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元
- 作品数:70 被引量:173H指数:7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科研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伴有髓系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8年
-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伴有髓系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王少元吕联煌林东红张萍容由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异质性与分化抗原表达的复杂性,部分ALL细胞除了表达淋系抗原外,尚表达髓系抗原[1]。国内报道较少。作者应用系列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
- 王少元吕联煌林东红林东红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髓系抗原表达
- IA联合小剂量HA+G—CSF方案序贯治疗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2012年
- 目的观察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糖胞苷(Ara—C)]联合小剂量HA+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扁三尖杉酯碱(HHT)+Am—C+G—CSF]序贯诱导治疗原发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IA方案化疗后3d复查骨髓,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或者减低,原始细胞比例≥30%的患者57例进入开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第2个疗程化疗方案采用小剂量HA+G—CSF方案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仍为IA方案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血生化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完全缓解(CR)21例(65.6%),部分缓解(PR)4例(12.5%),无早期死亡;总缓解率(ORR)为78.1%。对照组CR11例(44.0%),PR2例(8.0%),早期死亡3例(12.0%);ORR为52.0%。研究组O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P=0.038)。研究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中位时间(9.5d)短于对照组(2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5,P〈0.001),血小板计数从最低值恢复至50×10^9/L以上的中位时间(11d)也短于对照组(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3.0,P=0.001)。研究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中位数量(8U,2个治疗量)少于对照组(16U,6个治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5,P=0.002;U=149.0,P〈0.001)。研究组应用静脉抗感染药物中位时间短于对照组(14d比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9.5,P=0.015)。研究组严重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发生率【3.1%(1/32)]低于对照组[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P=0.048)。结论IA联合小剂量HA+G—CSF方案序贯诱导缓解治疗原发初治AML是安全有效的。
- 郑正津王少元张浪辉宋清晓郭江睿
- 关键词:髓样
- 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鉴定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分离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基因水平上探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 Super SMART 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cDNA 消减文库;应用差异筛选技术进行差异表达片段的筛选与鉴定;测序结果进行 BLAST 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家族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cDNA 消减文库;克隆、筛选并鉴定了17条基因片段,与已知基因同源,11条为未知基因片段。结论 SSH 技术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获得多个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已知基因;获得11条新基因 EST 片段,并被GenBank 收录。
- 张轶文王少元林旭王程毅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系谱抑制性消减杂交
- 血液病并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并发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分层诊断的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从2005年4月-2008年3月期间住院的血液病患者85例发生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肺部CT影像,以及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不同分层诊断的抗真菌疗效。结果:①呼吸道IFI肺部CT影像学主要特征有结节样/球状阴影和靠胸膜的楔形阴影等;②微生物检测结果念珠菌属占44.7%,霉菌占12.9%,未检出真菌占42·4%;③IFI初始治疗中伊曲康唑组有效(痊愈加好转)率(67.7%)好于氟康唑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氟康唑初始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患者16例,治疗有效率分别是66.7%和75%,而伊曲康唑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有效率为3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分层治疗中,拟诊治疗、抢先治疗与确诊治疗各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影响抗真菌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中主要是与原发病是否进展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年龄、粒细胞缺乏时间、抗真菌治疗时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胸部CT影像学对IFI诊断有重要价值,而痰检真菌学诊断价值不大;②伊曲康唑注射液可以优先选择用于呼吸道IFI经验性治疗。
- 郑正津付海英王少元沈建箴
- 关键词:血液病真菌
- 烷化溶血磷脂对U266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为研究烷化溶血磷脂 (ET 1 8 OCH3 )对骨髓瘤细胞系U2 66的体外杀伤作用。通过台盼蓝拒染法和克隆形成率来反映ET 1 8 OCH3 对U2 66细胞的抗增殖效应 ;通过荧光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降解片段 ,流式细胞仪作DNA倍体分析来观察ET 1 8 OCH3 诱导U2 66细胞凋亡的作用 ;通过RT PCR检测bcl 2、c mycmRNA水平 ,流式细胞仪检测Bcl 2、C myc蛋白的表达来初步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U2 66细胞经ET 1 8 OCH3 处理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 ,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荧光显微镜 ,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凋亡形态学改变 ,7.5μg/mlET 1 8 OCH3 作用 2 4小时后出现典型的DNA降解片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为 1 7.53 % ;RT PCR显示bcl 2、c mycmRNA表达均随ET 1 8 OCH3 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ET 1 8 OCH3 作用 2 4小时后 ,bcl 2、c mycmRNA分别减少了 86 %、72 % ;流式细胞仪检测Bcl 2蛋白、C myc蛋白分别减少了原来的 1 7%、60 %。研究结果表明 ,ET 1 8 OCH3 对U2 66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可诱导细胞的凋亡 。
- 黄春玲陈志哲陈君敏王少元刘庭波杨婷
- 关键词:烷化溶血磷脂U266细胞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
- 干细胞白血病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与预后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干细胞白血病 (SCL)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 RT- PCR技术检测 SCL 及其融合基因 SIL- SCL 在 AL L 细胞系和患者的表达情况 ,并观察其临床预后关系。 结果 (1) SCL 基因在 AL L 的表达率为 5 1.2 % ,SIL- SCL 基因仅在 T- AL L 中表达 ,占 10 .5 %。(2 ) SCL 阳性表达的 AL L 患者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减低。 结论 (1) SCL 基因对 AL L 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其阳性表达是 AL L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2 ) SCL 异常激活的方式以过量表达常见 ,基因重排较少见 。
- 郑正津黄淑桦胡建达王少元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造血干细胞转录因子原癌基因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_(34)抗原与干细胞白血病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 2001年
- 王少元郑正津林东红张臣青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CD34抗原髓细胞干细胞
- Smac与恶性血液病
- 2009年
- Smac是一种存在于线粒体中,并具有调节细胞凋亡功能的蛋白质。Smac可释放入胞质,参与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Smac与恶性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化疗的耐受有关。了解Sma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恶性血液肿瘤的关系,选择性地调控其生物学活性,可能为恶性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 陈湘磊王少元
- 关键词:SMAC恶性血液肿瘤化疗
- 急性髓性白血病分化抗原表达与临床表现及疗效的关系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分化抗原表达与临床表现和疗效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1例AML细胞的分化抗原,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和疗效的关系。结果(1)髓系抗原在AML中阳性表达率依次为89.2%(CD13),79.3%(CD33),50.5%(CD34),37.8%(CD15),36.9%(HLA-DR),21.6%(CD14),CD13及CD33在AML各亚型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CD14在M5阳性表达率较高,HLA-DR在M3为阴性。淋系相关抗原在AML中的表达以CD7为主。(2)AML患者中CD15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以及血幼稚细胞百分比相关;CD7+AML患者更常肝脾肿大。(3)CD34-组CR率高于CD34+组,且达完全缓解(CR)时间少于CD34+组。CD7-组CR率高于CD7+组,但达CR时间两组间无明显差别。CD19+组CR率高于CD19-组,而达CR时间无明显差别。CD7+CD34+组CR率少于非CD7+CD34+组,有显著差别。结论CD7,CD19及CD34表达与AML的临床表现和疗效有一定关系,可作为AML预后判断的指标。
- 朱晋峰王少元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抗原预后
- 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68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伊布替尼一线治疗39例,二线治疗20例,二线以上治疗9例。分析临床特征、IGHV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核型分层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截至2020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3.2个月。伊布替尼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83.8%(57/68),其中完全缓解8例(11.8%),部分缓解49例(72.1%),疾病稳定5例(7.4%),疾病进展6例(8.8%)。IGHV未突变患者ORR高于突变患者[93.3%(28/30)比76.3%(29/38),χ^(2)=33.656,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及低中危患者ORR高于中高危及高危者[90.6%(29/32)比77.8%(28/36),χ^(2)=7.248,P=0.007],其他因素分层患者间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8例患者中31例(45.6%)出现不良反应,均能坚持治疗;其中26例(38.2%)发生1~2级不良反应,5例(7.4%)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2.9%)。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时间均未达到。伴有IGHV突变患者5年PFS率高于IGHV未突变者(100.0%比72.1%,P=0.020),染色体核型正常者5年PFS率高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100.0%比74.3%,P=0.019)。结论伊布替尼治疗CL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耿海丽陈莉莉王少元
- 关键词:药物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