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梅

作品数:70 被引量:445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流行病
  • 15篇流行病学
  • 12篇输入性
  • 11篇疟疾
  • 8篇疫情
  • 8篇病毒
  • 7篇输入性疟疾
  • 7篇鼠疫
  • 7篇流行病学特征
  • 7篇菌病
  • 6篇综合征
  • 6篇流感
  • 6篇病例
  • 5篇性病
  • 5篇原虫
  • 5篇输入性病例
  • 5篇宿主
  • 5篇流行病学调查
  • 5篇发热
  • 5篇布鲁氏菌

机构

  • 70篇北京市疾病预...
  • 4篇北京市朝阳区...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市密云县...
  • 2篇北京市大兴区...
  • 2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 1篇北京出入境检...
  • 1篇北京结核病控...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市丰台区...
  • 1篇北京小汤山疗...

作者

  • 70篇王小梅
  • 44篇王全意
  • 35篇黎新宇
  • 33篇李旭
  • 32篇何战英
  • 31篇窦相峰
  • 19篇田丽丽
  • 18篇吕燕宁
  • 16篇任海林
  • 14篇孙玉兰
  • 12篇关增智
  • 10篇彭晓旻
  • 10篇陈艳伟
  • 10篇杜丹
  • 10篇张代涛
  • 9篇张秀春
  • 8篇吴疆
  • 7篇李爽
  • 6篇石伟先
  • 6篇贺雄

传媒

  • 12篇首都公共卫生
  • 9篇寄生虫与医学...
  • 8篇国际病毒学杂...
  • 5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疾病监测
  • 3篇中国卫生检验...
  • 3篇中国地方病防...
  • 3篇热带病与寄生...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公共卫生与预...
  • 2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1—2021年北京市利什曼病流行情况被引量:5
2022年
分析2011—2021年北京市利什曼病流行情况,为制定北京市利什曼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报告的利什曼病例进行整理,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北京市共报告124例利什曼病例,包括1例本地病例,123例输入性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中83例为内脏利什曼病,40例为皮肤利什曼病。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2∶1,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及40~49岁2个年龄段,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均为境内外省输入病例,主要来源地为山西和甘肃;内脏利什曼病例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62 d,出现发热的占比最大(74/83,89.2%),其次是肝脾肿大(28/83,33.7%)、乏力(17/83,20.5%)和贫血(16/83,19.3%)。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9∶1,主要集中在30~49岁,病例职业以干部职员、工人和商业服务为主,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源国家为伊拉克;皮肤利什曼病例的发病时间亦无明显季节性,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91.5 d,主要症状为皮肤溃疡和皮疹。结果表明,北京市利什曼病主要以境内外省输入和境外输入为主,2021年首次出现本地病例,应加强对利什曼病例的监测工作。
吴文婷王小梅黎新宇李旭任海林何战英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
2005年1—4月北京地区类流感样病例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2005年1—4月类流感样病例儿童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采集在北京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病例,年龄1周-6岁,病程在3d内的126名类流感样病例患儿的咽部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平板t,分离培养。并采用卫星试验和X+V因子需求试验进行鉴定;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共分离到23株流感嗜血杆菌,分离率为18.3%;男女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无盟著性差异(P〉0.05);并且多发生于2—6岁儿童;进入4月份以后,流感嗜血杆菌分离率为44.5%,明显高于此次调查的其它时段(P〈0.01);23株流感嗜血杆菌其中共有5株与流感病毒合并感染。结论:流感嗜血杆菌是造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
卢桂兰王小梅彭晓旻丁丽新石伟先董振英吕敏高婷吴疆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
北京市大饭店空调冷却塔军团菌污染状况及消毒效果评价被引量:18
2004年
彭晓旻王小梅黎新宇
关键词:大饭店空调消毒细菌污染菌落
2015年北京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被引量:8
2020年
2015年北京市根据《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要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3个区的52个调查点开展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7个调查点开展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每个调查点收集不少于250份常驻居民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土源性线虫及其他肠道蠕虫卵,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随机抽取部分人群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了解相关知识认知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52个土源性线虫调查点共调查13401人,蛔虫感染12例,其中4例混合感染鞭虫,总感染率为0.09%(12/13401)。622名3~6岁儿童进行蛲虫检测,未发现感染者。7个华支睾吸虫调查点共调查1782人,未发现感染者。12例土源性线虫感染者均来自燕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包括1名小学生和11名农民;燕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18%(12/6673),京津唐城镇与城郊生态区感染率为0,两个生态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职业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收集调查问卷1876份,城郊地区对寄生虫病知晓率最高,其中蛔虫病知晓率为83.72%(607/725),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为56.83%(412/725)。北京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明显,偏远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是防控重点。
何战英王小梅吴文婷杜丹张代涛王全意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一起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一起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特征,为做好输入性COVID-19诊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口岸检疫中发现自英国返回北京的2例COVID-19可疑病例,与同行其他4名家庭成员集中医学隔离,收集并分析该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暴露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断治疗与转归情况等信息。结果本次家庭聚集性疫情共涉及6人,4例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未感染。感染来源为英国伦敦社区暴露。祖母发病最早且迅速发展为重症,儿子、儿媳及小孙女为普通型,孙儿为无症状感染者,大孙女未感染。该家系暴露后的发病时间平均为8 d,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6 d。结论该境外输入性家庭COVID-19疫情为家庭密切接触聚集性传播;病情与感染者年龄、自身免疫力等因素相关;加强入境健康申报、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筛查和集中隔离收治,预防境外输入性病例播散感染是目前我国预防COVID-19传播的关键。
田丽丽钱城辛若雷易俊莉任怡宣林长缨王小梅李仁清苏雪丽李砚萍张诣王东沈壮王桂立冯琳琳石伟先
关键词:家庭聚集性流行病学特征
2015年北京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描述北京市鼠疫人间病例早期预警监测结果和本地可染疫动物种群及鼠疫耶尔森氏菌感染状况。方法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鼠疫人间病例筛查,在门头沟区、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和顺义区5个区设立监测点,使用夹夜法捕捉小型兽类,使用间接血凝试验测定鼠疫耶尔森氏菌F1抗体。结果 2015年全年未发现鼠疫急热待查和疑似病例,鼠间疫情监测共捕获99只啮齿类动物,鼠密度为2.83%,共包含了4种类型:大林姬鼠、北社鼠、岩松鼠和褐家鼠。77份鼠血清中未检出鼠疫F1抗体。结论北京市存在已确定的鼠疫可染疫动物社鼠和大林姬鼠,且为优势种群,但目前血清学监测结果未发现鼠疫菌感染。
王瑜关增智李秋生王小梅李爽陈艳伟田丽丽李旭王全意黎新宇窦相峰
关键词:鼠疫宿主动物鼠疫耶尔森氏菌
2013-2015年北京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调查结果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病例感染来源及高危职业人群布病感染状况。方法 对2013-2015年北京市报告布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高危职业人群布病抗体阳性率进行血清学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组间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结果 2013-2015年北京市累计报告布病病例510例,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病例男性多于女性,40~69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较高;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感染主要来源为饲养羊。高危职业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显示,2013-2015年北京市布病高危职业人群血清学抗体阳性率2.22%,阳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5.73,P=0.02)。男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χ^2=10.25,P〈0.01)。结论 北京市布病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应在重点地区对羊养殖人员、兽医、皮毛及乳肉加工等职业人群中加强健康教育及疾病监测。
陈艳伟李锡太何战英王小梅黎新宇王全意李旭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高危人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建立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评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排查提供实验室检测依据。方法利用新型布尼亚病毒S片段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探针5’端标记FAM,3’端标记TAMRA,优化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并对不同浓度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以及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中收集的32份样本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阳性样本进行核酸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该方法所检测的32份可疑病例的临床样本中,3份为阳性,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试剂以及商品化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一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对目的基因的检测灵敏度达4×102拷贝/ml;重复性实验中,变异系数为0.125%-0.28%。全部检测过程从样本的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2.5h左右。结论本文建立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lit.PCR法是一种检测新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快速、敏感的方法。该方法的建立将有益于今后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以及应急临床样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排查和快速检测。
吕燕宁王全意窦相峰王小梅庞星火
关键词: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11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周边蚊媒监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了解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周边蚊媒分布情况,为在2015年达到北京全市消除疟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捕获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首都机场周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通过SPSS 16.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机场周边蚊密度指数为11.13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7.95%;监测点中以温榆河水蚊密度指数最高,为29.59只/灯.h;从时间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8、9月份,占捕蚊总数的82.0%;蚊密度与气温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606,P=0.004);多因素分析发现月份和地点是影响蚊密度的主要因素,但二者之间没有表现出交互作用。结论首都机场周边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而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很小。
黎新宇张松建赵新李长青王小梅何战英田丽丽贺娟庞星火贺雄王全意
关键词:北京首都机场蚊媒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在输入性疟疾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9年
通过对1例自非洲输入的疟疾病例血液样本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探讨mNGS在实验室检测疟疾上的可行性。采集患者外周血,制备厚、薄血膜,显微镜观察疟原虫感染情况。提取患者全血样本核酸,进行疟原虫核酸实时荧光PCR检测。将提取的患者全血样本核酸同步构建文库,采用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仪进行mNGS检测。采用Megan6软件分析测序数据及重叠群序列的BLASTn比对结果,分配模式为对齐碱基模式。镜检结果显示,患者为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其中恶性疟原虫密度≥100000/μl,三日疟原虫密度≥300/μl。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核酸阳性,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原虫核酸均为阴性。mNGS获得了271526条测序数据,其中合格序列有254674条。剔除与人类参考基因组匹配的序列后,最终得到1833条测序数据,其中非人源数据只占总合格数据的0.7%。将上述序列拼接后,获得408条100个核苷酸以上长度的重叠群数据。Megan6分析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的测序数据分别占到总对齐碱基的44.7%(29667/66374),其重叠群数据占重叠群总对齐碱基的34.5%(22885/66376),因此恶性疟原虫是最优势的病原微生物。基于测序数据和重叠群数据,该病原可溯源到恶性疟原虫标准株3D7。
李仁清王小梅孙玉兰吕燕宁窦相峰王全意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