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瑞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子宫
  • 4篇子宫内膜
  • 4篇子宫内膜癌
  • 4篇内膜
  • 4篇内膜癌
  • 4篇基因
  • 4篇宫内
  • 4篇宫内膜
  • 4篇宫内膜癌
  • 3篇宫颈
  • 3篇宫颈癌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2篇子宫颈
  • 2篇子宫颈癌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深圳无线电检...
  • 1篇中国铁塔股份...

作者

  • 10篇李瑞
  • 3篇鲁笑钦
  • 2篇赵虎
  • 2篇卢爱妮
  • 2篇廖予妹
  • 2篇王璐
  • 2篇刘剑波
  • 1篇高帆
  • 1篇胡桂明
  • 1篇王志红

传媒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国新通信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YP19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CYP19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性。方法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一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分析CYP19基因型在正常和患子宫内膜癌妇女的分布。结果包括CYP19长等位基因(A60rA7)的基因型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是高表达的(52.9±4.0 v s 68.8±4.6%,P=0.04 and 2.0±2.7 v s 10.0±1.2%,P=0.01)。结论从一定程度来讲,C YP19基因多态性是子宫内膜癌发展的一个基因性的危险因素。
李瑞卢爱妮廖予妹
关键词:CYP19基因多态性子宫内膜癌
宫颈癌关键基因及其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方法挖掘宫颈癌的关键基因,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遴选5个基因芯片数据集(GSE63514、GSE64217、GSE6791、GSE89657和GSE9750),筛选宫颈癌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利用Cytoscape筛选核心基因。对核心基因进行表达验证、启动子甲基化分析、基因拷贝数分析、免疫分析等。结果通过数据集筛选出90个差异表达基因,利用PPI网络遴选出5个核心基因,分别为CDK1、CCNA2、CCNB1、CDC20和TOP2A。5个核心基因在宫颈癌中均为高表达,其mRNA表达水平与核心基因拷贝数值呈正相关(P<0.05);核心基因与宫颈癌的免疫细胞浸润有关,主要涉及CD8^(+)T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P<0.05);与宫颈癌免疫分型有潜在关系,主要涉及C1型(创面愈合)、C2型(IFN-γ显性)和C4型(淋巴细胞消耗)。结论CDK1、CCNA2、CCNB1、CDC20和TOP2A可作为宫颈癌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基因拷贝数改变可能影响核心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变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水平。本研究为探究宫颈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角度。
李瑞应彦祺张文艺鲁笑钦
关键词:宫颈癌生物信息学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拷贝数
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2024年
目的:基于术前炎症免疫营养指标预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提供依据和工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307例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软件随机化分组包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31)和验证集(n=7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进行验证。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脉管浸润阳性、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51.70、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比值(NWR)≥0.65、血小板与白蛋白比值(PAR)≥4.94、术前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604.03、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1.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脉管浸润阳性、NWR≥0.65、PAR≥4.94是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③构建术前诊断为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列线图,ROC曲线显示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验证集AUC为0.858。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024,验证集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结论:应用术前NWR、PAR炎症免疫营养指标所构建的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有助于妇科肿瘤医生术前预测子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许星月郭依琳王璐李梦琦李瑞卢富华赵虎
关键词: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
N6-甲基腺苷调控子宫内膜癌增殖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通过干扰N6-甲基腺苷(M6A)的甲基化酶和去甲基化酶的表达,探讨M6A调控子宫内膜癌增殖的具体机制。方法 分别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和Ishikawa中过表达甲基转移酶样蛋白3(METTL3)敲降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并使用环亮氨酸培养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METTL3过表达组、METTL3过表达+环亮氨酸处理组、环亮氨酸处理组、敲降对照组、FTO敲降组,进行细胞计数-8实验研究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敲降FTO后,HEC-1-A和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过表达METTL3后,HEC-1-A和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环亮氨酸处理后,HEC-1-A和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增强。METTL3过表达后,再进行环亮氨酸处理,HEC-1-A细胞增殖能力相较METTL3过表达组增强。结论 FTO和METTL3可通过改变M6A的水平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
鲁笑钦应彦祺王志红张文艺李瑞
关键词:细胞增殖子宫内膜癌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全转录组表达谱的分析与验证
2024年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信分析,挖掘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调控机制。方法收集3例淋巴结转移、3例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信使RNA(mRNA)、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og 2FC|≥1、P<0.05),构建竞争内源性RNA(ceRNA)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集转移相关mRNA与ceRNA网络中mRNA取交集,检测交集mRNA表达情况。结果高通量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118个mRNA(47个上调,71个下调)、5个miRNA(1个上调,4个下调)和64个lncRNA(35个上调,29个下调),构建22个mRNA、5个miRNA、13个lncRNA的ceRNA网络。GO分析发现22个mRNA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调节、tRNA甲基转移酶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发现22个mRNA主要富集于Wnt、Rap1、MAPK、TNF等信号通路。TCGA数据集筛选出1404个转移相关的mRNA,与22个mRNA取交集后得到TRMT9B、FRAS1、BEND7、SLC35G1,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相比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患者BEND7(Z=3.628,P<0.001)、FRAS1(Z=2.570,P=0.010)和TRMT9B(Z=3.024,P=0.002)mRNA相对表达量更低,SLC35G1(Z=1.965,P=0.049)mRNA相对表达量更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END7表达与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χ^(2)=17.500,P<0.001;χ^(2)=4.351,P=0.037;χ^(2)=17.500,P<0.001)。结论本研究描绘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表达谱,构建ceRNA网络,筛选并验证4个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为深入研究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子机制提供了思路。
许星月郭依琳王璐李瑞胡桂明赵虎
关键词: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表达谱
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前白蛋白比值在COPD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前白蛋白(PA)比值(FPR)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9例COPD患者分为AECOPD组(n=84)和COPD组(n=45)。取AECOPD组患者NLR的中位数为临界值将AECOPD患者分为AECOPD1组(NLR<7.5,n=42)和AECOPD2组(NLR≥7.5,n=42)。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史、身高、体质量及吸烟史等)、实验室指标(FPR、NLR、CRP)及肺功能(FEV1、FVC、FEV1/FVC%),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分析FPR与NLR、CRP及FEV1的相关性;结合ROC曲线比较FPR、NLR及CRP的曲线下面积,评估其在AECOPD诊断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1)AECOPD组与COPD组FPR、NLR、CRP、FEV1、FVC及FEV1/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FPR分别与NLR、CRP及FEV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1组与AECOPD2组FVC、FEV1/FV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ECOPD组患者FPR与NLR、CRP呈正相关(r=0.385、0.435,P<0.01),与FEV1呈负相关(r=-0.527,P<0.01);(4)FPR、NLR及CRP诊断AECOP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中0.885[95%CI (0.829,0.941)]、0.853[95%CI (0.789,0.916)]及0.843[95%CI(0.777,0.910)](P<0.05)。结论 FPR可以作为判断慢阻肺分期、严重程度及气流受限的指标,且其检测快速、廉价、诊断效能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瑞刘剑波韩校鹏曹婷王赛男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
子宫内膜癌中EME1基因表达及潜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方法探索子宫内膜癌中减数分裂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1(EME1)基因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多个数据库分析子宫内膜癌中EME1的表达及预后;利用蛋白质互作网络寻找EME1关联基因;通过分析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基因拷贝数变异、潜在转录因子探索EME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EME1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相关。BRCA1、TOP3A、RAD51、SLX4、ERCC4、MUS81、EXO1、RMI1、RMI2、BLM等10个编码基因与EME1关系密切,涉及霍利迪连接体、DNA修复、范可尼贫血途径等。ESR1蛋白可能是EME1潜在转录因子,与EME1启动子存在潜在结合位点。结论EME1可能在子宫内膜癌中起重要作用,10个编码基因和1个潜在转录因子可能涉及到EME1的具体作用机制。这些可能为未来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李瑞张文艺应彦祺鲁笑钦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子宫内膜癌
类固醇17-α-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CYP17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性。方法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分析CYP17基因型A1/A1,A1/A2,A2/A2在正常和患子宫内膜癌妇女的分布。结果CYP17A2/A2基因型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是低表达的[(12,2±2.5)%VS(25.1±3t2)%,P=0.001]。结论从一定程度来讲,CYP17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相关。
李瑞卢爱妮廖予妹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
吸入含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对不同血嗜酸性 粒细胞百分比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研究含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对具有不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急性加重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以中重度慢阻肺为第一诊断入院的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EOS%将患者分为A组(EOS%<2%)和B组(EOS%≥2%),再将A、B两组分别随机分为A1、A2和B1、B2四组亚组,A1、B1组患者用药为二联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A2、B2患者用药为含糖皮质激素三联制剂。即A1组(EOS%<2%,二联疗法),A2组(EOS%<2%,三联疗法),B1组(EOS%≥2%,二联疗法),B2组(EOS%≥2%,三联疗法)。经系统治疗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不同亚组间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急性加重的次数、住院第1天至随访结束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的变化及肺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血EOS%≥2%的患者中,三联疗法比二联疗法患者用药期间急性加重频率减少了40%(平均每例患者每年0.875比1.471次,P=0.0278),而在血EOS%<2%的患者中减少了4%(1.080比1.125次,P=0.3527);在同样使用含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时,血EOS%≥2%的患者比血EOS%<2%的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减少了19%(0.875比1.080次,P=0.0462)。无论血EOS%≥2%或<2%,三联疗法与二联疗法患者治疗前后FEV1%pred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EOS%≥2%或<2%,三联疗法与二联疗法患者用药期间肺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含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适用于高水平血EOS%的中重度慢阻肺患者。
高帆王清秀李瑞韩校鹏刘英丽刘剑波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面向智慧医疗应用的5G+UWB高精度室内定位被引量:3
2021年
随着5G新一代通信技术向各行各业渗透发展,智慧化服务与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面向智慧医疗应用很少包含室内定位这一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超宽带(UWB)技术的高精度室内定位+5G承载网传输方案:由多个定位锚节点和目标节点组成定位系统;根据不同空间场景配置不同定位算法(TDOA、AOA、DS-TWR),以提高定位精度,并自主连接组成多簇树状网络用于数据传输,医、护、患可通过电脑,5G终端可查看实时轨迹、越区警告等,实现融合通信,为5G新基建融合渗透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张景峰李腾飞农华斌李瑞李旭周
关键词:超宽带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