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游玉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光谱
  • 5篇离子
  • 4篇银离子
  • 4篇土壤
  • 3篇银纳米微粒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光谱
  • 3篇纳米
  • 3篇纳米微粒
  • 3篇教学
  • 3篇氨酸
  • 2篇地理
  • 2篇地理学
  • 2篇土壤地理
  • 2篇组氨酸
  • 2篇相互作用
  • 2篇理学
  • 2篇教学模式
  • 2篇UV-VIS...
  • 1篇蛋氨酸

机构

  • 10篇贵州师范大学
  • 7篇贵州大学
  • 2篇河南省地质矿...
  • 1篇贵阳学院

作者

  • 14篇游玉华
  • 6篇张朝平
  • 5篇陆晓辉
  • 1篇王济
  • 1篇申德君

传媒

  • 2篇广东化工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低碳世界
  • 1篇山东化工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中国现代教育...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谱考察L-亮氨酸和银(I)离子的反应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在溶液中可导致催化、电子转移、氧气运输等一系列的化学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对金属离子与氨基酸作用的研究,涉及Cu+和Cu2+-氨基酸的较为广泛,对L-亮氨酸与银(I)离子反应机制的研究还较为贫乏。目的: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考察L-亮氨酸同银(I)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金属离子与氨基酸水平光谱检测实验,于2004-09/2006-07在贵州大学完成。材料:L-亮氨酸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合成药物研究室提供,硝酸银为重庆无机化学试剂厂生产。UV-265型紫外分光光度计、RF-540荧光分光光度计为日本岛津产品。光源为150W的氙灯,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均为10nm,为美国Orion公司产品。方法:向刻度离心管中依次加入0.02mol/L的L-亮氨酸溶液3.6mL,0.03mol/LAg(NH3)2NO3溶液0.8mL,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溶液1.2mL,4%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0.4mL和0.1%HCHO溶液1.0mL,用HCl或NaOH调节pH值至7.06左右,震荡均匀后,反应90min,加12%醋酸1.5mL终止反应,最后终体积为10mL,即为L-亮氨与银(I)离子的配合物。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L-亮氨酸与银(I)离子的相互作用。结果:pH电位滴定法测定L-亮氨酸的离解常数为9.29,半n_法求得各L-亮氨酸-Ag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为lgK1=11.04,lgK2=10.97。L-亮氨酸-银(I)离子体系的吸收峰发生明显红移,400nm^500nm区域的吸收呈现出宽而平滑的带,该体系受紫外光的影响大于可见光的影响,荧光强度随光照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反应体系紫外/可见光谱的Soret带随溶液pH值的变化而改变,在光照度700Lux左右时其Soret带才出现吸收,且随光照度的增大、光照时间的增加其吸收也相应增强,荧光猝灭程度也越大。20℃L-亮氨酸-银(I)离子体系的电动电位为1.29×10-4V,动态猝灭常数为1.99×102L/mol,荧光猝灭速率常数为0.199×1011L/(mol·s)。�
申德君游玉华张朝平
关键词:L-亮氨酸荧光光谱光照度
浅析以安全为评估标准的土壤地理实验室功能分区布局被引量:1
2021年
实验室安全是学校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而合理的实验室设计与功能分区布局,能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以贵州师范大学土壤地理实验室为例,以安全性能作为评估标准,进行与之相匹配且细致的实验室功能分区布局,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的安全性,还保障了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推进,同时也为其他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参考。
游玉华陆晓辉
不同材料复合添加对土壤铬形态的影响
2024年
以铬污染黄壤为研究对象,选择有机材料(泥炭)、pH值调节剂(沸石)、生物炭(鸡粪)3种不同种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改良剂,采用正交试验L_(9)(3^(4))设计和室内盆栽试验,考察不同复合材料组对土壤中重金属铬形态、pH值、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的添加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增加了土壤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铬含量;鸡粪的添加通过提高土壤pH值从而增加土壤可还原态铬的含量;泥炭的添加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可氧化态铬含量,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铬含量。
游玉华金冬冬陆晓辉陆晓辉
关键词:泥炭沸石土壤改良黄壤
泡塑富集锗内标化学光谱法测定痕量金分析方法的研究
2014年
本法在王水介质中,用泡塑吸附,灰化后灰份装入电极,用锗作内标,摄谱,测光,测定金。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能满足大批量样品生产的要求。
游玉华
关键词:化学光谱法泡塑富集内标金分析
土壤地理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教学启示
2020年
在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中,针对出现的异常现象,提出异常实验现象的教学实施方案,旨在让学生正确面对实验失败,重塑自信与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素养。
游玉华陆晓辉
关键词:思维素养
稀土[RE(Ⅲ)]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研究及其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综述目前研究稀土金属离子[RE(Ⅲ) ]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方法及其应用,有助于稀土金属离子与其它蛋白的结合作用的研究,同时对全面阐明血清白蛋白结合各类金属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游玉华张朝平
关键词:稀土金属离子牛血清白蛋白核磁共振法循环伏安法
色氨酸-银纳米微粒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1
2010年
在微乳液中制备出色氨酸-银纳米微粒,并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色氨酸-银晶粒的平均粒径为27.8nm;从AFM可以看出,色氨酸-银纳米微粒分散性较好;红外可见光谱表明,色氨酸中-COOH,-NH2以及吲哚基上的氮对银(Ⅰ)有直接的配位作用。
游玉华张朝平
关键词:色氨酸银离子纳米微粒微乳液
组氨酸和银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英文)被引量:4
2010年
背景:以往研究多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电导和电泳等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氨基酸之间的作用,但以UV-Vis光谱、荧光光谱方法研究L-组氨酸同银离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机制少见报道。目的:采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方法研究L-组氨酸同银离子的作用机制。方法:用UV-Vis、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组氨酸同银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介质的pH、Ag+离子、组氨酸、甲醛、十二烷基硫酸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浓度以及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等条件对组氨酸同Ag+离子作用的影响,探究反应机制。结果与结论:pH电位滴定法测定L-组氨酸离解常数为9.21,用半n_法求得组氨酸-Ag的逐级稳定常数为㏒K1=5.56,㏒K2=4.05,20℃时组氨酸-Ag体系的电动电位为2.10×10-4V。根据pH电位滴定法和Iob法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为组氨酸∶Ag=2∶1。同组氨酸相比,组氨酸-Ag体系在295.3nm有一肩峰,它对应于咪唑环产生的π-π*跃迁。而242.0nm左右出现的吸收峰属于组氨酸中C=O的n-π*跃迁。组氨酸-Ag体系产生的荧光发射光谱归属为5D0→7F2电子偶极跃迁。同相同条件下的参比液相比,不仅发射波长蓝移,而且导致荧光猝灭。结果表明,组氨酸中的咪唑环参与了同银离子的成键作用。组氨酸同银离子发生反应后,首先生成六配位配合物,然后银离子再被甲醛还原为超细银粒而被组氨酸所包裹。
游玉华张朝平
关键词:组氨酸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光化学
实验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
2014年
本文从测量的溯源性,标准物质的使用,标准溶液的应用,内部重分析、质量认证等方面阐述了实验分析测试的质量控制和保证的重要性。强调了要保证分析测试的高质量,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系统,对每一影Ⅱ向质量的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以确保分析测试的高质量。
游玉华
关键词:标准物质溯源性
组氨酸-银纳米微粒的制备与表征(英文)
2013年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属离子与氨基酸作用的研究很广泛,但有关银离子与氨基酸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应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对合成的组氨酸-银固体物种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方法:在微乳液中制备出组氨酸-银配合物的固体物种,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对其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结果与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组氨酸中的咪唑环参与了同银离子的成键作用。X射线衍射图谱测得组氨酸-银晶粒的平均粒径为34.6nm。透射电镜形貌图表明组氨酸-银配合物微粒形成莓球状集合体而被吸附于柱状物表面,配合物微粒的大小都在100nm以内。
游玉华张朝平
关键词:生物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组氨酸银离子X射线衍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