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彬
- 作品数:70 被引量:645H指数:17
-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稻田水旱轮作(第3年度)的土壤微生物效应被引量:42
- 2002年
- 稻田水旱轮作研究表明 :轮作区田块在夏作成熟期的细菌数量均高于连作 ,真菌的数量轮作方式 3比连作稍小 ,放线菌的数量轮作方式 2比连作稍小。其它生理群细菌数量 ,轮作与连作的差别都较大 。
- 王淑彬黄国勤李年龙刘隆旺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水旱轮作水稻田
- 江南丘陵区双季稻田周年多作复合共生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
- 黄国勤王淑彬罗奇祥李祖章方登吴孙娟欧一智吴金发陆卫斌杨滨娟
- 科学技术领域:农业科学领域。主要科技内容:1.评估了稻田冬种紫云英的生态服务价值。2.系统研究了双季稻田周年多作复合共生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3.明确了稻田轮作能改良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草害,探明了...
- 关键词:
- 关键词:双季稻田稻田轮作
- 不同冬种模式下的双季稻根际效应及其产量研究
- 为研究不同冬种模式下的双季稻根际效应及其产量.通过大田试验,对A (CK)(冬闲-双季稻)、B(紫云英-双季稻)、C(油菜-双季稻)、D(大蒜-双季稻)、E(马铃薯-双季稻)5种处理的双季稻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产量进行...
- 周泉王淑彬黄国勤杨文亭刘好桔
- 关键词:冬季作物双季稻根际效应微环境
- 稻田绿肥轮作提高土壤养分增加有机碳库被引量:72
- 2014年
- 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稻田绿肥轮作模式,筛选与优化绿色高效的稻田多熟种植系统,有利于南方双季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绿肥轮作模式(A冬闲-稻-稻→冬闲-稻-稻(对照)、B紫云英-稻-稻→油菜/花生-稻、C油菜/花生-稻→马铃薯/玉米+大豆-稻、D马铃薯/玉米+大豆-稻→蔬菜/花生+玉米-稻、E蔬菜/花生+玉米-稻→紫云英-稻-稻)对土壤养分中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及总有机碳库、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轮作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增加幅度分别为8.73%-15.59%、11.79%-19.64%和5.80%-37.19%。绿肥轮作处理B、C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有显著(P〈0.05)增加,分别增加了15.59%、11.19%。与对照相比,绿肥轮作B、C、D、E均可以显著(P〈0.05)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提高幅度分别为29.03%、19.96%、16.67%和21.75%。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绿肥轮作系统中处理B的土壤碳库指数显著(P〈0.05)增加了15.70%。相比冬闲对照处理,绿肥轮作处理B、C、D、E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32.07、21.32、17.91和23.74,其中紫云英-稻-稻→油菜/花生-稻种植模式达到最大。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有效磷、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均与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此外,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可见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绿肥轮作尤其是紫云英-稻-稻-油菜/花生-稻能提高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建立农田可持续的土壤管理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
- 兰延黄国勤杨滨娟陈洪俊王淑彬
-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 几种常见农田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 常规的经济分析方法常忽视或低估了资源环境对生产系统的贡献,同时,传统的能量分析难以解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能量相互加减和比较的问题.以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为首创立的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度量标准...
- 王淑彬刘彬彬黄国勤
- 文献传递
- 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模式下的大豆品种筛选
- 为了筛选出适合在南方红壤旱地玉米闻作大豆模式下种植的大豆品种,在中豆406、菏豆23、赣豆8号、天隆1号等15个当地品种中开展了间作春大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出苗期大体相同,均在4月23-25日,品种中黄...
- 王淑彬封亮杨文亭焦培奇黄国勤
- 关键词:大豆产量性状红壤旱地
- 县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探索——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中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土地持续利用、农村环境改善、农产品加工废物、循环产业链延长等)也逐步凸现出来,对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通过对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生态足迹的分析,发现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以期为县域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途径。
- 周泉黄国勤许信云张伯涛李红辉董港生张墨顺王淑彬杨文亭缪建群
-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农业第三产业
-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2年
- 为了揭示秸秆腐解规律和土壤养分变化过程,连续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增产幅度为8.5%~21.5%,处理间差异显著。除SN(2秸秆还田配施N225kg/hm2)和SP(1秸秆还田配施P75kg/hm2)秸秆生物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处理秸秆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单施秸秆处理,范围在3.3%~13.7%,区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晚稻成熟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逐步线性回归方程表明结实率是晚稻产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能够提高土壤pH、全氮、碱解氮、有机碳、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和全钾,降低土壤C/N比,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PK处理效果最显著。因此需要将秸秆还田与施用化肥、微肥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出秸秆还田的综合效益。
- 孙卫民杨滨娟钱海燕王淑彬黄国勤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
- 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8
- 2014年
- 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西生态农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第二阶段(1978—1991年):模式创新,高产高效;第三阶段(1992—2002年):政府推动,全面推广;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模式优化,提质增效。60多年来,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改善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人员素质、扩大国内外影响等7个方面。当前,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着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科技薄弱,人才不足;(2)经济落后,资金缺乏;(3)生态脆弱,条件恶劣;(4)技术组装不配套,理论研究不深入;(5)意识不强,措施不力;(6)规模化不够,产业化不强。为使广西生态农业今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搞好规划,完善制度;三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四是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五是调整结构,优化模式;六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七是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八是综合配套,全面发展;九是"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良性循环;十是"四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同步,持续发展。
-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
-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
- 刘席文马淑梅余常兵王淑彬魏亚凤王小春杨文钰
- 关键词:田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