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高
- 作品数:16 被引量:9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掀开铁幕》评价
- 1999年
- 潘志高
- 关键词:心理战文化渗透美国之音艾森豪威尔政府希克冷战
- 试析美欧分歧的原因
- 2005年
- 近年来,美欧之间的分歧成了众人瞩目的问题。造成双方分歧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双方在美欧关系性质上的分歧;双方在义务负担方面的不同看法;双方战略上的分歧;双方关于军事力量的作用的不同看法;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国内政治的影响;双方对国际组织及国际法的作用的不同理解以及冷战的结束等。
- 潘志高林文平
- 关键词:战略分歧国内政治冷战结束
- 美国清教教育思想探源被引量:8
- 2000年
- 17世纪初移居美国的清教徒非常重视教育。他们之所以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宗教信仰是主要动因。清教徒们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牧师,而要做到这一点,通过受教育读懂圣经是最起码的要求。教育还可以增强人们的理解力,从而更好地领会上帝的意图。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清教徒们对培养“有教养的公民”这一目标的追求以及对发展经济的现实考虑是他们重视教育的其它动因。
- 潘志高
- 关键词:基督教清教教育
- 语言变异与形象塑造——谈《老人与海》中的词汇变异和语域变异被引量:18
- 1999年
- 本文运用文体学手段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内部变异进行了分析。首先把评论家们所公认的海明威文体作为他的常规 ,根据这一常规 ,进而在他的《老人与海》中发掘出其有趣的内部变异 ,具体体现为他的词汇变异和语域变异。通过分析指出 。
- 赵翠莲潘志高
- 傲慢与偏见——试论香港回归前后的美国媒体被引量:8
- 2002年
- 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在报道香港回归中国前后表现出对中国强烈的偏见 ,以及对美国自己的自视甚高。其具体表现是 ,从 1996至 1998年间《纽约时报》上刊载了大量的对香港回归中国后的前途极端悲观的报道。许多文章认为美国应该告诉中国该怎么做 ,并认为美国有“义务”保护香港未来的民主。这种傲慢与偏见与美国人 2 0 0多年来对中国的一贯看法 (如把中国看成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等 )以及美国人长期形成的对自己的看法 (如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等 )
- 潘志高
- 关键词:美国媒体纽约时报
- 古今兼及,源流并重——《中华汉英大词典》多义条目语义和语境信息的表征与理据
- 2017年
- 文章集中论述《中华汉英大词典》多义条目的语义和语境信息表征,尝试结合现当代词典学理论,从用户认知需求、心理词库表征等视角,探讨编纂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和处理方式。将多义条目置于《中华汉英大词典》的框架内,从词义的选取与划分、词性、义项编排及配例等方面,论述编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并从理论层面探讨其理据。
- 赵翠莲潘志高
- 关键词:多义词语义表征
- 美陆军工程兵的伊战经历及对我军的启示
- 2010年
- 美陆军工程兵在伊拉克战争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美军及时总结经验,调整训练方法,改进相关装备,随机应变,很快适应了伊拉克战争的行动要求。我军也应有专门负责收集现代战场情报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应用于相应的训练和装备改进上。
- 潘志高
-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爆炸物
- 新指令下的美国国家安全局被引量:1
- 2010年
- 潘志高
- 关键词:信息安全服务信息保障美国政府国防部长武装力量
- 美国2006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浅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美国2006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基本继承了2002报告的三大重点,即用“先发制人”手段打击恐怖分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加强与大国的合作、在全球促进经济繁荣与政治民主,但凸现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几个调整的新动向。美国仍在致力于谋求本国的“绝对力量优势”和“绝对安全”,向多边主义的“回归”是不彻底的,推行“先发制人”和“有效民主”政策背后的动机尤其值得继续关注。
- 潘志高倪海宁
-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恐怖主义先发制人
- 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变与不变被引量:16
- 2003年
- 伊罗生把中国在美国的形象比做中国的大河那样曲折多变。更多的人把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比做钟摆,不断地在"爱与恨"之间摆动。其实,中国在美国的形象有其多变的一面,也有其不变的一面。在这多变的形象中,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中国一直被美国当做低一等的、需要"帮助"、拯救的国家看待。
- 潘志高
- 关键词: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