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云宝

作品数:33 被引量:28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刑法
  • 10篇犯罪
  • 5篇刑罚
  • 5篇犯罪构成
  • 4篇要件
  • 3篇因果关系
  • 3篇贪污
  • 3篇前科
  • 3篇违法
  • 3篇违法性
  • 3篇贿赂
  • 3篇过失
  • 3篇法定
  • 3篇法性
  • 3篇财产
  • 2篇盗窃
  • 2篇盗窃罪
  • 2篇刑罚配置
  • 2篇刑法因果关系
  • 2篇刑事

机构

  • 33篇东南大学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泰兴市人民检...
  • 1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33篇梁云宝
  • 2篇马改然
  • 2篇刘艳红
  • 2篇张晶
  • 1篇孟红

传媒

  • 5篇政治与法律
  • 5篇政法论坛
  • 3篇法学评论
  • 3篇法学
  • 2篇中国法学
  • 1篇中国刑事法杂...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当代法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青少年犯罪问...
  • 1篇法学论坛
  • 1篇法律科学(西...
  • 1篇刑事法判解
  • 1篇刑法论丛
  • 1篇广西警察学院...
  • 1篇2009上海...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行为理论不要说”之提倡
2014年
作为构成要件基底的行为应否纳入规范性评价内容,理论上存在较大分歧,而对此所持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到在行为理论上的立场。尽管社会行为论是理论上的多数说,但在阶层化犯罪论体系下"行为理论不要说"并不缺乏合理性。同样地,在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行为理论不要说"也具有合理性。
马改然梁云宝
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被引量:13
2013年
在阶层化犯罪论体系下发端于弥补人性缺陷的期待可能性理论,因自身潜含的弊病使其在审判实践中早已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景象,而四要件犯罪论体系所具备的迥异于阶层化犯罪论体系的独特结构,导致了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排斥;同时,我国既有的刑法理论中已然存在类似于属于期待可能性理论范畴之内容,忽视或无视该部分内容而生硬地置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必然会造成刑法理论上的重复设定或冲突,因此,在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下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应持否定之立场。
梁云宝
关键词:犯罪构成期待可能性
回归上的突破:贪贿犯罪数额与情节修正评析被引量:12
2016年
在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与情节上,1997年我国刑法所确立的标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充其量只有延续的特征,相对于之前的历次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修正是方法论和内容上的历史性回归,《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显示出了回归有余而突破不足的尴尬。其实,在解决暴露出的问题上,之前我国刑法的历次修正基本都具有延缓矛盾的内容,因此,为避免此次修正再次面临历次修正所陷入的周期性循环往复的怪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和《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所采取的"数额加情节的标准",与其解释为数额情节二元说,不如解释为情节一元说更妥当。"数额加情节的标准"与数额情节二元说不具有必然的等价关系,数额情节二元说会造成一系列冲突和弊端,情节一元说才是我国贪污贿赂犯罪标准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应然选择。在解决矛盾的意义上,贪污贿赂犯罪的数额与情节仍有完善的空间。
梁云宝
关键词:贪污贿赂数额情节
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下构成要件错误理论探疑被引量:2
2013年
打击错误在性质上属于想象竞合犯范畴,而因果历程错误则是因果关系理论之适用问题,因此,若将打击错误置于竞合论或刑罚论部分,则因果历程错误应被置于犯罪论之因果关系(客观构成要件)中加以阐释,故构成要件错误并非绝对必要之概念与理论。其实,即使坚持传统的构成要件错误理论,将客体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历程错误"捆绑"在一起而置于同一位阶,也应在排列顺序上有所考究。毕竟,"打击错误→客体错误→因果历程错误"之排列顺序与定罪经由客观到主观的逻辑顺序相吻合,而这对于以事实错误来统帅客体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历程错误的我国刑法理论同样适用。
梁云宝
违法性认识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被引量:6
2016年
虽然"三少年杀师案"在媒体上十分轰动,但刑法学人的冷静沉着值得肯定,其后的处理也有条不紊,且有章可循,这种反差的背后所隐藏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值得思考。在未成年人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和必要说之间强化刑法之前的部门法防线,变长期以来任意性普法为强制性普法,才有可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否则在舆论哗然的背后不做实质性改变,等待的将是类似案例出现时舆论的再次哗然,而不变的却是未成年加害人的不幸命运,这是行进中的中国法治不应付出的代价。
梁云宝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业务过失的刑法惩处不必重于普通过失被引量:3
2020年
业务过失的刑法惩处重于普通过失是传统过失犯领域中的铁则,但业务范围的持续扩张使得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的边界不清,这造成了这一铁则在司法适用上的异议。更为关键的是,这一铁则的正当性在遭受批判后,为之辩解和反驳的观点始终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理由。业务过失(犯罪)是我国刑法中的重要类型,但我国刑法未遵守这一铁则,立法者根据现代业务过失(犯罪)的特点作出了契合我国实际的规定,这使得它的法定刑轻重有度。因此,以这一铁则为标尺来评判我国刑法中的业务过失(犯罪)规定并不妥当。并且,业务过失的惩处重于普通过失不是我国业务过失犯罪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
梁云宝
关键词:过失业务过失过失犯
积极的限缩:我国刑法因果关系发展之要义被引量:3
2019年
迄今为止,因果关系理论呈现出由自然科学层面向社会学层面再向刑事政策层面推进的清晰路径。条件说是判断事实因果关系的标准,合法则的条件说对条件说的替代并不成功。一旦因果关系的判断突破事实因果的界限,结果归属的判断就不可避免,并形成事实因果判断向结果归属判断的层次。相当因果关系说和客观归属论分别从社会学和刑事政策学层面积极限缩刑法因果关系的范围,是结果归属层面的理论,也是刑法上有意义的因果关系理论。在结果归属层面限缩因果关系,客观归属论仅有延续的特征,它绝非刑法因果关系的终结理论。为应对危机,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变动是一条填补传统因果关系理论在刑法教义学结构上的缺失之路,也是一条纳入规范性评价的替代之路,其要义在于限缩刑法因果关系的范围。
梁云宝
论医疗过失的刑罚不必重于普通过失
2019年
医疗过失是典型的业务过失,但业务过失的刑罚重于普通过失这一传统规则,与我国刑法中医疗事故罪的刑罚配置不相符。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缺陷的暴露,医疗过失加重处罚根据陷入了欠缺正当性的困境;另一方面,医疗过失的边界不清严重削弱了医疗过失加重处罚的司法适应性。从我国刑法对业务过失刑罚的总体配置上看,医疗过失的刑罚配置更可能是立法者有意为之的举措而非立法疏失所导致的结果。并且,这一刑罚配置能够满足我国刑法对医疗过失评价时要考虑的诸多因素的要求。以业务过失的刑罚重于普通过失为标尺来评判我国医疗过失犯罪的规定并不妥当,而单纯以医疗过失这种业务过失应加重处罚为由,来提升我国医疗事故罪的法定刑的做法也不能成立。
梁云宝
关键词:过失业务过失医疗过失
客观归属论之要义:因果关系的限缩被引量:8
2014年
客观归属论在工具理性的背景下沦为了纳粹政权铲除异己并逃避刑事的工具,二战后随着目的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清除,客观归属论具有限缩因果关系进而缩小犯罪圈的机能重新得到了关注和认可,该理论也起死回生并向现代转型,且影响遍及德国域内外。我国刑事法治化进程所渐趋彰显的人权价值取向与客观归属论的兴衰轨迹所经历的价值转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是审视该理论并选取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立场时应予重视的部分。从评价对象与对象评价的角度来看,自然的因果经过是评价对象,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与客观归属论则属于对象评价,它们在获取刑法上有意义的因果关系中呈现出清晰的层层限缩关系。客观归属论只是因果关系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并非终极的学说。同时,该学说包含着一定的缺陷,但借助限缩因果关系它能够缓解犯罪圈的膨胀压力,改变我国在因果关系理论上的被动局面,并推动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深化改革。
梁云宝
关键词:因果关系
民法典绿色原则视域下“修复生态环境”的刑法定位被引量:17
2020年
民法典绿色原则促进了民法与刑法在修复生态环境上的互相渗透。晚近以来,附带修复生态环境的刑事裁判增速明显,在修复措施上灵活多样,且修复生态环境是刑罚轻缓化处理的重要依据。但是,刑法与民法在修复生态环境上存在衔接不畅、修复方式相互之间隐性排斥、包含违背刑法基本原理的内容等明显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刑法对修复生态环境作出准确定位。现有的量刑情节说、刑罚种类说、非刑罚处罚措施说等都存在一定缺陷,要使修复生态环境的刑事附带民事裁判真正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原则的利器,应以行为人修复生态环境的自愿性、真诚性为前提,以《刑法》第13条"但书"、量刑根据条款中的"情节"、缓刑和社区矫正适用条件为依据,将修复生态环境定位为刑罚轻缓化事由,并在入罪时将其纳入社区矫正方案。
梁云宝
关键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