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梅

作品数:233 被引量:576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78篇专利
  • 30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 3篇标准

领域

  • 63篇理学
  • 30篇医药卫生
  • 29篇化学工程
  • 25篇轻工技术与工...
  • 1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机械工程
  • 10篇经济管理
  • 5篇文化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政治法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6篇标准物质
  • 39篇质谱
  • 34篇色谱
  • 28篇相色谱
  • 23篇蛋白
  • 23篇血清
  • 22篇液相色谱
  • 22篇质谱法
  • 19篇同位素稀释
  • 18篇液相
  • 14篇同位素稀释质...
  • 13篇不确定度
  • 11篇人血
  • 11篇人血清
  • 11篇色谱法
  • 11篇高效液相
  • 11篇高效液相色谱
  • 11篇纯度
  • 9篇定值
  • 8篇蛋白质

机构

  • 224篇中国计量科学...
  • 26篇北京化工大学
  • 19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航天科技...
  • 2篇中国合格评定...
  • 2篇浙江省计量科...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测试技术...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大庆市环境监...

作者

  • 231篇李红梅
  • 65篇全灿
  • 52篇张庆合
  • 50篇戴新华
  • 39篇黄挺
  • 29篇李秀琴
  • 26篇宋德伟
  • 22篇何雅娟
  • 20篇苏福海
  • 20篇徐蓓
  • 14篇阚莹
  • 14篇弓爱君
  • 14篇李晓敏
  • 13篇方向
  • 13篇李明
  • 12篇卢晓华
  • 10篇马康
  • 10篇张伟
  • 9篇王海峰
  • 9篇张伟

传媒

  • 14篇化学试剂
  • 14篇中国计量
  • 8篇计量技术
  • 8篇分析测试学报
  • 8篇质谱学报
  • 7篇分析化学
  • 6篇化学分析计量
  • 5篇化学与生物工...
  • 3篇化学通报
  • 3篇计量学报
  • 3篇江苏现代计量
  • 3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色谱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中国科技成果
  • 2篇生命科学仪器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国科技资源...
  • 2篇计量科学与技...
  • 2篇第三届全国试...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8篇2022
  • 11篇2021
  • 21篇2020
  • 12篇2019
  • 8篇2018
  • 13篇2017
  • 13篇2016
  • 28篇2015
  • 17篇2014
  • 17篇2013
  • 21篇2012
  • 7篇2011
  • 16篇2010
  • 12篇2009
  • 12篇2008
  • 6篇2007
2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米粉比对考核样品中镉含量定值研究
2013年
大米是我国居民的传统主食之一,其安全与否关乎民生。针对一些地区存在大米镉污染的现象,本工作制备了4种大米的系列比对考核样品,并测定了其中的镉含量。制备过程采用气流粉碎、混匀技术;定值则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结果与标准加入法相核验,获得了量值分别为(149.5±3.8)、(181.8±5.1)、(387.4±9.3)、(436.8±13.6)μg/g的4种比对考核样品;其不确定度评定考虑了定值过程、样品的不均匀性及不稳定性等各因素。定值过程中,着重研究了Sn核素及Zr、Mo等氧化物对Cd测量的干扰。研究发现:112Sn对112 Cd、114Sn对114 Cd的质谱干扰、Zr的氧化物对112 Cd产生质谱干扰均可忽略不计;4个样品中Mo含量较高且浓度不同,同时样品中112 Cd/111 Cd、114 Cd/111 Cd接近天然镉的同位素比值。说明无论是112Sn、96Zr16 O、96 Mo16 O、95 Mo16 O对112 Cd、111 Cd的影响均不大,但其引入的不确定度应予考虑。
逯海阚莹郭敬纪洁韦超卢晓华孟凡敏李红梅
关键词:大米
一种质谱级乙腈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质谱级乙腈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包括乙腈经氧化反应除杂后再进行精馏、过滤制得所述质谱级乙腈,所述氧化反应中使用的氧化剂为高锰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主要是去除工业级乙腈中残余的痕量氢氰酸和丙烯氰等...
全灿黄挺李红梅
文献传递
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进展被引量:23
2013年
静电场轨道阱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质谱质量分析器,它利用离子在特定静电场中运动频率的不同对阱内离子进行质量分析,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质量准确度,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本工作对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轨道阱质谱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应用做了简要综述;对轨道阱质谱与常压电离技术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并指出电喷雾萃取电离、低温等离子体探针等常压质谱技术与轨道阱质谱的联用将在蛋白质分析、化学合成、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相关质谱仪器的国产化进程。
李明马家辰李红梅熊行创江游黄泽建方向
关键词:质谱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
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别食用油
热重分析及其联用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固体和液体样品分析的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样品前处理简单等优势,在材料分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在食用油分析中也有一些文献报道,但对于TG-GC/MS联机检测技术进行食用油鉴别分析报...
张庆合陈晓婷李秀琴李晓敏李红梅
关键词:食用油主成分分析
文献传递
基于国际比对的维生素高准确度测定方法体系
<正>在不稳定的维生素检测领域,首次建立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互认的高准确度维生素检测方法体系。项目组研究了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叶酸、烟酰胺高准确度测定方法及纯品定值方法,研究了前处理、各种维生素保护技术(避光操作等)...
刘军黄挺张伟刘洋田颖全灿杨改霞李红梅何亚娟
文献传递
兴奋剂检测出现“新标尺”
2008年
兴奋剂,原指那些能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后来在体育界被用来泛指那些可以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药物。通常所说的兴奋剂实际上是对体育运动中所有禁用物质和禁用方法的统称。
李红梅戴新华何雅娟
关键词:兴奋剂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禁用物质体育运动
高效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测定血清尿酸含量参考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工作开发了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LC/IDMS)准确测定血清尿酸,该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只需沉淀蛋白质和过滤,然后直接利用液相色谱柱即可将血清尿酸进行分离和定量。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采用LC/IDMS准确测定血...
戴新华方向徐锐锋李红梅
文献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被引量:22
2010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方法。选择XAD-2树脂为富集树脂,采用四氯化碳-10%乙醇-10%丙酮连续淋洗,获得较好的杂质去除效果,采用90%甲醇可以将树脂柱上的MCs完全洗脱。HPLC采用V(0.1%TFA):V(甲醇)=42∶58混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MC-RR和MC-LR取得较好分离效果,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水样富集2000倍后,方法的检出限为0.05μg/L。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
梁丽丽弓爱君李红梅曹艳秋李宝芹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高效液相色谱
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技术测试平台的建设
2014年
2008年“奶粉中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了消费者健康,诋毁了乳品行业的信誉,损害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而快速、准确检测三聚氰胺方法的缺乏既是造成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解决该突发事件的技术关键。为此,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快速检测三聚氰胺的技术和产品活动,要求应征的方法要“快速、准确、便捷、经济”。对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提出搭建快速检测方法的测试平台,对所有应征的检测技术及产品进行现场统一测试、评价,以保障快速、准确、公正、公平。该建议得到了国家科技和质检部门的大力支持,特设立并责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国家应急支撑项目“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技术测试平台的建设”。
何雅娟戴新华邵明武李红梅马康汤桦李秀琴张伟李晓敏全灿张庆合苏福海宋德伟
关键词:三聚氰胺突发事件消费者健康乳品行业
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鉴别回收油被引量:8
2015年
建立了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检测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回收油与正常食用油的辨别。以氧气为反应气,在50℃~400℃范围内,进行了经过确认的9个不同来源的回收油样品和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橄榄油等4类正常食用油的热重分析,采集300℃下氧化挥发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定性确认了9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正庚烷、辛烯、正辛烷、正己醛、壬烷、正庚醛、癸烷、辛醛和壬醛。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热重分析数据、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数据和两组数据共同分析,结果表明,仅采用单独一种分析技术均不能实现回收油的有效鉴别,但是结合两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能够实现全部9种回收油与正常食用油的区分,体现出联用技术可获取多信息的优势。本方法无需样品预处理、操作简单、样品量少、速度快,在回收油筛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陈晓婷张庆合李秀琴李英杰李红梅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