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兵
- 作品数:26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故事的闯入者”们——博尔赫斯与马原的影响和接受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自称是"故事的闯入者"的博尔赫斯对小说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首先他驳斥了时间的共时态性与历时态性,强调时间的差异性和个人我属性;其次,博尔赫斯在心理时间基础上追求叙述的感觉化,将叙述导向主观化和非现实化的自由境地;再次,博尔赫斯开创了梦想的诗学,利用迷宫、延宕等叙述手段来增加小说的魔幻色彩。了解博尔赫斯小说的特点十分有助于理解马原小说,马原的叙事革命多方面借鉴了博尔赫斯的经验并有所创新,通过小说形式变革,马原不仅创造了自己也创造了博尔赫斯,更为中国当代小说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卓越贡献。
- 王永兵
- 关键词:叙事革命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探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功能、实践功能和审美功能,才能显现它们的重要性,达到编选者的编选意图,并最终将教学对象培养成为心智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 王永兵
-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目标
- 朱湘对白话新诗的贡献
- 2014年
- 朱湘善于用诗歌来叙事状物、抒情表意,充分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真切感受,从而为新诗注入了现代内容;他还注重对我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诗的民族化以及新诗诗体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在致力于新诗民族化的同时,还努力让新诗同西方现代诗接轨,为白话新诗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王永兵司念
- 关键词:新诗
- 对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两点思考
- 2015年
- 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更充分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用,深入的教学思考从两方面展开:其一,以辩证的思维视角去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其二,从开阔的语言维度切入去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滋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审美价值,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专业素养深厚、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雅审美情趣的新人。
- 兰金梅王永兵
-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 2016年
-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国百年文学进程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备受争议又错综复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取得发展与实绩的同时面临诸多困境。如何重新考量文学与政治、学科教学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本学科教学服务于政治建设的功能显得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只有兼顾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性与功利性,用审美的名义叙述与想象政治,树立正确意识,才能充分发挥现当代文学教学服务于政治建设的功能。
- 王永兵熊爱华
-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意识形态
- 《憩园》:巴金“为自己而作”的纪念品被引量:1
- 2007年
-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 王永兵
- 关键词:《憩园》
- “革命时期”的认同危机与自我拯救——论苏童《河岸》
- 2012年
- 《河岸》是一部关于"革命时期"个人认同危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小说借助于库文轩、库东亮父亲的遭遇,揭示了极左主义的"革命"理念对于生命的戕害与褫夺以及造成极其严重的个人精神危机,并对那种极其虚伪的"革命浪漫主义"进行无情嘲讽,因为它不仅无视个人尊严还教唆人们主动放弃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
- 王永兵
- 关键词:《河岸》救赎
- 当代主体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化图景——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被引量:1
- 2012年
- 新时期的新人形象主要由当代农村青年、城乡改革者、当代知识/都市青年三部分构成。新人形象凝聚着作家新的创作理念和新的价值观念,而他们性格的变化发展则是作者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变的隐形表达;新人形象还体现了作家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失范、唯利是图之风盛行等问题的困惑与焦虑。新时期小说家们借着新人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表明他们努力遗忘过去、与过去决裂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现实的自我理解和对未来的诸种想象,并以其绘就新时期的文化图景。
- 王永兵
-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新人形象
- “大时代”的个人话语——论解放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 2014年
- 解放后的赵树理依然坚守"问题小说"的创作理念,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不合时宜的问题意识自然被"大时代"冷落与抛弃,并使赵树理成为"大时代"的旁观者,也使其创作心态失衡,不时流露出偏激、消极甚至虚无的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赵树理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衡量政治的正确性与否,千方百计地维护农民利益;此外,解放后的赵树理在叙述策略、叙述视角以及叙述话语等诸多方面始终沉浸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其小说在话语形态、人物形象、美学观念等方面自成一格与"大时代"相去甚远。
- 王永兵
- 关键词:个人话语
- 辛亥革命的三种演义方式——《死水微澜》、《大波》与《银城故事》被引量:1
- 2011年
- 李劼人建国后将创作重点放在《大波》的修改上,修改后的《大波》从人物塑形、结构方法以及细节处理等各个环节与《死水微澜》、旧版《大波》等都有着质的区别,《死水微澜》和旧版《大波》处处体现人物与历史并重的思想,力图从生活和思想的变化来体现社会与历史的变化,从个体生活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呈现出历史的"真相"。新版《大波》则是遵照革命历史主义的逻辑,站在革命的立场,以革命史代替个体生活史与心灵史;李锐的《银城故事》同样也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锐在揭示历史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之后,将关注视角转向普通人的生活与生命。因此,三个版本的辛亥革命正是历史的一派为三,从《死水微澜》、《大波》到《银城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个作家/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段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想象方式的变化,及其背后不同的历史思维逻辑与不同的主体呈现。
- 王永兵
- 关键词:《死水微澜》《银城故事》《大波》辛亥革命历史主义生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