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作品数:10 被引量:4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辽宁地区汉族人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评估辽宁地区汉族人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的情况。方法:调取于我院口腔科行CBCT扫描患者的图像资料,统计分析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的情况。结果:在900例下颌第二恒磨牙中,双根的发生率为51.22%,其中82%的近中根内为双根管,100%的远中根内为单根管;三根的发生率为2.18%;融合根的发生率为46.6%,其中完全融合的锥形根占5.71%,不完全融合的C形根(C型根管)占40.89%;C型根管发生率在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双侧对称性分布较多,单侧发生率以右侧为多。结论:在辽宁地区汉族人中,下颌第二恒磨牙以双根或融合根居多,C形根(C型根管)的发生率较高。 刘佼佼 王晨 杨勇关键词:锥形束CT 下颌第二恒磨牙 C型根管 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分析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大连市631例6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Smith和Knight牙齿磨损指数(TWI)进行楔状缺损患病情况的调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为86.67%,52例147颗患牙舌侧有不同程度的楔状缺损。年龄、牙龈退缩、近中错牙合、咬合面磨损、偏侧咀嚼、横向刷牙方法,以及刷牙频率是该病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牙齿形成楔状缺损受多因素影响,其危险因素是年龄、牙龈退缩、近中错牙合、咬合面磨损、偏侧咀嚼、横向刷牙方法以及刷牙频率。 刘佼佼 刘荣森 王晨关键词:老年人 楔状缺损 LOGISTIC回归分析 不同盖髓材料边缘封闭性能的实验研究 2020年 目的:通过比较四种不同盖髓剂与牙体组织间密合度的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直接盖髓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恒磨牙75颗,其中60颗牙齿用于在面制备Ⅰ类洞型并在洞底穿髓,穿髓孔直径小于1mm;另15颗牙齿只制备窝洞不穿髓。将样本随机分为四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5颗牙齿)。分别用iRoot BP、MTA、Biodentine和Dycal直接修复穿髓孔,葡萄糖氧化酶-蒽酮法检测其封闭性,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四组样本在观察期内都有渗漏,并且葡萄糖渗透量在所有观察时间点均有差异,其中以iRoot BP渗透量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种直接盖髓材料中,iRoot BP在体外对穿髓孔有较好的机械封闭能力,其作为盖髓剂与牙体组织间的密合性优于其他3种材料。 王晨 刘佼佼关键词:盖髓材料 微渗漏 四种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能的体外评价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评价四种根管封闭剂用于根管充填后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选取54颗单根管离体牙,采用冠向下技术根管预备后分为A、B、C、D四组(每组12颗牙齿)和E、F两个对照组(每组3颗牙齿),A组,Cortisomol根管封闭剂;B组,AH-Plus根管封闭剂;C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管封闭剂;D组,Roekoseal根管封闭剂;E组为阳性对照组;F组为阴性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根管封闭剂与冷牙胶侧方加压技术进行根管充填。将实验组牙齿(每组各取10颗)及对照组牙齿(每组各取3颗),根尖1/3浸入印度墨汁,脱矿使牙齿透明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透明牙根尖染料渗入的长度。实验组牙齿(每组各取2颗),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根充材料与根管壁之间的密合情况。结果 :A、B、C、D组染料渗入长度分别为(1.18±0.40)mm、(0.89±0.33)mm、(0.97±0.36)mm、(0.43±0.22)mm,阳性对照组染料渗入根管全长,阴性对照组无染料渗入。D组与A、B及C组的染料渗入长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扫描电镜显示,D组根管充填材料与根管壁的结合最为紧密。结论:Roekoseal根管封闭剂与牙胶尖根管充填后能够有效减少根尖微渗漏,其根尖封闭性能优于Cortisomol、AH-plus以及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三种根管封闭剂。 刘佼佼 王晨 黄银鹤 董明 尹伟 牛卫东关键词:根管封闭剂 根尖封闭性 微渗漏 应用CBCT对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采用CBCT评估下颌第一恒磨牙(MFM)近中中央根管(MMC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401例患者的802颗MFM,对存在MMCs的MFM近中根管系统分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近颊(MB)与近舌(ML)根管之间是否存在根管峡区(RCIs)、MB与ML根管口之间距离以及根分叉下方1.5 mm处MMCs远中壁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管系统分型中,TypeⅪ(3-2)型占66.40%,TypeⅨ(3-1)型占29.00%,TypeⅧ(3-3)型占4.60%;MMCs发生率在≤40岁组为18.60%,>40岁组为7.50%(P<0.05);RCIs发生率为40.52%,有MMCs组为71.31%,无MMCs组为35.00%(P<0.05);有、无MMCs的MFM的MB-ML根管口之间距离分别为(2.97±0.85)和(3.52±0.11)mm(P<0.05);性别及牙位对MMCs发生率无影响;根分叉下方1.5 mm处MMCs远中壁厚度的平均值为(1.61±0.14)mm。结论: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大多以融合形式存在。MMCs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随MB-ML根管口之间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并且与RCIs的存在成正相关。 王晨 李彦青 王汝卉 杨勇 刘佼佼关键词:CBCT 发生率 不同盖髓材料边缘封闭性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刘佼佼 王晨不同材料形成根尖屏障修复根尖未发育完全恒牙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比较生物陶瓷材料iRoot BP Plus和三氧化物聚合体(MTA)形成根尖屏障修复根尖未发育完全恒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34颗恒牙)根尖未发育完全恒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iRoot BP Plus组和MTA组,每组各17颗恒牙。在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完成根管预备后,将不同材料放置在根管中下部以形成4~5 mm厚度的封闭屏障,X线检查充填情况,1周后复诊,热牙胶充填上部根管,树脂充填修复牙体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3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根管下1/3段充填操作时间,根尖屏障形成周期,临床和X线疗效评价结果。结果iRoot BP Plus组根管下1/3段充填操作时间为(8.3±1.1)min,明显短于MTA组的(17.6±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oot BP Plus组根尖屏障形成周期为(7.6±0.3)周,明显短于MTA组的(10.1±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组1例患者(2颗恒牙)失访,因此,iRoot BP Plus组17颗恒牙和MTA组15颗恒牙纳入最终疗效评价。iRoot BP Plus组、MTA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100.0%(17/17)、100.0%(1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oot BP Plus组、MTA组X线完全愈合率分别为70.6%(12/17)、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oot BP Plus和MTA形成根尖屏障修复根尖未发育完全恒牙疗效显著,两者均是理想的根尖封闭材料,其中,iRoot BP Plus更便于临床操作。 王晨 杨勇 刘佼佼关键词:根尖屏障 根管治疗 恒牙 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分型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应用锥形束CT评估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MC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分型。方法:选取474例患者的94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MFM)的CBCT影像资料,观察其近中根管的形态特点,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近中颊侧(MB)-近中舌侧(ML)根管口之间距离、MB-ML之间是否存在根管峡区(RCIs)及MMCs。数据应用SPSS Statistics25.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相比,年龄在21~40岁之间的患者MMCs发生的可能性更高,是其4倍(P<0.01,OR=4.45)。有RCIs的MFM中,MMCs存在的可能性是无RCIs的5倍(P<0.05,OR=4.76)。随着MB-ML根管口之间距离每减少1mm,MMCs存在的可能性是原来的2倍(P<0.05,OR=1.74)。MMCs以融合型为主(66.4%)。结论:年龄、RCIs与MB-ML根管口之间距离是MMCs发生的相关因素,而性别和牙位与MMCs的发生没有相关性。MMCs大多以融合形式存在,独立的MMCs较少。 刘佼佼 王晨 王汝卉 杨勇关键词:下颌第一恒磨牙 恒牙根尖解剖结构增龄性变化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恒牙根尖解剖结构的增龄性变化。方法收集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门诊拔出的132颗离体牙(145个根管)为研究对象。按人体年龄流行病学标准将离体牙分为A组(15~18岁;n=39)、B组(35~44岁;n=42)、C组(年龄≥65岁;n=64)。制作磨片,在体视显微镜下观测根尖解剖结构,测量根尖狭窄到解剖学根尖孔距离(L1)及根尖狭窄到解剖学根尖点距离(L2)。结果根尖区解剖剖面共分为4种类型:双峰型、根尖孔型、狭长型及经典型。解剖学根尖孔的中心与解剖学根尖点的吻合率为20.69%(30/145)。根管有根尖狭窄结构占86.90%(126/145),其中,位于牙本质-牙骨质界冠方占47.62%(50/126),与牙本质-牙骨质界相吻合占39.68%(60/126),其他占12.70%(16/126)。A组L1显著低于B组及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2显著低于B组及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牙根尖解剖距离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老年人牙齿根尖区牙骨质不断沉积,根尖狭窄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将牙本质牙骨质界的增龄性改变与根管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工作长度,完善根管治疗。 肇聿 王晨 杨勇 刘佼佼关键词:根尖狭窄 根尖孔 多发性特发牙颈部外吸收患者TNFRSF11A基因突变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特发牙颈部外吸收患者TNFRSF11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2例MICRR患者、1例家系成员及5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提取所有研究对象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其TNFRSF11A基因1号外显子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正常序列比对,寻找有无突变。结果多发性特发牙颈部外吸收患者、家系成员及健康者的目标基因位点上均无突变发生。结论多发性特发牙颈部外吸收患者TNFRSF11A基因1号外显子无突变,排除其为该疾病致病基因的可能性。 刘佼佼 王晨 赵祥宇 董囡囡关键词: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