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惠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异位妊娠
  • 1篇异位症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指数对
  • 1篇妊娠
  • 1篇生育
  • 1篇生育能力
  • 1篇生殖
  • 1篇生殖技术
  • 1篇输卵管
  • 1篇术后
  • 1篇排卵
  • 1篇排卵方
  • 1篇腔内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氯米芬
  • 1篇内膜

机构

  • 3篇烟台市烟台山...

作者

  • 3篇王惠
  • 3篇王冬梅
  • 3篇孙雪艳
  • 2篇曲绪琴
  • 1篇陈辉
  • 1篇唐蕊
  • 1篇张倩

传媒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生育能力的评估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生育指数(EFI)对EMs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生育能力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96例EMs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EMs EFI的评分标准计算EFI,计算不同分值患者的累积妊娠率。结果:296例患者术后3年的累积妊娠率为46.62%,患者EFI指数为8~10分、5~7分、≤4分的术后36个月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71.67%、42.86%和12.82%,不同分值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同EFI评分的患者,术后时间越长妊娠率越低,差异显著(P<0.01)。术后应用GnRH-a与不用GnRH-a治疗组比较,相同EFI评分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同EFI评分患者的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显著高于促排卵指导同房及期待自然妊娠者(χ2=0.0826,P<0.05)。EFI评分≤4分与5~7分患者中,宫腔内人工授精自然周期组的妊娠率均显著低于促排卵周期组(χ2=0.0624,P<0.05);8~10分患者中,两组的妊娠率则无显著差异(χ2=0.3488,P=0.5548)。结论:EFI评分可用于评估EMs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生育能力,指导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王冬梅曲绪琴王惠孙雪艳唐蕊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不同促排卵方案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比较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589例不孕症患者行1 238个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资料,对自然周期(NC)人工授精及氯米芬(CC)、氯米芬/尿促性素(CC/HMG)、来曲唑(LE)、来曲唑/尿促性素(LE/HMG)、尿促性素(HMG)促排卵方案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C、CC、CC/HMG、LE、LE/HMG、HMG临床妊娠率分别为9.98%、13.46%、15.96%、21.21%、23.75%、15.14%,促排卵妊娠率均高于NC(P﹤0.05)。LE、LE/HMG方案临床妊娠率高于CC、CC/HMG、HMG促排卵方案(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增加IUI妊娠率,LE或LE/HMG方案促排卵IUI安全、有效,妊娠率高于其他促排卵方案。
王冬梅陈辉曲緒琴王惠孙雪艳张孝禹
关键词:氯米芬来曲唑促排卵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
辅助生殖技术中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应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后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并对早期诊疗与防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ART助孕治疗的妇女4996个周期,其中获得妊娠的2112例,包含EP74例。根据ART方法将全部4996个周期分为3组(IVF-ET组,2514例;ICSIET组,1424例;FET组,1058例),对不同助孕方式EP发生率进行统计。将获得妊娠的2112例分作新鲜移植周期组(1660例)和冻胚移植周期组(452例),分析两组间EP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然后将EP组(74例)作为观察组,宫内妊娠组(203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两组间EP发生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ART后EP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ICSI-ET组和FET组间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而IVF-ET组EP发生率显著高于ICSI-ET组和FET组(均P<0.05);新鲜周期发生EP的比例显著高于冻融周期(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将ART后EP发生作为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得到6个影响EP发生率的因素,即:原发不孕、既往盆腔手术史、输卵管盆腔因素、排卵障碍、移植日内膜厚度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术后。结论 IVF-ET周期EP发生率显著高于ICSI-ET和FET,而后两组间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新鲜周期发生EP的比例显著高于冻融周期。既往盆腔手术史、既往EP史、移植日内膜厚度、输卵管盆腔因素、排卵障碍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术后是ART发生EP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应予以注意,以降低EP的发生率。
王惠曲绪琴张倩王冬梅孙雪艳
关键词:异位妊娠发生率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