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0及γ干扰素变化的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及γ干扰素(IFN-γ)变化的意义。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 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的IL-10和IFN-γ。结果应用ETV治疗患者ALT及HBV DNA从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血清中的IFN-γ也从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其后缓慢回升,而IL-10表现为从第4周起持续下降。结论ETV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体内IL-10和IFN-γ的分泌下降,意味着体内炎症反应的减轻,同时也可能削弱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
- 宋春辉杨斌陈黎明石峰
-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病毒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
- 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分泌γ干扰素变化的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后发生完全应答的HBV感染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变化的意义。方法抽取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发生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应答点及6个月后以及健康对照者、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单核细胞,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和分别应用抗-CD3、抗-CD28和HBcAb刺激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泌上清中的IFN-γ。结果与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相比,完全应答者血清中及PBMCs分泌的IFN-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有效清除病毒的同时,发生完全应答患者分泌IFN-γ的能力恢复正常,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肝脏组织的修复。
- 宋春辉杨斌石峰陈黎明
- 关键词: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Γ干扰素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22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2(IL-22)的变化。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的IL-17和IL-22。结果应用ETV治疗后患者ALT及HBV-DNA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血清中的IL-17也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IL-22表现为在12周时明显下降,其后逐渐升高。结论 ETV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体内IL-17和IL-22的变化可能意味着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有利于体内炎症反应的减轻。
- 宋春辉杨斌陈黎明石峰
- 关键词:恩替卡韦乙肝病毒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2
- 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后发生完全应答的HBV感染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变化的意义。方法:抽取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发生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应答点及6个月后以及健康对照者、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的IFN-γ和IL-10。结果:和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相比,完全应答者血清中IFN-γ明显下降;和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而IL-10在应答点6个月后发生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结论: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有效清除病毒的同时,发生完全应答患者分泌IFN-γ的能力恢复正常,IL-10仍维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肝脏组织的修复。
- 宋春辉杨斌陈黎明石峰
- 关键词:乙肝病毒白细胞介素10Γ干扰素
- Th17细胞免疫学基础以及临床研究进展
- 1986年,在Mossmann等人的努力下,CD4T细胞根据其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被划分为一类T辅助细胞(Th1)和二类T辅助细胞(Th2)。其中Th1主要分泌IFN-,通过辅助CD8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h2主要分泌I...
- 石峰施明王福生
- 文献传递
- 聚乙二醇α-2a对HBV感染患者分泌IL-17变化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研究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后发生完全应答的HBV感染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变化的意义。方法抽取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发生完全应答HBV感染患者应答点及6个月后及健康对照者、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单核细胞,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和分别应用抗-CD3、抗-CD28和HBcAb刺激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泌上清中的IL-17。结果和未进行治疗的HBV患者相比,完全应答者血清中及应用HBcAb刺激的PBMCs分泌的IL-17出现下降;但应用抗-CD3、抗-CD28刺激的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结论应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治疗有效清除病毒的同时,发生完全应答患者总体分泌IL-17明显下降,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及肝脏组织的修复。
- 宋春辉杨斌石峰陈黎明
- 关键词:外周血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7
- 恩替卡韦治疗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泌白细胞介素22的T细胞频数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患者外周血中分泌白细胞介素22(IL-22)的T细胞频数的变化。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外周血中分泌IL-22的T细胞的频数。结果:应用ETV治疗后患者ALT及HBV-DNA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IL-22+T细胞的频数相当于IL-22+IL-17+T细胞与IL-22+IL-17-T细胞的总数,在第4周时和基线点相比出现一个明显的升高,其后保持平稳,在36周时再次出现明显升高保持平稳至48周,在36周前低于健康对照,36周后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结论:ETV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IL-22+T细胞的作用和构成在HBV感染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有利于肝脏炎症的减轻,但可能不利于病毒的清除。
- 宋春辉杨斌陈黎明石峰
- 关键词:恩替卡韦T细胞白细胞介素22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对HBV表面标志物、HBVDNA、ALT水平进行检测;分离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检测并对比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经CD3/CD28细胞和HBV核心抗原(HBcAg)两种刺激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以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频数。结果应用ETV治疗后,HBV感染组患者ALT水平及HBVDNA从第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为(73.78±93.34)U/L和(3.98±0.75)IU/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6、2.795,P〈0.05),至第48周时均降至正常范围。治疗4周后,血清及刺激后血清中的IFN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6、2.358、2.448,P〈0.05)。血清IL-10逐渐下降,至48周时达(78.12±24.01)pg/mL,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4.97±15:51)pg/mL(t=2.823,P〈0.05)。血清及刺激后血清中IL-17在治疗第4周出现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0、2.448、2.464,P〈0.05)。血清IL-22治疗4周时升高至(85.22±38.37)pg/mL,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93±42.2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2,P〈0.05)。Th1和Th17类细胞的频数在第4周时出现一个明显的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6、2.998,P〈0.05),后逐渐下降至接近治疗前,48周时仍高于健康对照;Th2类细胞频数治疗4周后明显高于治疗前(t=3.062,P〈0.05),12周达到峰值,在48周时低于健康对照组(t=2.690,P〈0.05);调节性T细胞频数下降接近健康水平。结论刚在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够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同时也可能削弱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
- 宋春辉张纪元石峰王玉陈黎明王福生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恩替卡韦免疫功能
-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前后PD-1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影响,分析PD-1与HCC病程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HCC患者141例,其中男109例,女32例,年龄28~71岁,巴塞罗那分期(BCLC)早期46例,中期63例,进展期32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PD-1表达的百分比,分析PD-1与HCC进展的关系。对109例早、中期HCC患者进行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PD-1表达的变化。将早期及中期患者根据术前PD-1表达的中位值(10.88%)分为4组,即早期低表达组(4.05%±1.28%,n=23)、中期低表达组(9.26%±1.63%,n=31)、早期高表达组(9.26%±3.09%,n=23)和中期高表达组(18.05%±3.78%,n=32),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的无肿瘤生存时间(TFS)和总生存时间(OS)并进行比较。结果 PD-1表达水平在BCLC早期患者中为6.66%±3.52%,中期患者中为13.72%±5.29%,进展期患者中为20.28%±11.89%。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4周,109例HCC患者PD-1表达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其中11例术后复发患者复发后的PD-1表达较术后明显升高。PD-1高表达组(包括早期和中期)的TFS及OS均较低表达组(包括早期和中期)明显缩短。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细胞PD-1分子的表达随肿瘤进展而逐渐增加,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可降低HCC患者PD-1的表达;术前PD-1水平可用于预测HCC患者氩氦刀术后的生存期。
- 周霖曾珍石峰张敏娜陈艳常秀娟陆荫英白文林曲建慧王春平王宏楼敏王福生吕吉云杨永平
- 关键词:程序性死亡受体-1冷冻外科手术预后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IFN-γ、IL-17的变化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变化的意义。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单核细胞,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移酶(ALT)以及血清中和分别应用抗-CD3、抗-CD28和HBcAg刺激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泌上清中的IFN-γ和IL-17。结果应用ETV治疗后患者ALT及HBV-DNA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而血清中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的IFN-γ也从4周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而血清中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的IL-17在第4周出现明显升高,其后逐渐下降。结论 ETV早期抑制病毒复制,能够打破免疫耐受,造成IL-17分泌的升高,其后随着病毒的进一步抑制,IL-17分泌下降,降低机体分泌IFN-γ的能力,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也可能削弱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
- 宋春辉杨斌石峰陈黎明
- 关键词:恩替卡韦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