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崇霞
-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荣成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低钠低氯致凝视麻痹1例
- 2002年
- 夏丽燕毕崇霞
- 关键词:低钠低氧并发症误诊
-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针灸治疗被引量:3
- 2003年
- 目前国内康复治疗一般都在恢复期才转入康复病房进行,神经内科病房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报道较少。通过观察早期临床康复治疗能否缩短住院日,减少致残率,探索在神经内科开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工作的可行性。
- 徐宝玉周云雁毕崇霞曲颖王政乾
-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康复针灸治疗神经内科
- 抢救老年人低血糖昏迷的体会
- 2004年
- 近年来我院急诊抢救老年低血糖昏迷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61-78岁,平均68岁。16例均有糖尿病病史,8例长期服用消渴丸,每日2-3次,2例近日感冒进食少,仍服用消渴丸。6例服用优降糖1片,3次/日。本组16例,浅昏迷13例,重度昏迷3例。血糖水平1.0-2.0mmol/L7例,2.0-3.0mmol/L6例,3.01-3.5mmol/L3例,平均2.0±0.5mmo/L。16例患者经化验血糖确诊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60-100ml静脉注射,继续10%葡萄糖静脉注射,直到意识转清,用快速血糖测定仪测血糖,观察12h,最长3天。14天治愈出院,1例患者伴有肢瘫痪,由于忙于检查,意识状态有浅昏迷转为深昏迷,经抢救后呈植物状态。1例静推50%葡萄糖60ml后意识转清,血糖4.2mmol/L,自动出院。
- 毕崇霞夏丽燕
- 关键词:抢救措施低血糖昏迷葡萄糖
- 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影响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50例,门诊正常患者75例,跟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偏心斑块、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年龄是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同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血压、吸烟并伴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脂,防治冠心病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对于其中伴有吸烟、颈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偏心指数较高的患者,早期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 毕崇霞林少华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
- 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7
- 2009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型脑卒中组(进展组,42例)和稳定型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24例),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根据国人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高危组(>10分)和低危组(≤10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越高,颈动脉斑块性质越不稳定,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越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越高。其中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与非进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颈动脉斑块性质、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密切。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5.23%)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1.52±4.65)mg/L、(6.98±4.10)mg/L、(1.85±0.98)m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高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提示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的可能。
-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 关键词:脑卒中C反应蛋白动脉硬化预测量表
- 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型脑卒中组(进展组,42例)和稳定型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24例),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根据国人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高危组〉10分和低危组≤10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袁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性质及hs—CRP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越高,颈动脉斑块性质越不稳定,hs—CRP的水平越高,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越高。其中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颈动脉斑块性质、hs—CRP的关系密切。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5.23%)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1.5±4.6)mg/L、(7.0±4.1)mg/L、(1.8±1.0)m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高危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有可能提示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的可能。
-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动脉硬化预测量表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不同疗法效果的对照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对比不同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215例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氟西汀组、康复组、电针+康复组、电针+氟西汀组、康复+氟西汀组以及康复+电针+氟西汀组。电针组采用智能电针仪治疗,用抑郁波型,以毫针针刺百会、印堂穴,强度2-3V,45min/次,1次/d,每周5次。同时服用安慰剂;氟西汀组给于氟西汀胶囊20mg/d,并接受模拟电针;康复治疗组:主要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疗程6周。与治疗前及治疗中每2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治疗第6周末,七组中,每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单组中电针组、氟西汀组及康复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联合四组中,与单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康复+电针+氟西汀组HADM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六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各组中HAMD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提示各组治疗手段均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结论单一各组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基本相同,而联合组优于单一组,其中以康复训练+电针+氟西汀组改善最为显著。
-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 关键词:电针氟西汀抑郁症康复
- 血浆脑钠素水平变化对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对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衰住院患者95例随访3年。根据血浆BNP水平分为三组:BNP<100ng/L,101~1000ng/L,>1000ng/L,比较各组间死亡率的差别。结果随访期间,共死亡22例患者。三组比较,各组间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BNP水平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升高。相对于BNP>1000ng/L,各组BNP对死亡影响的危险比值均<1,说明BNP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NP水平是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增加的一个生化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林少华姜领毕崇霞
- 关键词:利钠肽心力衰竭死亡率
-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 1999年
- ①目的探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作用。②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组)行降纤酶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Ⅰ(Fg)、凝血因子Ⅱ时间(PT)、血液流变学及脑电地形图的变化,并与46例应用维脑路通和706代血浆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降纤酶治疗后,Fg明显降低,PT明显延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92~4.98,P<0.05,0.01)。治疗组全血黏度和脑电地形图各波段功率值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t=2.88~19.53,P<0.01)。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3.76~12.55,P<0.01)。④结论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徐宝玉毕崇霞周云雁王友芳迟建丽王政乾
-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死药物疗法急性
- 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影响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50例,门诊正常患者75例,跟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偏心斑块、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年龄是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5周岁,同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血压、吸烟并伴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脂、防治冠心病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对于其中伴有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斑块偏心指数较高的患者早期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 毕崇霞林少华姜领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