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佐
- 作品数:93 被引量:203H指数:9
-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碳收支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为研究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在不同温度(16、20、24℃)下摄食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碳收支,对3种规格(S组为1.2 g±0.1 g,M组为4.0 g±0.3 g,L组为8.5 g±1.1 g)岩虫的碳收支吸收和利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摄食碳有显著性影响(P<0.05),碳摄食率在温度为20℃时达到最高;同一温度下,岩虫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可用关系式COC=a Wb来表示,b值范围为-0.47^-0.89;岩虫对碳的吸收率整体达到了50.2%~76.9%,以温度20℃时最高,显示了岩虫对孔石莼有较高的吸收率;各温度下,随体质量的增加岩虫最小碳需求量减少,S组与M、L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温度为16~24℃时,由呼吸和排泄消耗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最大,为47.3%~64.9%;生长累积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在20℃时最高,范围为19.1%~44.1%。研究表明,岩虫在20℃时有较高的碳摄食率和碳积累率,可以为岩虫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 张文龙刘声宇刘晓威李旭周一兵杨大佐
- 关键词:岩虫温度体质量碳收支
- 基于COⅠ序列的不同地理种群岩虫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为揭示中国沿海岩虫Marphysa sanguinea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线粒体COⅠ序列分子标记方法,对大连、兴城、乳山和北海4个海域共5个群体57个岩虫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9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19个,共出现了9种单倍型;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30和0.097 73,整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5个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为乳山群体,最低为大连群体,岩虫5个群体聚为两大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岩虫的人工扩繁及资源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 赵欢张伯序薛圣伦王一枭杨大佐周一兵
- 关键词:岩虫遗传分化
- 一种双齿围沙蚕大规格苗种的中间育成方法
- 一种双齿围沙蚕大规格苗种的中间育成方法,在近池塘岸边、底质平坦的虾池内铺设钢筋制作的方形箱体,箱体四周和底部用200目筛绢网包裹,顶部无筛网;再将海泥经80目筛绢网过滤后投入网箱内,海泥底质厚度10~20cm,底质粒径组...
- 周一兵杨大佐刘海映
- 文献传递
- 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及其与体质量和温度的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对不同体质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牙鲆配合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和氮收支进行了研究。试验按沙蚕体湿重设置(0.40±0.19)、(1.00±0.22)、(2.00±0.50)g 3个组,分别记为S、M和L组,每组分别设16、20、2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20℃时各组双齿围沙蚕对氮的摄食率均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7.0 mg/(d.g),变幅为14.3~22.0 mg/(d.g);2)双齿围沙蚕于不同温度下对氮的摄食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组为10.5~22.0 mg/(d.g),M组和L组则分别为8.0~14.7、6.6~14.3 mg/(d.g),氮摄食率与体质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式CN=aWb表示,其中a值在20℃时最高,为10.618,b值为-0.2076~-0.1911;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沙蚕的氮摄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F=79.125,P<0.001;F=34.308,P<0.00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的累积率平均为11.8 mg/(d.g),以摄食氮为100%计,累积氮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88.99%,排粪氮次之,为9.43%,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1.58%。
- 王玲周一兵杨大佐袁秀堂
- 关键词:双齿围沙蚕氮收支温度体质量
- 岩虫-海参池塘混合养殖方法
- 岩虫-海参的池塘混合养殖方法,它有效地利用了海参粪便等池塘沉积性有机颗粒物,将其作为岩虫的饵料,降低了其过度累积后造成池底污染的几率;其次它可以提高单位池塘的养殖收益,由于岩虫具有高度的经济价值,因此使混合养殖的单位亩产...
- 杨大佐周一兵刘海映张丽霞张旭峰
- 文献传递
- 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演替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被引量:7
- 2013年
- 通过周年取样、种类鉴定和生物量统计分析,对黄海北部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演替和生物量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中浮游藻类组成依次为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和甲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作为池塘主要优势种全年均有分布;实验池塘浮游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20.91 mg/L,各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趋势相同,最大生物量出现于8月初,为46.18 mg/L,最小生物量出现在2月,为2.26 mg/L。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水温、透明度成极显著的相关性,并受硝酸氮、磷酸盐、硅酸盐及硝酸氮与磷酸盐的交互作用影响。
- 张旭峰徐康姜森灏杨大佐周一兵袁秀堂
-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物量多样性
- 沙蚕生物滤池内微生物膜的培养方法
- 一种沙蚕生物滤池内微生物膜的培养方法,其主要是:在滤池内投沙蚕苗密度为600-2000尾/平方米,苗种大小为3-10刚节;投放硝化细菌、光合细菌、EM菌菌种和反硝化细菌,按照1:1:1:1~3:3:2:1的体积比进行混合...
- 杨大佐周一兵刘海映陈军倪琦谷坚王刚
- 文献传递
- 双酚A诱导下双齿围沙蚕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被引量:1
- 2019年
- 为了筛选出在双酚A诱导下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体壁组织中最适内参基因,以不同浓度双酚A诱导下双齿围沙蚕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三个软件对肌动蛋白(beta-actin,Actin)、核糖体蛋白5(ribosomal protein L5,RPL5)、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微管蛋白(β-tubulin,Tub)、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flavoprotein subunit A,SDHA)和组蛋白(Histone Cluster 1 H2A Family Member A,HH2A)这6个备选内参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6个内参基因的基因表达量由大到小为Actin>GAPDH>SDHA>HH2A>Tub>RPL5,Bestkeeper软件分析得到6种内参基因稳定性排名为Actin>RPL5>SDHA>Tub>HH2A>GAPDH,GeNorm软件分析得出6种内参基因的稳定性排名为SDHA>RPL5>Actin>Tub>HH2A>GAPDH,Normfinder分析的结果为Actin>SDHA>RPL5>Tub>HH2A>GAPDH。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双酚A诱导下双齿围沙蚕最优内参基因为Actin,不推荐GAPDH作为内参基因使用。推荐同时选取多对内参基因进行实验,可以进一步减少误差。
- 薛圣伦黄艺孙嘉杨大佐周一兵赵欢
- 关键词:双酚A双齿围沙蚕内参基因ACTIN
- 投喂不同饵料对刺参海上网箱育苗幼体培育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研究了投喂不同饵料(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海洋红酵母Rhodomanas benthica、孔石莼Ulva pertusa碎屑和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ium碎屑)对刺参海上网箱育苗中各阶段浮游幼虫、稚参的存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幼虫培育历时30 d,稚参培育试验共进行21 d。结果表明:在浮游幼体中后期,投喂微绿球藻的组幼虫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投喂海洋红酵母的组和不投饵的对照组(P<0.05);在稚参培育21 d时,投喂海蒿子的组稚参存活率最高,为20.4%±0.2%,投喂孔石莼的组次之,存活率为19.9%±1.7%,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微绿球藻与投喂海洋红酵母的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率分别为13.6%±0.9%和13.9%±0.7%,而不投饵料的对照组存活率最低,仅为8.9%±0.8%;试验结束时,投喂海蒿子、孔石莼和海洋红酵母的组稚参的体长增长均较快,分别为(7.79±0.47)、(7.35±0.13)、(7.08±0.63)mm,显著高于微绿球藻组(5.08 mm±0.40 mm)和对照组(4.94 mm±0.23 mm)(P<0.05)。研究表明:相对于不投喂饵料,投喂适量饵料能够显著提高刺参海上网箱育苗幼体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浮游幼虫阶段,投喂微绿球藻较为适宜;附着变态后的稚参期,投喂海蒿子或孔石莼碎屑最佳。
- 殷旭旺林华剑闵文武刘钢杨大佐周玮孙洪斌刘福合
- 关键词:刺参网箱育苗饵料
- 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自污染物的生物清除被引量:6
- 2012年
- 针对我国北方浅海筏式贝藻养殖系统自身污染输出导致的环境问题,以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物和海藻粉的不同配比来模拟贝藻筏式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的颗粒自污染物,研究了刺参摄取这些颗粒物后的碳、氮收支,评估了其对碳和氮生源要素的生物清除潜力。结果表明,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配比颗粒自污染物中的碳和氮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摄食率分别为35.77~181.18mgC·g-1·d-1和6.08~14.28mgN·g-1·d-1;颗粒自污染物中碳和氮的含量越高,其摄食碳、氮的能力越强。刺参摄取的碳以粪便碳形式排出居多(59.3%~97.1%),其次是呼吸消耗的碳(9.9%~37.3%),而用于生长的碳最少(-7.0%~6.1%);刺参摄取的氮主要用于排泄消耗为主(53.1%~63.1%),粪便氮次之(27.7%~39.2%),用于生长的氮最少(-2.3%~16.7%)。通过建立的碳、氮收支方程,估算出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自污染物的生物清除效率(SE)分别为0.83~4.57mgC·g-1·d-1和0.28~0.76mgN·g-1·d-1;而且其清除效率随着颗粒自污染物中碳、氮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清除效率和碳(C)、氮(N)含量之间回归关系可用SEC=0.7368+14.9488C和SEN=0.2281+0.2202N来描述。
- 袁秀堂王丽丽杨红生杨大佐
- 关键词:刺参碳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