区域的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重要性等级;确定待评估区域的流域区位重要性等级;确定待评估区域的水质控制断面重要性等级;根据所述水源涵养量重要性等级、流域区...
高吉喜吴丹邹长新林乃峰徐梦佳徐德琳翟俊曹巍
文献传递
草地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研究--以青海省玛多县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资产和绿色GDP2.0核算研究核心内容之一.为研究探索遥感技术对生态资产和绿色GDP2.0核算工作的支撑作用,以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择玛多县为研究区,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调...
肖桐高彦华翟俊杨曼孙晨曦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服务
文献传递
青海湖流域景观格局空间粒度效应分析被引量:19
2018年
流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空间尺度单元,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佳空间粒度的选取是否准确。选择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解译获得流域景观数据,通过重采样得到不同空间粒度的流域景观数据,计算得到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并绘制各指数与空间粒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识别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评估空间粒度增加而引起的景观格局指数信息损失量,确定流域尺度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结果表明:流域景观格局指数随着空间粒度增大变化显著,但规律不同;综合景观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信息损失量变化特征,流域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选择以90 m为最佳。
翟俊侯鹏赵志平肖如林颜长珍聂学敏
关键词:流域
青藏高原东北部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被引量:9
2010年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65样点进行了植被调查与表土花粉分析,样品取自于6种类型的植被带内,包括森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温带草原、荒漠草原、灌木半灌木荒漠。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主要的植被群落特征。蒿藜比值(A/C)对该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MAP)十分敏感,A/C值从高山灌丛草甸、温带草原到荒漠灌丛带呈逐渐降低趋势。DCA排序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表土花粉能很好地反映相应植被群落特征,表土花粉分布与多年平均降水量(MAP)呈显著相关,与7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青海湖及柴达木盆地湖泊沉积物花粉分析定量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魏海成马海州郑卓潘安定黄康有王志英翟俊
关键词:花粉组合
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内涵、框架与挑战被引量:87
2015年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客观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状况,不仅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面临的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问题。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和趋势,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成为关系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概念和内涵、框架模式和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和挑战等三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研究进展。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和社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过程,综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等概念和内涵,讨论和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国际组织和政府实施的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分析归纳为"生态压力—政策响应"、"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服务价值—自然益惠"、"综合状况—变化趋势"等四种评估框架模式。但是,面对多元、综合、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交互关系的评估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构建、观测技术方法集成和数据同化、时空尺度选择和确定的协同等科学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发展趋势和挑战。
侯鹏王桥申文明翟俊刘慧明杨旻
关键词: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生态系统管理
不同气候带退耕还林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退耕还林改变陆表覆盖状况,导致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变化,从而影响区域气温。论文通过定量估算耕地转为林地导致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变化,分析21世纪初10 a中国不同气候区开展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调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仅考虑碳调节,各气候区退耕还林皆表现为241.6~470.2 MgCO_2-eq hm^(-2)的碳蓄积过程,具有2.2~16.5MgCO_2-eq hm^(-2)的碳汇作用即致冷效应,特别是亚热带湿润区。2)仅考虑地表能量平衡,中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引起的净辐射增加程度大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表现为增温效应;而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引起净辐射减少及潜热通量增加,青藏高原、中温带湿润区净辐射增加程度小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皆表现为致冷效应。3)同时考虑碳调节和地表能量收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是仅考虑碳调节致冷效应的1.25~1.45倍,而中温带干旱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则为仅考虑碳调节效应的近一半。
黄麟翟俊宁佳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表能量平衡
植被盖度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北方风蚀区植被防风固沙功能研究(英文)被引量:11
2014年
本文基于气象、遥感数据,运用RWEQ模型,结合风蚀季节的植被盖度变化对近30年的土壤风蚀量和植被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估,揭示了植被盖度变化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多年平均土壤风蚀量为160.1亿t,并处于下降趋势,土壤侵蚀强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各大沙漠区和植被盖度较低的草地,且春季为我国土壤风蚀的多发期,占全年风蚀量的45.93%;中国北方多年平均防风固沙量为203.1亿t;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由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工程实施后春季植被盖度的提升区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大部分区域的春季植被盖度减小(提高)与防风固沙的服务保有率的下降(提升)呈显著正相关(r>0.7,p<0.01);前后两个十年相比较草地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提升幅度最大(2.02%),其次为林地(1.15%)、农田(0.99%)和荒漠(0.86%)。
巩国丽刘纪远邵全琴翟俊
关键词:土壤风蚀防风固沙
成都市城市热岛与地表水热状况时空变化特征
本研究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成都市主城区土地覆盖与影响城市热岛的地表关键水热参数及变化开展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成都市主城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随着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不透水地表面积显著增多,主要以侵...
翟俊侯鹏蔡明勇杨旻
关键词:城市环境热岛效应地表水
文献传递
中国沿海不透水地表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海岸带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由于其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人类对该区域的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同时海岸带地区也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是生态系统的交错区和过渡带,长期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势必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遥感获取的区域不透水地表分布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内不透水地表面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海岸带10km缓冲区内不透水地表扩展与生态用地之间的占补关系发现:(1)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面积持续增加,与经济和人口要素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相比人口密度,沿海各县GDP密度与区域地表不透水率具有更好的相关性。9年间,沿海地区GDP密度明显提升,沿海各县平均增加了2986.8万元/km^2。人口密度平均增加了181人/km^2;(2)从2000-2008年,中国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包括新增不透水地表和不透水率增加。新增不透水地表主要以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为主。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制约,例如地形、海拔、坡度等因素;(3)本研究选取的七个典型区海岸带不透水地表扩展均以占用耕地为主,但在不同缓冲区范围内,不透水地表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特点。南部的三个典型区(北部湾、海峡西岸、珠三角)海岸带不透水地表的扩展占用生态用地强度高于北部三个典型区(京津唐、辽东湾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这主要由于这些区域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而引起。在未来的海岸带保护与开发规划中,应综合考虑生态本底的区域差异,进而寻求更合理的生态用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
翟俊肖桐杨旻孙晨曦
关键词:海岸带生态用地
近45年来青海三江源区干湿变化的趋势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文中利用青海三江源区气象台站1966-2010年日值观测数据,采用修正的Penman-Monteith模型和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了各站点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并分季节、分流域对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散和湿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6-2010年三江源区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90年代年降水量为低值期,2000年以来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低于80年代水平。近45年来三江源区潜在蒸散下降,湿润指数呈现小幅上升趋势,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均表现出暖湿趋势,而黄河源区表现出暖干趋势。
赵志平关潇李果翟俊汉瑞英李俊生吴晓莆
关键词:气候变化湿润指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