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金龙

李金龙

作品数:24 被引量:21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研究生教育
  • 6篇教育
  • 2篇学科建构
  • 2篇学术
  • 2篇研究生教育学
  • 2篇研究生联合培...
  • 2篇研究生招生
  • 2篇招生
  • 2篇硕士
  • 2篇教育学
  • 2篇建设高校
  • 2篇合用
  • 2篇高校
  • 1篇大学建设
  • 1篇大学排名
  • 1篇第三方评价
  • 1篇学科
  • 1篇学术人才
  • 1篇学位
  • 1篇学位论文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教育研究》...

作者

  • 18篇李金龙
  • 10篇裴旭
  • 9篇张淑林
  • 4篇万明
  • 2篇陈伟
  • 2篇李璐
  • 1篇刘杰
  • 1篇秦美婷
  • 1篇杨洋
  • 1篇方俊

传媒

  • 5篇研究生教育研...
  • 4篇学位与研究生...
  • 3篇中国高教研究
  • 2篇中国学位与研...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清华大学教育...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科普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平等性测度及表现被引量:3
2019年
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541个研究生招生专业进行分析,发现学位类型、学习方式和学科门类三个维度下的不平等现象以不同形态影响着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平等的实现进程。总体而言,入学机会不平等主要源于学术学位、全日制和自然科学招生专业,其中,轻度不平等高校倾向招收推免生,而不平等度较高院校则较为歧视同等学力考生,其原因可归结为基于考生出身的制度性偏倚或歧视。故此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首先对学术学位、全日制和自然科学中的不平等招生专业进行“定点清除”,然后排查其他维度下的不平等专业并对其不合规、不合理条件予以修正,最后秉承机会平等的人才观和制度观设计“不偏不倚式”的研究生招生制度。
张学谦李金龙裴旭万明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偏倚
论研究生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生教育原则是研究生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国际共识及教育哲学等三个层面进行考察,不难发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而要实现其本质属性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创新原则、超前原则、开放原则和科教结合原则。
万明李金龙裴旭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原则科教结合
产教融合标尺下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基于全国108家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9
2019年
产教融合是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问题的根本路径,联合培养基地是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尝试。基于四螺旋理论,对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产教融合的重点任务和内容,构建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评价体系,以108家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情况为样本,审视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状与困境,最后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视角提出推进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路径。
张淑林钱亚林裴旭李金龙
关键词:工程硕士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变革及实践发展历程、特征与趋势被引量:17
2016年
从政策变革及实践发展历程观之,六十余年来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经历了以"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初创阶段、以"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探索阶段、以"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国(境)内外联合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扩展阶段和以"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深化阶段等四个时期,其在合作理念、合作动力、合作形态和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亦呈现多样化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对此进行梳理剖析,有助于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施政布政,也有利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相关主体育人树人活动的开展。
李金龙万明裴旭张淑林
“雾霾事件”中京津冀地区公众健康与环境科普需求之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以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之农村和城市为目标调研,从公众需求视角分析该地区居民在需求媒介、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上的各种特征与趋势,为相关组织科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言。
秦美婷李金龙
关键词:健康
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被引量:66
2022年
在界定学科和交叉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交叉学科建设包含营造学科交叉氛围、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等多层含义。从“双一流”建设工程推进、高校内部实践探索、高校外部政策环境等层面分析了我国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的实施困境,由此提出强化政策引导,在“双一流”建设中突出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实践探索,推动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组织与制度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为高校学科交叉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被引量:1
2018年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在于不断涌现杰出学术人才,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培育质量评价。以培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科)的教师与校友数量等中国特色评价指标为基础,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杰出学术人才培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此评价体系构建整体有效,"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区域布局上持续分化,在院校发展上实力悬殊,马太效应尤其明显。基于评价结果,我们认为未来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要重视"三个平衡,三个充分"建设:学科布局平衡,学科发展充分;学术生态平衡,质量保障充分;发展结构平衡,动态调整充分。
崔育宝李金龙裴旭赵强强
理工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基因”是什么?——基于Z大学近五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数据的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基于Z大学2017—2021年校级优博学位论文评选信息,借助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提炼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关键特征后发现:工作期间成果、创新水平、独立科研能力与理论基础知识是判断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高水平学术文章及其他学术成果是影响学位论文能否获评优博的决定性因素;非必要延长学习年限不利于产出优博论文;不同门类或不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侧重点各有差异。因此,在高水平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其理论基础及学术能力建设,既应“因材施教”亦应“因门类(学科)施教”,在基本学习年限内注重分类施策,加快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创新意识与独立科研能力,使其致力于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及具有显著贡献的学位论文。
刘杰杨洋李芳平李金龙
关键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双一流”建设中的第三方评价——从“评价崇拜”到“评价赋能”被引量:4
2023年
第三方评价以其独立性、专业性、公正性等特点在“双一流”建设中得到高度认可,成为“双一流”建设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第三方评价存在着世界一流品质体现度低、社会贡献评价导向性弱、科学性与公正性难保障、促“建”作用发挥不足、支撑动态调整有缺陷等问题,并不能承受其重。未来,在“双一流”建设推进过程中,对待第三方评价的态度应从“评价崇拜”向“评价赋能”进行转变。具体地,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层面推动第三方评价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双一流”建设,即一方面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现有第三方评价,另一方面要鼓励发展符合“双一流”建设导向的新型第三方评价。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
关键词:第三方评价元评估
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
2022年
伴随着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以及《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交叉学科建设再一次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明确交叉学科建设内涵,厘清当下交叉学科建设面临的实施困境,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和推动“双一流”建设。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