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丹
- 作品数:35 被引量:124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ELISA法检测MM细胞系KM3、RPMI8226细胞BDNF的表达及分泌。采用MTT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迁移的影响;采用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MM细胞培养上清液对HUVEC分化的影响。结果KM3、RPMI8226细胞不仅表达BDNF mRNA,也表达和分泌BDNF蛋白,BDNF的基础分泌水平在其生物学作用范围内。KM3、RPMI8226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明显促进HUVEC增殖,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和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数分别为对照组的(1.85±0.23)倍和(2.16±0.29)倍(P<0.05),抗人类BDNF中和抗体可部分抑制其促增殖活性;含50.0%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1.85±0.23,完全KM3细胞培养上清液组HUVEC迁移指数为2.16±0.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并可明显促进基质胶中网状毛细血管形成(P<0.01),抗BDNF中和抗体可明显抑制其作用。结论MM细胞表达和分泌BDNF,BDNF可能参与MM细胞诱导的血管新生。
- 孙春艳胡豫吴涛王雅丹何文娟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新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BOYDEN小室RT-PCR法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激活内皮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自分泌环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人MM细胞株RPMI8226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对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的HUVEC进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特异性受体TrkB基因的半定量RT—PCR分析和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中BDNF的含量;在转换共培养实验的基础上应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网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激活的HUVEC对正常HUVEC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经共培养后的HUVEC不仅上清中BDNF的含量增加[分别为(12.4±5.1)ng/ml和(31.6±7.2)ng/ml,P〈0.05],RT-PCR结果显示HUVEC常规表达BDNF,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后HUVEC BDNF表达量约为前者的1.7倍(P〈0.05);单独培养的HUVEC几乎不表达TrkB,共培养的RPMI8226细胞明显上调HUVEC TrkB的表达(为前者的4.4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与上述结果相符;经RPMI8226细胞活化的内皮细胞可明显促进HUVEC迁移和网状结构形成,与未活化的内皮细胞相比迁移指数和网状结构数量分别增加了99%和72%,抗BDNF抗体可部分抑制其活性。结论MM细胞通过可溶性的细胞因子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的BDNF/TrkB自分泌环,继而实现内皮细胞的自促进血管新生效应。
- 王雅丹胡豫孙春艳何文娟张小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管新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沉默对RPMI8226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 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BDNF与MM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 设计和构建针对人BDNF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转染,将空载体质粒pGenesil-1和重组质粒pGenesil-shRNA-BDNF分别转染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分别命名为P0组、P1组).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鉴定干扰后BDNF的表达;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RT-PCR法和ELISA法检测干扰BDNF对细胞表达VEGF的影响.结果 ①成功构建了针对BDNF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与未转染组(Pn组)及P0组相比,P1组BDNF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值均<0.05);②P1组细胞的增殖活性(0.42±0.06)显著低于Pn组(0.56±0.06)和P0组(0.50±0.04)(P值均<0.05);③P1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53.84±9.95)%]明显高于Pn组[(5.23±2.46)%]和P0组[(9.10±3.46)%] (P值均<0.01);④P1组细胞VEGF121、VEGF145和VEGF165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Pn组的(0.62±0.07)、(0.47±0.09)和(0.57±0.02)倍(P值均<0.05).⑤P1组细胞VEGF的分泌水平分别为Pn组的(0.36±0.05)倍和P0组的(0.44±0.06)倍(P值均<0.05).结论 BDNF基因沉默可促进RPMI8226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下调RPMI8226细胞VEGF的表达,BDNF可能通过调控MM细胞VEGF的表达而参与MM血管新生的病理过程.
- 黄靖褚章波陈蕾王雅丹张璐胡豫孙春艳
- 关键词:RNA干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转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浸润转移是临床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浸润转移的发生与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迁移、侵袭、增殖)密不可分。近年来,人们已认识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作为一种功能性蛋白特异地存在于HCC组织中,并与HCC的进展密切相关,但其确切功能不明。本实验初步探讨BDNF对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应用肿瘤细胞体外迁移实验和肿瘤细胞体外侵袭实验评价BDNF对HepG2细胞浸润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HepG2细胞中BDNF特异性受体Tr!B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性的BDNF能有效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在<100ng/ml的范围内,这一效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经过50ng/ml和100ng/mlBDNF处理的HepG2细胞,迁移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67vs.100,203vs.100,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中,50ng/ml和100ng/mlBDNF组的每视野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67±38和215±51,与对照组(113±2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之正常肝细胞,HepG2细胞高表达Tr"B。结论:BDNF可调节肝癌细胞的生长、迁移与侵袭,是具有促进肝癌浸润转移的细胞因子。
- 肖震宇王雅丹陈孝平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EPG2细胞株体外实验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RPMI8226细胞表达和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多项研究证实BDNF及其功能性受体TrkB高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人类多发性骨髓瘤(MM)^[1]。既往研究发现,MM患者血浆中BDNF水平明显增高,而且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2],本实验中我们检测了外源性BDNF对人类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中VEGF表达和分泌水平的影响,BDNF/TrkB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BDNF通过诱导VEGF表达而参与MM血管新生病理过程提供依据。
- 黄靖胡豫孙春艳郭涛王雅丹洪柳张璐褚章波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达RPMI8226细胞VEGF表达
- 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细胞治疗现状被引量:5
- 2016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恶性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导致骨髓造血受抑和溶骨性疾病。尽管应用传统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靶向性药物治疗骨髓瘤,MM仍然不能完全治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疾病进展而出现的免疫缺陷和免疫耐受。天然免疫系统中,
- 吴晓菲王雅丹胡豫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天然免疫系统骨髓造血免疫耐受
- 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18226细胞对共培养内皮细胞的作用
- 2008年
- 【摘要】目的在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研究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对人正常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建立人MM细胞株RPM18226细胞与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体外共培养体系;以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为对照,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与RPM18226细胞共培养的HUVEC进行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用刮痕迁移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评价体外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能力;并以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凶子(BDNF)、Endoglin与TrkB、Tie2、B3整合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期单独培养的正常内皮细胞对照相比,共培养后的部分内皮细胞胞体伸展并首尾排列成一行;超微结构m现胞核增大、核r增大、核质比例增大,内质网疏松、变形,细胞表面纤毛减少;共培养体系中细胞管状结构形成数量和迁移细胞数较单独培养体系分别增加了112%和136%;BDNF、Endoglin、TrkB、Tie2、B,整合素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上调。结论MM细胞与人正常内皮细胞共培养后,内皮细胞有明显的趋瘤特征和较强的血管新生能力,推测MM患者骨髓中骨髓瘤细胞通过对相邻内皮细胞的作用促进血管新生,且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性质与行为不同于正常内皮细胞。
- 王雅丹胡豫孙春艳王华方
- 关键词:细胞培养血管新生细胞系
- 我如何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被引量:5
- 2017年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由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 胡豫王雅丹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微血栓形成病理过程
-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伊马替尼触发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可能原因及其可能的监控管理措施。方法报道2例服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出现HBV再激活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并针对发生机制、治疗预防相关措施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的CML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HBV再激活。经过抗病毒药物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最终获得良好转归。结论对于长期服用伊马替尼是否会导致病毒再激活问题上仍存在众多争议,鉴于已有相关病例报道,建议所有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均进行HBV血清学筛查。只要HBsAg阳性,就应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监测血清学、病毒学和生化指标。
- 王雅丹崔国惠游泳李勉夏佳胡豫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伊马替尼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表达增高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1
- 2005年
-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情况和BDNF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初步探讨BDNF在MM的发生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BDNF和VEGF的浓度 ;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 ;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等体外血管新生模型观察BDNF对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通道的影响 ;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和小鼠matrigelplug方法观察BDNF对体内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患者血浆BDNF浓度为 (4.2 2± 0 .6 4 )ng ml,与健康体检者 (2 .0 3± 0 .38)ng m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0 ) ;患者血浆VEGF浓度为 (79.35± 13.2 5 ) pg ml,与健康体检者 (34.4 1± 1.78)pg m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6 )。BDNF与VEGF水平间存在着相关性 (r =0 .4 30 ,P =0 .0 2 5 )。BDNF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显著作用 ,但可明显促进HUVEC的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 ;同时可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和matrigelplug中血管新生。结论 :MM患者血浆BDNF和VEGF显著增高 ,BDNF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效应 ,在MM的血管新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胡豫孙春艳王雅丹魏文宁吴涛何文娟赵湜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VEGF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